2016年1月31日 星期日

讃岐国、直島諸島


日本考察行最後一天,來到香川縣的直島,一到這裡就給人「寜靜」的感覺,直島以前是被煉銅廠污染之處。經過當地居民和政府的努力轉型後,有著安藤忠雄設計的地中美術館、貝尼斯之家,以及草間彌生的大南瓜等作品。走訪期間,我感受到自然與藝術寧靜共處的美好。現在的直島,本身就是一座美術館。
我更在直島看見日本向世界招手的企圖心,除了國際級的藝術與建築作品,直島與周邊小島每三年舉辦一次「瀨戶內海藝術季」,更讓整個瀨戶內海「共襄盛舉」,讓整個地區和藝術更強烈的結合。甚至為了吸引台灣觀光客,台灣桃園機場到日本高松機場的航班也增加班次,積極地吸引台灣旅客前往。從硬體建設到觀光行銷,都可以看到日本政府的企圖心。
這趟日本行,除了考察東京2020奧運、防災、長照等政策外,我也到訪許多文創基地,直島更是讓我深刻領略到觀光跟文化的整合行銷。我相信無煙囪工業,台北一樣做得到。
這次參訪從大都會到鄉村,也跟各地的日本政要對話,讓我更清楚看到日本的全貌,我隨手把重點記在手機裡,回台北就要重回工作崗位啦!

讃岐国

出典: フリー百科事典『ウィキペディア(Wikipedia)』
移動: 案内, 検索
令制国一覧 > 南海道 > 讃岐国

-讃岐国
-南海道
讃岐国(さぬきのくに)は、かつて日本の地方行政区分だったの一つ。南海道に位置する。現在の香川県にあたるが、成立の当初は小豆島直島諸島が含まれていない。讃州(さんしゅう)と呼ぶこともある。延喜式での格は上国中国。讃伎国、賛支国と表記の木簡あり[要出典]
現在でも香川県の別名として「讃岐」の名称が用いられ、香川県の地域区分として東讃中讃西讃という名称も使用されている。

目次

[非表示]


台湾企業の「讃岐」商標に無効決定 当局「有名な地名」

2010年12月9日9時47分

「讃岐」を商標登録した台湾の食品会社に対し、台北市で讃岐うどん店を営む日本人経営者が「地名を一企業が独占するのはおかしい」と、登録の無効を求め た審判で、台湾知的財産局は商標登録を無効とする決定を出した。同局は「台湾の消費者は『讃岐』がうどんで有名な日本の地名と認識しており、産地を誤認、 誤信させる」と指摘した。11月29日付。
 申し立てていたのは、讃岐うどんの本場の香川県で修業し、2006年に台北で開業した樺島泰貴さん(38)。食品会社から「讃岐」の文字が入った看板などを使わないよう抗議を受け、08年に申し立てた。
 決定は、台湾で四国を紹介する旅行本や広告に「讃岐うどん」の情報があることなどを挙げ、「讃岐」が香川県地域を示すと台湾でも認識されていると指摘。麺類などの商品について「讃岐」「さぬき」「サヌキ」「SANUKI」の4種類の商標登録を無効とした。
 樺島さんは「うれしくて涙が出た。本場で学んだうどんを『讃岐』を掲げて堂々と提供したい」と話した。

Trafalgar Square, London

From Instagram: A pedestrian looks at a lion sculpture which was installed by 'National Geographic Wild' to highlight the threat to the endangered big cats, in Trafalgar Square, London, Britain on January 28th 2016

[Piet Mondrian. "Trafalgar Square." 1939-43]
Should smoking be banned in public open spaces? The idea has been put forward in a plan to make London a healthier city. It would include parks and areas such as Trafalgar Square. Is it a good one, or would it be an unreasonable attack on personal freedom?

2016年1月30日 星期六

雙連埤--宜蘭縣員山鄉


阿孝,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賴榮孝提到的雙連埤,
當年有位久居台北、經商致富的地主
向水利單位買下湖面範圍土地後,
再想方設法要把雙連埤的水放掉,
讓湖面降低,好露出湖邊的土地,
蓋小木屋讓人用餐、住宿…,
問題是,污水當然是排到雙連埤去!
當時徐仁修老師和荒野保護協會,
為了保護雙連埤和宜蘭縣政府
合作奮戰多年!
徐老師說,雙連埤的生物多樣性,
在當時全世界淡水湖泊是數一數二的,
絕對不可以讓這個都市地主這樣破壞!
守成要求縣府主管儘速提出
成立保護區的計畫,
並親自列席農委會「野生動物保護諮詢委員會議」說明,
最後,諮詢委員會還打破慣例
以表決方式通過這個保護區!
通過之後,縣政府隨即依法公告,
並徵收雙連埤為保護區…
所以,我們就被告了!
ps.縣政府徵收雙連埤的費用,
是這位都市地主當年購買土地的好幾倍(因為當時雙連埤附近土地已有人炒作,徵收須以最近一次交易價格作基準…),
但他還是告我們,因為他認為
蓋小木屋,可以賺更多!
宜蘭縣一向財政拮据,
縣議會又朝小野大,民進黨議員佔少數,
有的議員甚至抨擊,這筆錢形同丟到(雙連埤)水裡!
十幾年前,守成到底如何說服縣議會
通過那五千多萬預算的?
怎麼想都覺得實在很不容易!
“我在感恩致詞中特別提及,
十幾年前,為了守護雙連埤溼地,
田立委和其夫婿劉守成縣長
還曾被地主提告,
「私通」荒野保護協會
假借保育真劫土地。
當年地主只花了少許金錢和
短短不到兩個星期時間
所毀壞的雙連埤,
經過十幾年的復育,雖然野菱回來了,
水社柳也長滿池畔,
但距離原始風貌的生態豐富度
還不及十分之一,
可是當年如果沒有徵收
設立野生動物保護區,
現在雙連埤會成怎樣的景況,
實在不敢想像。”'
2016年1月24日近年最低溫的寒流橫掃台灣各地,到處傳來雪訊,甚至北部平地許多地方也落下冰霰,而我卻趕赴兩場活動,無法應小姐姐邀請到坪林賞雪,甚至鄰近的觀音山硬漢嶺的雪景,也只能於隔日上山看殘雪。…
M.XUITE.NET|由阿孝 (TREETOAD) 上傳


雙連埤野生動物保護區
IUCN分類IV(生境/物種管理區)
Shuanglian Pond.JPG
 雙連埤
位置宜蘭縣員山鄉
面積666公頃(重要棲息環境)
17.1578公頃(保護區)
建立時間2003年10月23日(重要棲息環境);2003年11月7日(保護區)
主管團體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宜蘭縣政府

2016年1月28日 星期四

Paris Stories

同書名有小說....
名城(或名校等等)之各路英雄作品的集錦,看過一些,不過"光之城市"是井上 靖等人告別西方文明-人間之要站......
*****
Sidonie-Gabrielle Colette was born in Yonne, France on this day in 1873. Better known as Colette she is the author many novels and short stories including "Chéri" (1920) and "Gigi" (1944).
"How thrillingly racy for the Paris demi-monde! A boy's forbidden love for another boy! We must become each other's confidante! 'Tell me all about Charlie's naughty bits,' I demanded."
--from "Claudine in Paris" (1901) by Colette
Paris Stories gathers classic stories about the City of Light by a wide range of writers across four centuries. Perhaps no other European city has so captured the imagination of the artistically and romantically minded. Laurence Sterne explores the temptations of the French capital in a teasing study of foreign mores, and Restif de la Bretonne provides an eyewitness account of the horrors and glories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Hugo, Balzac, Flaubert, and Zola offer fascinating portraits of the growing metropolis’s teeming humanity; the Goncourt brothers chronicle its glittering literary circles; and Huysmans describes a memorable evening at the Folies Bergère. Colette recounts the sensual adventures of a young girl in the decadent Paris of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while F. Scott Fitzgerald revels in its urban glamour. Jean Rhys’s lost heroines wander from café to café, James Baldwin celebrates the city’s sexual freedoms, and Raymond Queneau gleefully reinvents the language of the street. In more recent decades, Michel Tournier’s North African immigrant walks a camel along the boulevards and Nobel laureate Patrick Modiano nostalgically maps the famed Parisian arrondissements. Theatrical and elegant, seamy and intellectual, Paris has never lost its alluring power, richly evoked in these compelling and seductive tales. MORE here:http://knopfdoubleday.com/book/249844/paris-stories/

西螺大橋:通車...「手牽手護台灣」2004.2.28



台灣史上大小事/溫紳專欄
「遠東第一大鐵橋」正式通車(一九五三年一月廿八日)
蔣介石對這座南北交通要道大鐵橋,本想命名「中山」,但因美國國務院「金援」項目已註明「西螺大橋」,故逃過被政治命名厄運,由於美援之故,許多建材是道地美國貨,因此,在長1939.03公尺、橋寬7.32公尺的建築設計中,最特殊處過於每座橋墩的鐵架上是以8000根的「烤紅大卯釘」拴緊橋體結構,這在台灣各種各式各樣橋樑是非常罕見的特殊造型。直到1971年拆除橋上輕軌,後來由於大型卡車與貨櫃車絡繹不絕,遂在1990年開始禁止15噸以上大貨車通行,逐漸轉型為轎車與機車為主,縣府為振興地方,開辦「西螺大橋觀光文化節」活動,使得這座經歷五十七載歲月肩負起「無煙囪展業」新使命!


圖片是2004年2月28日,「手牽手護台灣」 西螺大橋上一景,或許你也在照片裡?!

 · 

2016年1月27日 星期三

"Beautiful night pass over Italy, Alps and Mediterranean"

From Instagram: Astronaut Tim Peake, aboard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shared this stunning night time photograph with his social media followers, writing, "Beautiful night pass over Italy, Alps and Mediterranean" on January 25th 2016

終南山藏五千多位隱士《空谷幽蘭》

201506100149五千多位隱士藏身終南山;過著千年前生活!(組圖)


五千多位隱士藏身終南山;過著千年前生活!(組圖)
三年來,35歲的西安市民張劍峰頻繁進出秦嶺,從華山到終南山到寶雞龍門洞,一個山谷挨一個山谷走遍,橫跨400公里,目的是尋訪居住在其中的修行者,行至今天,他拜訪了600多位山中隱士,自己則從一個糾纏於情愛的青春文學編輯變成了半個隱士。
他承認,自己是因為讀了美國人比爾·波特的書《空谷幽蘭》,誕生了去尋訪隱士的想法。
二十多年前,美國漢學家、佛經翻譯家比爾·波特來到中國,尋訪傳說中在終南山修行的隱士,因為《空幽蘭》的問世,很多西安人才知道距離市區一小時車程的終南山中,還保留著隱居傳統,有五千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修行者隱居山谷,過著和一千年前一樣的生活。
日前,本報記者跟隨張劍峰前往終南山尋訪隱士,揭秘終南山傳承千餘年的修行傳統。
尋隱者不遇
2008年之前,張劍峰的身份是青春文學圖書編輯,還曾在一家時尚雜誌社從事編輯工作,他與韓寒的出版人路金波是合作夥伴,幫助他策劃出版過一些圖書。自從走上尋訪終南隱士的道路之後,他的身份變成雜誌《問道》的主編,他對隱士的採訪就刊登在這本雜誌上。
「前幾年接觸文學圈、做期刊,庸俗的東西太多,感官享受的東西太多,大家在想怎麼賺錢,怎麼花錢,這些東西固然不錯,但是人的生活視野太小、太侷限了,我想看看另一種生活,修行者的生活就像我忽然發現了清澈的水源,以前的渾濁的水質就不可再飲用了。」張劍峰這樣形容這一變化。
2008年,看過比爾·波特的《空幽蘭》後,張劍峰決定去終南山尋找書中所寫的隱士。「我從南五台開始走,第一次是跟一群驢友一起,結果什麼都沒有找到。」這對他來說是個教訓,後來他才知道,遠遠看到一群驢友結隊進山,隱士們就關了門,或者躲到其他地方,以免被打擾。
「尋隱者不遇」是很多人的經歷,有不少讀過《空幽蘭》的讀者有過去終南山尋訪隱士一無所獲的經歷,西北大學的郭老師2009年夏天曾到終南山大峪尋訪,但既沒有看到隱士,也沒有看到隱士居住的茅棚。
張劍峰介紹,並不是所有的隱士都不歡迎到訪者,有的修行者準備出山,他或許希望和到訪者結緣,有的修行者正在用功的時候,是不想被外人打擾,而且要看到訪者是什麼樣的人,如果是去山裡旅遊旅遊,往往這樣的到訪者最多。
「四五十人拿著大喇叭,邊走邊唱,帶著酒肉,留下一地垃圾,然後轉身就走,對山裡這些修行者,他們只是好奇。」每遇到這樣的到訪者,隱士們只能關門謝客。敲門需要喊暗號
有人說,人人都想在終南山尋到一個白鬍子老頭,但是最後只尋到一棵歪脖子樹。
「我也想遇到一位鶴髮童顏的神仙,一位無所不能的仙人或者聖人,就太完美了。」最開始,張劍峰抱著尋訪聖賢的目的走進了終南山。
第一次尋訪失敗後,張劍峰決定獨自行動:「想到哪裡就去哪裡,稀里糊塗走,沒有交通工具。」
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準備,但為了採訪修行者,他會帶錄音筆和紙筆。隱士居住的茅棚一些是茅草搭建,有些是山洞,有些是普通的住宅,他們分散在各個山谷裡
「一般到訪者去敲門,修行者都會開門,但有些並不接待生客。」張劍峰說,「尋訪了幾百位隱士後我才知道,敲門需要念一些暗號。」
「阿彌陀佛」、「慈悲」、「無量壽福」是最常用的敲門暗語,如果是佛教修行者,敲門者敲門時念「阿彌陀佛」,道教修行者則需念「無量壽福」,佛教修行者和道教修行者的茅棚上一般都有標誌來區分。
張劍峰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他聽說兩位比丘尼師徒居住在一座山洞內9年,誰知找到她們居住的山洞時,明明聽到門內有動靜,但敲門卻沒有人應聲。當時他不懂念暗號,只是堅持敲門,敲門幾次後,師徒兩人終於開門了。在她們居住的山洞,只有經書和簡單的生活用品。
見到張劍峰,師父說:「你真是幸運,一般來敲門的人,敲一次沒人開門就走了,我們平時不給人開門。」通過談話,他得知,師徒兩人在山洞居住9年,連附近的茅棚都沒去過,也不接待外面的到訪者。在山洞外,師徒兩人在懸崖邊開闢了一塊三四平米大的菜地,張劍峰到訪時,她們正在包白菜餃子。
「我第一次吃到那麼好吃的餃子,她們也很少吃那麼豐盛。她們問我從哪裡來,拜訪過哪些人,講她們的師父如何修行,談得比較多的是她們尊崇的修行者,講智者的生活和道德,她們跟我說了一句話我現在都記得:『你走了這麼多地方,看到很多東西,但你要保持你內心純淨的種子不被污染。』後來我也看到一些修行人不是真正在修行,我看到玉的同時看到了泥土。」張劍峰迴憶道。但他至今不知道那對師徒的法號,不久之後,那對師徒就離開了山洞,他再也沒有見過她們。
張劍峰介紹說,這些修行人都很熱愛生活,一般會把自己小茅棚打掃得很乾淨,做一點小景緻,比如在門口種點花,但他們不用手機,離村莊近的修行者還會和村裡人打交道,很少下山。
揭秘修行者
終南山是修行者最為集中的地方,但在華山後山、寶雞龍門洞等地方都有修行者居住,他們隨意居住在秦嶺中,在做過一些採訪之後,張劍峰逐漸掌握了一些知名修行者的資訊,三年裡,他的行程東西跨度大約400公里,至今已經尋訪到600多位隱士,很多人成為他的朋友,對這些修行者的採訪,讓他誕生了創辦一本丹道修證實錄類雜誌的想法,後來這些採訪文章被發表在隨後創辦的雜誌《問道》裡。
212,本報記者跟隨張劍峰前往終南山大峪,尋訪山中的修行者,他說:「有時候在山裡走一天,一個人也找不到,有些隱士住得比較高,看見有人來他們就走了,但十有八九不會落空。」
台灣作家張德芬、主持人梁冬等名人也曾跟隨他到終南山尋訪隱士,現在在張劍峰周圍,也有一些跟他一樣去山中尋訪修行者的朋友,但能堅持的並不多。
山中的隱士都是些什麼樣的人?
「俗話說,有形的都有肉,其實很難找到閃光的人,真正的修行者都是勸人向善,告訴人們怎麼樣減少煩惱。修為很高的人外界很少接觸到,只有圈子裡才知道。」他說2月中旬,終南山中積雪較厚,在踏雪行走4個小時後,記者跟隨張劍峰抵達了隱藏在大峪山谷深處的一處隱士茅棚聚集區終南草堂。
儘管是冬天,沿路仍遇見了一些隱士,黃道長常年在終南草堂居住,幾乎不下山,他老家在東北,他說:「下山去做什麼呢?我們下山後就像傻子似的,左右不是,無所適從,不知道該幹什麼。」
「我們從小都知道世上有和尚有道士,但沒法接觸他們,一般覺得,出家人就是窮得沒辦法才到山裡,但後來我發現山裡的修行者大部分蠻有學養的。」張劍峰說。他上週剛見到一個山中的修行者,這位修行者藏書很多,留著長頭髮,特立獨行,對電器等樣樣精通,在茅棚裡給自己做了很多精美的傢俱,他主要研究天文,將天文研究成果和佛經、道經做了對比研究,而且他自己覺得別人並不懂他的東西,只能把研究成果刻在石頭上。
「他不是一般學者,也不敢立論,他問我認識比爾·波特嗎,他要把他的研究成果發給他,看能否翻譯成英文。在修行人中,像他這樣的民間學術研究者很多。」
張劍峰說.冬天的終南山裡,隨時飛雪,黃道長給遠道而來的尋訪者包了一鍋熱乎乎的包子,包包子用的蘿蔔是自己在旁邊的菜地種的,冬天他挖了菜窖存儲這些蔬菜,米麵油等物品都是朋友從山下送來的,他們稱之為「供養」,記者上山當天,遇到一對給修行者送供養的60歲夫婦,他們提了一壺最好的花生油,背了一些日常用品走了好幾個小時山路。
「如果沒有供養也可以,松子、野菜等都是修行人的食物。修行人的行為,一般人看來不可理解,別人覺得住在山裡很可憐。修行者對物質不抱太大希望,給一些修行人送供養,送東西給他,是為了滿足我的心願,對他們來說,送不送沒什麼區別。」張劍峰介紹。
從尋訪者變成修行者
在尋訪了數百位隱士後,張劍峰慢慢從一個尋訪者變成了修行者:「光看看書,做口頭東西不行,我開始只是旁觀者,後來發現不行,開始對這些修行的行為並不相信,但又不斷親眼見到效果,不斷否定自己的懷疑,慢慢地自己也開始打坐、練功。」2010年,張劍峰和張德芬等十多人一起湊錢在這裡修建了十幾間茅棚,取名「終南草堂」,可以供修行者居住。
對修行的好處,張劍峰說:「就是保持自己時時刻刻不迷失,做自己的觀察者,喜怒哀樂你都時刻觀察著自己。好像我之前的工作都是為我後來修行做鋪墊,現在做的才是我喜歡的真正要做的事情,現在是個多元的社會,每個人都要做真正的自己。」
張劍峰有兩個孩子,妻子做平面設計工作,父母也受他的影響開始修行。「父親以前很不喜歡燒香拜佛的人,覺得是迷信,但現在父母也打坐,吃素食,現在他理解了,從心性上認識了修心才是核心,現在他知道修行人很有學識。」
張劍峰的妻子一直支持他,夏天的時候,還帶著女兒到茅棚居住,吃飯前先感恩做飯的人,吃飯不能說話,以前女兒挑食,而在山裡她會吃得乾乾淨淨。
「修行對我生活本質的改變是我看待事物的態度不同,如果以前,有一個東西我想得到,我肯定會努力爭取,但現在,患得患失的東西就少了,人會更豁達一點。對物質不刻意追求,更注重精神生活,我之前的生活,也和大部分人追求的一樣,但現在,我所追求的東西,不因大部分人追求其他東西而受到影響,不管社會變化再快,我所接觸的東西永遠簡單。
在茅棚裡,吃飯睡覺曬太陽喝茶,那樣就挺幸福的,很多人得到的東西很多,並不覺得幸福。」張劍峰說,「這座山不是一般意義的山,看到《空幽蘭》時,我覺得好像在門縫裡的一線光,我想看到光源在哪裡,山是一個符號,是活著的文化。」

2016年1月25日 星期一

Penang shophouses, Malaysia

照片 Travel the world through words (or a trishaw). Penang shophouses, Malaysia. Photograph: Alamy
此篇還可到其他3~4處....
Inspired by our article on a woman who read a book from every country in the world, Guardian readers recommend their own favourite books from around the globe (via Guardian Travel)


Inspired by Ann Morgan’s article on reading a book from every country in…
THEGUARDIAN.COM|由 GUARDIAN READERS 上傳

2016年1月24日 星期日

奈良・若草山焼山


古都・奈良の冬の風物詩、若草山の山焼きが23日にありました。
http://www.asahi.com/articles/ASJ1R4709J1RPOMB00D.html
古都・奈良の冬の風物詩、若草山(342メートル)の山焼きが23日に…
WWW.ASAHI.COM

2016年1月23日 星期六

圓明園;西洋樓


功能介绍 微博@踏马行者 资深旅游行业从业者,环游世界的目标已经实现一大半。合作请联系QQ:2850170723
MP.WEIXIN.QQ.COM





萬園之園 解讀圓明園西洋樓
圓明園遺址僅見西洋樓殘跡
圓明園西洋樓三大建築之一「諧奇趣」。
汪榮祖/圖片提供
圓 明園焚毀至今,遺址所見唯有西洋樓的殘跡,難怪若干外國學者如艾當(Maurice Adam)與史景遷(Jonathan Spence)均誤以為西洋樓就是圓明園,西洋樓既然是耶穌會士所設計建造,於是也有人誤以為圓明園為外國教士所建;其實,西洋樓僅是圓明園中長春園的一 小部分。外國人也誤圓明園為夏宮,中國作者有時也以訛傳訛,如劉陽近著《昔日夏宮圓明園》(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其實,清朝五位皇帝從未視之為 夏宮,而是他們一年之中最主要的住所,承德避暑山莊才是夏宮。
圓明三園極大部分是中式庭園設計,為吾華二千年建築文化的菁華。當園之盛時,不愧是「萬園之園」,今殘留的圖片與紀錄猶可喚起昔日榮華的記憶。西洋樓位於 乾隆皇帝擴建的長春園北端,這一長條西洋式建築坐落於整個圓明園之中,相當特別。中國受到外國建築的影響固非新鮮事,如唐朝時的中亞影響以及蒙元時期北京 的基督教堂,近代中國的通商口岸更多見洋樓。然而,大型西洋建築群出現在中國皇家御園,卻是前所未見的。
乾隆興建西洋樓主要由於對西洋大噴水池的興趣,噴水裝置在中國並不陌生,圓明園四十景之一的「水木明瑟」就是為了享受噴水的樂趣,但是中國在之前從未見過 如此龐大的歐式噴水池結構,而西洋樓的興建,若沒有西洋傳教士主導,無以完成。義大利教士郎世寧(Father Giuseppe Castiglione, 1688-1766)設計歐式噴泉以及搭配的巴洛克建築群,是興建西洋樓最主要的人物。他生長於北義大利,雖受到文藝復興時代巴洛克文化的影響,但畢竟是 一個畫家而不是建築師,所以除依賴書本上的模型外,尚須找水動力專家蔣友仁(Father Michel Benoit, 1715-1774),以及其他具有專業知識的教士們相助,當然更有許許多多中國設計師、工程師與工匠參與其事。西洋樓建築群自西向東包括諧奇趣、養雀 籠、花園門、迷宮、方外觀、竹亭、海宴堂、大水法、遠瀛觀、線法山、線法牆、方河,先後完成。據蔣友仁說,當乾隆皇帝見到第一座西洋樓出現眼前,甚為喜 悅。
巴洛克不是唯一的影響
圓明園西洋樓三大建築之一「海宴堂」。
汪榮祖/圖片提供
西 洋樓建築群,特別是諧奇趣、方外觀、海宴堂三大建築,高大的建築、雄偉的大理石巨柱,以及富麗的雕塑,凸顯出明顯的巴洛克的影響;不過,巴洛克不是唯一的 影響,如海宴堂的主建築固然是巴洛克,但其周圍的長方形建築文藝復興多於巴洛克。方外觀的柱子分明是法國式的,許多室內裝潢頗與凡爾賽宮相似,然而有些建 築的明亮窗戶又像洛可可(Rococo)風格。耶穌會士在圓明園中所建立的顯然是一群大雜燴式的歐洲建築。除了歐式設計與建材之外,也增添不少東方格調, 如太湖石與竹亭等。最值得注意的是由紅色磚牆所圍繞的西洋樓樓頂,呈現耀眼的琉璃瓦,與隱藏在牆外樹後的西洋樓,好像故意要與中國風格的圓明園切割,以免 有不協調之感。西洋樓室內裝潢諸如玻璃窗、地板、時鐘、吊燈、花壇、油畫等等都很西式,特別引人矚目的是法皇路易十五贈送的高布林織品,上面有法國美女圖 像。然而仍不免遷就中國品味,如伴隨歐式噴水池的巨型裸體像,就不可能出現。
西洋樓的建置頗有足以稱道之處,如宮殿式的大樓對稱得很好,沒有單調乏味之感。多姿的中式飛簷增添了動感,而屋簷上彩色雕畫更具美感。各個小區莊重寧靜, 來往各區的通道無論是橋梁還是環廊,使整區融為一體。龐大的巴洛克主樓及其美妙的雕塑令人驚嘆,對於水池、花草、樹木,堆石等處理也很協調,賞心悅目。當 巨型噴水池噴水時,既可悅目,又能悅耳。所有的建築在一狹長的空間裡,洋溢著美感。
不過,若從較為嚴格的眼光來觀察,耶穌會教士業餘的想像力多少缺乏專業訓練。職業建築師不太可能認為是歐式建築的精品,著名建築學專家劉敦楨就不認為西洋 樓應該出現在圓明園內。純從設計的角度來看,龐大雄偉的巴洛克建築顯然與精巧玲瓏的中國庭園並不搭調。這也許是為什麼西洋樓被安置於長春園北邊的「邊緣地 帶」,並隱藏於林木之中。就此而言,西洋樓與圓明園其他景觀並不是和諧的整體,而是有點像人面獅身的結合。歐式大樓配上唐式彩色琉璃瓦,有點像洋人戴瓜皮 帽,很不協調。此類不雅觀可見之於今日珠海的圓明新園,新建的若干西洋樓建築使人想起迪士尼樂園(Disneyland),看起來有趣,但俗不可耐。圓明 園西洋樓可說是中西合璧,但合璧得如何,尚有商榷的餘地。
乾隆試圖將西洋建築納入中國文化美感中
西洋樓設計的好壞,不能全由耶穌教士們負責。郎世寧是最主要的設計者,他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和藝術技巧來設計西洋樓。他雖是畫家,卻是一個通才。他的藝術 才能也有助於庭園設計,在中國的園林設計傳統中,畫家往往是很好的設計家。歐式巴洛克建築的柱子、門窗、走廊等等,特別有賴於繪畫與雕塑技能。但是郎世寧 的藝術才具不得不受制於乾隆皇帝的品味,傳教士們投皇上所好甚於設計的完美,使皇上高興甚於展示自己的才能。乾隆皇帝親自查看每一張藍圖,並提出改動意 見。為了滿足皇上的需求,必定會扭曲歐洲風格。乾隆皇帝具有文化素養,留下大量的歌詩與書法。他又有極大的造園熱情,他在位時是圓明園最光輝的時期。但他 對西洋建築並無真正的興趣,僅僅是愛好龐大的歐式噴水池,而噴水池對他而言,主要是為了娛樂而非美感。中西間概念之異並不那麼容易溝通,乾隆為了維護中國 價值,絕對會犧牲西洋品味。如果我們說這是在中國土地上興建西洋建築,不如說試圖將西洋建築納入中國文化與美感環境之中。
重建圓明園是不必要的
圓明園西洋樓景區,不管如何評價,都值得永久保留。但不幸為外國侵略軍所毀,至於英法聯軍統帥額爾金(Lord Elgin)為何在焚掠圓明園之餘,也不放過西洋樓?其心態與動機仍然難以解釋。他為什麼不留下西方文化的一點實物?難道他不喜歡有點中西合璧的樓群?事 實是他將西洋樓與圓明園一起燒了。由於西洋樓的石料建材不像中國木製結構那樣容易被燒光,殘破的西洋樓群屹立在原址上為時頗久,然而經過八國聯軍的再度摧 殘以及清政府垮台後失於保護,經不起時光的侵蝕,逐漸消逝,至今只剩下一些斷石殘磚,供人憑弔。
圓明園遺址上的殘跡,以西洋樓景區最為顯著,成為既往滄桑的「象徵」。象徵的存在令人難以忘懷歷史的遺恨,啟發後世的深思。我曾於春雨裡或秋風中多次徘徊 於遺址之上,在微塵間念古思今,眼前呈現悲劇式的美感,湧現強烈的歷史意識。我覺得在遺址上重建圓明園是不必要的,不僅重建後的圓明園是假的,如果手藝難 以符合過去,反而難堪。至於為了重建而抹去刻骨銘心的象徵與記憶,更無必要。

An Insider’s Guide to Hong Kong


For solitude, take the tram to the top of Victoria Peak and walk along the summit for panoramic views of remarkably green Hong Kong.

Expert advice on where to eat, shop, stroll, stay and get a cultural fix in the Asian financial capital.
WSJ.COM|由 FINN-OLAF JONES 上傳

倫敦 利用科技來協助城市的發展,Smart Cities and Communities Lighthouse Program for London


斥資2千5百萬歐元!倫敦偕歐洲其他城市聯手發展智慧城市


倫敦與歐洲其他的城市合作發展智慧城市,挹注2.5千萬歐元,進行智慧城市和社區燈塔計畫,倫敦首先試驗智慧城市系統,包含智慧停車位、共享電動自行車計畫、安裝太陽能板,以及使用數位系統來管理能量的供給和需求等,另外,米蘭、里斯本、華沙、波爾多和布爾加斯等城市也將會進行該系統的試驗。

文/戴廷芳 | 2016-01-21發表


圖片來源:


cc by Berit Watkin


倫敦與歐洲其他的城市合作智慧城市和社區燈塔計畫(Smart Cities and Communities Lighthouse Program),挹注2.5千萬歐元(約臺幣9.3億元),尋找可以促進市民日常生活便利性的智慧科技。

倫敦市長Boris Johnson選擇格林威治皇家自治區作為智慧城市系統的示範地區,而智慧城市系統將包含300個智慧停車位、共享電動自行車計畫、利用泰晤士河來提升住宅溫度、安裝太陽能板,以及使用數位系統來管理能量的供給和需求等,藉此來減少碳排放量和居民的帳單費用。

除了政府當局外,也有其他組織協助倫敦智慧城市計畫的進行,包括了城市創新公司Future City Catapult、西門子,以及倫敦皇家學院。

Boris Johnson表示,倫敦需要利用科技來協助城市的發展,而透過這項計畫,倫敦在打造符合未來且更適合居住、工作和觀光的城市的同時,也可以和歐洲其他各國分享對智慧城市的想法。

智慧城市和社區燈塔計畫的試驗城市除了倫敦之外,也會在歐洲其他城市一一進行,包含了米蘭、里斯本、華沙、波爾多和布爾加斯等城市,最後將會在全歐洲落實。

而該計畫更廣泛的目標是利用蒐集智慧城市試驗的資訊,來發展跨城市資料共享模型, 這將包含利用資料共享平臺來獲取資訊,及使用該平臺來改變城市提供服務和社區工作的方式。

NHK事件 :1910年排灣族參加倫敦舉辦的英日博覽會,

24名排灣原住民與2名日本警官出發前往倫敦參加日英博覽會前攝於臺灣。(圖片摘自網路)作者:陳政三(台灣研究者/著有《福爾摩沙島的過去與現在》、《紅毛探親記》、《翱翔福爾摩沙》、《泡茶走西仔反》、《征臺紀事》、《美國油匠在台灣》、《紅毛探親再記》等)
                                                
    報載,「日本放送協會」(NHK)在2009年4月5日的特別節目中,報導日本殖民台灣的歷史,內容提及1910年排灣族參加倫敦舉辦的英日博覽會,螢幕上播放的原住民照片竟然出現「人間動物園」字幕。
 
排灣族高許月妹替族人打官司、爭公道,2013年日本高等法院判決高許月妹勝訴,NHK不服上訴,日本最高法院在本年1月21日裁定毀謗罪不成立。牡丹鄉前鄉長華阿財得知判決定讞消息後表示,當時NHK以拍攝神社為由,卻以汙衊的字眼形容族人,甚至斷章取義;未料官司纏訟7年,從一度勝訴到至今定讞NHK勝訴,他強調「民族自尊不容傷害」,雖法律立場已無法再上訴,但還是要求NHK應該道歉。
 
    筆者對1910年排灣族赴倫敦略有涉獵,當時是由第五任「理蕃總督」佐久間左馬太安排阿緱廳(屏東)恆春及枋山排灣族高士佛等8社、男女共24人,赴「日英博覽會」表演。由台灣總督府民政長官大島久滿次與英方代表人Juliun Hick簽署合約書,詳細規定雙方的權利義務:
(1)博覽會期間台灣原住民演出者應在英方指定的場所或建物內表演該族「生活狀態」;至於是否表演舞蹈或參加遊行,則由原住民自行決定。
(2)英方應負擔2名日本陪同人員及24位原住民往返旅費;2名陪同人員的船費與火車費分別為一等及二等,原住民搭三等船艙及火車位。
(3)原住民從故鄉出發到返鄉期間,英方每日應支付每人日幣1圓;每天的津貼及住宿費應於每週前先付。日本陪同人員旅費津貼應依日本政府規定之數額,由英方支付。
(4)所有表演者及陪同者的食物費用也由英方支付;如陪同者認為有必要提供排灣人菸酒時,英方應支付菸酒費。
(5)博覽會期間如排灣人要求返台,英方不得拒絕,且需負擔回鄉旅費。
(6)陪同者及排灣人如有生病、受傷或死亡情事,英方應負責治療或撫恤。
 
排灣人於當年1月間赴日本,2月21日從九州門司港搭乘加賀丸轉往英國。翌年(1911)6月返抵台灣,佐久間總督在官邸接見,慰勞出國半年的辛勞並致贈禮物。排灣人對倫敦印象深刻,有人表示,「倫敦市街宏壯華麗,車水馬龍,工廠林立,產品精巧,商業發達,金銀財寶融通如流,不知勝於台北幾十百倍!」此人喝過洋墨水、開眼界後,居然建議把矮陋的山地事務本署官衙重建成宏偉的建物。24名排灣人中已有2、3人會說簡單的英語,而且每人積蓄了不少盤纏。
 
整個資料,都沒有辱及原住民的字眼,且合約充滿尊重,排灣族表演者也相當滿意該行程與收穫。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