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30日 星期五

慈城 大柵欄


慈城鎮浙江省寧波市江北區目前唯一的轄鎮,位於江北區最西端。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之一。2010年1月,慈城鎮成為寧波市衛星城市試點,被賦予部分縣級經濟社會管理許可權。[1]

慈城鎮地處浙江東部沿海的寧紹平原,位於寧波市江北區西北部,東與鎮海區相連,西與餘姚市接壤,北與慈溪市相臨,南隔餘姚江鄞州區相望。其鎮域面積102.57平方公里,下轄41個行政村,5個社區,人口6萬,是寧波市15個中心城鎮之一。


 

藝術

中國古城與傳統手工藝的復興計劃


北京——幾個世紀以來,在中國南方的慈城,古老的城牆圍住像棋盤一樣整齊排列的大街小巷,也圍住了100多個有歷史意義的寺廟和民居,其中很多建於8世紀早期。
當地官員開始重建慈城的古建築時,他們相信遊客會蜂擁而至,但是也擔心它會變成一座只有歷史遺迹和紀念品商店的“鬼城”,僅僅靠着歷史上的成就謀 利。為了避免發生這種情況,他們啟動了一個雄心勃勃的項目——通過鼓勵手工藝人和設計師在這裡學習和工作,復興慈城的工藝傳統。中國還有一個地方也在努力 復興工藝文化——大柵欄,它是北京僅存的幾個歷史區域之一,這裡破舊的胡同和四合院在市中心的重建中得以倖存。
“中國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都在破壞自己的文化;幸運的是,現在我們意識到我們失去了什麼,覺得需要重新找回這些東西,”陳伯康(Aric Chen)說;他是北京設計周的創意總監,9月份在大柵欄組織了一系列的項目。“毫無疑問,人們現在對手工藝的重視和欣賞在快速增長。我們面臨的挑戰是讓 手工藝新穎、實用。”
面對這種挑戰的不只是中國。很多有着豐富工藝歷史的國家也面臨著類似的問題,但是中國古城現代化的速度和規模,讓那裡的情況格外危急。如果不採取行動,復活像慈城和大柵欄這種地方的古老技藝,它們將會失傳。

中國歷史上的工藝水準是不容置疑的。幾個世紀以來,中國手工藝者製作的絲綢、瓷器、刺繡、書法和漆器在世界上都屬一流。該國的工藝傳統培育了追求創 新的文化,這對工業時代的出現有一定的幫助。17世紀中葉中國北方城市景德鎮的瓷器工坊開創的精細分工,在一個多世紀之後的工業革命之初,被約西亞·韋奇 伍德(Josiah Wedgwood)和其他歐洲工業家採用。
然而不幸的是,在過去一個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中國的工藝傳統被忽視了。中國現在缺乏能把技術和知識傳給新一代的手工藝人的手工藝師。他們依賴的很多專業供應商和生產商的地方網絡也隨之消失,或者有消失的危險。

慈城在建築修復項目臨近尾聲的時候啟動了工藝復興。慈城發展公司(一個當地政府組織)希望以新方法使用這些修復的建築,決定讓跟該地區工藝傳統有關 的人士進駐。公司聽取了台灣的中國民間文化專家,建築師夏鑄九和文化歷史學家黃永松(Yung-sung Huang,音譯)建議,制訂了發展慈城創意文化園的計劃,希望鼓勵手工藝者和設計師在古城工作,進而復興傳統工藝形式,創造新的工藝種類。

剛剛修復的慈城絕不缺乏供他們使用的工作室和工坊。為了吸引他們來古城,還舉行了一些歷史和當代手工藝展覽、培訓課程以及由優秀從業者主持的講座。 公司的基本理念就是將年輕手工藝者和設計師們吸引到這樣一個充滿藝術文化活力的地方,與此相關的專業生意也會隨之出現,來給這些人供應原材料。慈城還把它 的工藝傳統和旅遊戰略結合了起來。工藝愛好者目前已從中國各地蜂擁而至,來觀察手工藝者的工作或者學習各種手工藝,包括制陶、民間刺繡,以及製作當地美 食,比如慈城著名的年糕。

大柵欄採取的是異曲同工的策略。像慈城一樣,它有着豐富的歷史,雖然它植根於14世紀,要年輕一點。大柵欄位於北京市中心,離紫禁城不遠;曾經有幾 個世紀,這裡是繁忙的商業中心,窄窄的胡同里擠滿了戲院、綢庄、鴉片館、茶樓和妓院,以及這座城市的第一個電影院和股票交易所。但是近些年,北京的其他區 域已經重新開發,脫胎換骨,大柵欄卻被忽視了。“我們剛開始跟別人說我們在大柵欄做項目時,通常的反應就是:‘你們瘋了吧,沒人想去那兒,’”陳先生回憶 說。

大柵欄堅決避免像北京的其他區域那樣整體重新開發。開發過程啟動時,當地居民的搬遷和補償費用已經高得離譜了。北京大柵欄投資公司(針對該區域的地產開發商,由政府所有)決定充分利用這裡破舊而迷人的胡同。

該公司與北京的一家建築集團“場域建築公司”(Approach Architecture)合作成立了一個項目團隊——“大柵欄跨界工作室”。該團隊實施了一個傳統的城市重建戰略——修復歷史建築,並勸說設計師、建築 師和藝術家使用這些建築。他們還有一個並不那麼傳統的戰略,那就是努力重新弘揚地方工藝傳統,方法是把新手工藝者引入該區域,扶植現存的商鋪,包括一些歷 史名店——比如內聯升,一家創始於1853年、專門為皇家做布鞋的鞋店。

“大柵欄跨界工作室”在過去的兩年里每年都邀請北京設計周在大柵欄組織臨時性的展覽和討論會;還開設了一些臨時性的小店。現在它計劃把北京設計周徵用的一個廢棄工廠改建成一個永久性藝術館;定期舉辦關於設計、手工藝和建築修復的論壇何工作坊。
一些設計師和手工藝者會通過這些項目重新發現大柵欄,“大柵欄跨界工作室”就是要勸說他們在這裡開設工作室,就像在慈城那樣。這樣應該能更容易勸說其他人也跟隨而至,來支撐一度陷入危機的工藝傳統。至少在中國的慈城和大柵欄這兩個地方,它們努力來這樣做。
本文最初發表於2012年11月5日。
翻譯:王艷

冬季遊緬甸正當時

亞洲游

冬季遊緬甸正當時

Paula Bronstein/Getty Images
緬甸中南部有幾處地方特別歡迎被該國美麗的自然風光吸引而來的遊客;茵萊湖就是其中之一。上圖是一位正在捕魚的漁夫。
很少有哪個國家像緬甸這樣突然就成了旅遊熱點。在與世隔離幾十年之後,它成了亞洲最新的熱門景點,這裡有層次豐富的歷史,絕美的自然風光,以及過渡階段國家特有的臨界感。自從2010年11月執政的軍政府開始放鬆控制,就出現了一些進步的跡象——比如今年早些時候釋放了一些政治犯於4月1日進行選舉(本文最初發表於2012年3月22日——譯註),屆時反對派領導人昂山素季女士將競選議會議員——這些讓西方國家,包括美國,開始考慮取消對該國長期實行的經濟制裁。

但是要探訪該國,還是有點麻煩。所以下面就告訴大家一些旅遊攻略。
出發前的準備
雖然現在也有可能拿到落地簽證,但是旅行社還是建議你在旅行開始之前,就把簽證拿到手。申請簽證要三周的時間,可以通過旅行社申請,也可以直接通過華盛頓的緬甸大使館申請。下面這個網站上有申請簽證的指南:mewashingtondc.com/visas_passports.htm

大多數遊客會在乾季旅行,也就是從11月到2月。不必接種疫苗,但是一些緬甸旅遊專家,比如亞太旅遊公司(Asia Transpacific Journeys)亞洲目的地經理埃瑞克·凱若斯(Eric Kareus),建議你確認一下你的破傷風、傷寒和脊髓灰質炎的疫苗沒有過期,另外還要打一針甲肝疫苗。他補充說,到偏遠地區旅行的人,一定要預防瘧疾, 特別是在夏季季風季節。

在緬甸,付款以現金為主,所以要備好足夠多的嶄新的美元(幾乎所有的地方都接受美元),或者提前通過旅行社解決住宿和機票問題。

交通
亞洲大多數交通樞紐都有航班飛往緬甸最大的城市仰光(美國沒有直飛航班),最快捷的是從曼谷飛仰光。依季節而定,每天最多有8個航班——包括經濟型區域航空公司亞航(AirAsia, airasia.com)的航班——飛行時間為90分鐘。當地的航班把緬甸國內各主要城市連接了起來,這些航班的飛機保養得還不錯。

住宿
緬甸的食宿條件總的來說物超所值(特別是與相鄰的泰國相比):仰光的酒店小巧而奢華,其他一些主要區域有友好的家庭旅館和熱帶精品度假村。由於緬甸曾是英國的殖民地,所以在主要的旅遊地點,很多人都會說英語。

安全問題
肯辛頓旅行社(Kensington Tours)的資深旅遊目的地專家凱倫·麥克雷(Karen MacRae)說,全家前往緬甸還是很安全的,還說“這個國家的人都很溫和”。但是該國北部地區的叛亂組織還很活躍,所以遊客一定不要去北方。但是該國的犯罪率很低——美國國務院的網站特別指出“針對外國人的暴力犯罪非常少見”——緬甸人大都歡迎遊客的到來。
就像在很多發展中國家那樣,遊客應該只飲用瓶裝水,不要吃生食,除非在一些衛生條件極好的餐館。

就餐
但你仍然可以冒險嘗試各種美食。緬甸的烹飪方法深受其鄰國印度中國和泰國的影響。麥克雷(MacRae)女士在緬甸住過兩年,她推薦了一些比較清淡的食物,比如laphet,是一種用腌制的茶葉做的沙拉;以及名叫mohinga的魚湯麵,“類似越南河粉”,她說最好是在仰光街邊的食攤上吃。

遊覽
游緬甸的經典路線始於仰光,可以在這裡至少花一天的時間遊覽“仰光大金塔”(Shwedagon Pagoda)——一座周身覆滿純金的舍利塔,逛逛市中心殖民地時代的建築群,在有屋頂的瓮山市場(Scott Market)討價還價,買些當地的手工藝品。

從仰光出發,沿着伊洛瓦底江(Irrawaddy River)向北300英里,有一處古老的地方,叫蒲甘(Bagan)。這裡有好幾千座鐘形的舍利塔,磚砌的廟宇和類似城堡的建築物,可追溯到11至13 世紀。可從仰光乘飛機到蒲甘,或者乘坐伊洛瓦底江上往返於該國中部地區曼德勒(Mandalay)和仰光之間的舒適的遊船。

緬甸西部孟加拉灣沿岸有兩個地方很適合低調度假,一個是茵萊湖(Lake Inle),位於多民族聚居的撣邦(Shan State),另一個是納帕裏海灘(Ngapali Beach);這兩個地方不斷有新的度假酒店開業。新興的景點有東南部的丹老群島(Mergui Archipelago),這裡有原始的自然風光,特別適合浮潛,以及西南部若開邦(state of Rakhine)的Mrauk-U,在15世紀那裡是皇都。

本文最初發表於2012325日。
翻譯:王艷

2012年11月29日 星期四

Macy’s Thanksgiving Day Parade 2012

7-8 年前紐約時報可以自由閱讀   我用Macy’s Thanksgiving Day Parade 的安全管理做一張PPT

Macy’s Thanksgiving Day Parade


2012年11月27日 星期二

沉默的花樹-台灣的外來景觀植物/ 台灣山林行旅─圖記林業試驗所研究中心植物園書畫集 林業試驗所研究中心




沉默的花樹-台灣的外來景觀植物
沉默的花樹-台灣的外來景觀植物
價格:

定價: 640 元

售價: 544 元
型號:BTC009
選項:
數量:
書籍資訊
書 名:沉默的花樹-台灣的外來景觀植物
著 者:李瑞宗 著;   出版者:南天書局、農委會林試所                    
    號:BTC009ISBN   978-957-6387-524 
開  本:16開;  冊  數:1冊;    數:252
版  次:2012        
類  別:植物.農林 
定 價:640
     介:外來與本土,一直是生態、社會、電影、文學或文化,熱衷關注且不斷探討的主題,從荷蘭殖民時代,以迄鄭清移民社會,日本治理時期甚至戰後。生態佈道師諄諄教誨是無用的,人心喜好奇花異卉與喜新厭舊心理,才是這股Exotic力量洶湧推進的主因。大王椰子、亞歷山大椰子、中東海棗、美人樹、小葉欖仁、黑板樹曾伴我們的父兄輩成長,今後還有更多更俗艷的外來植物跟我們的子代孫代生活下去。許多人不知道的台灣,其實是外來景觀植物的落腳地,更是大量繁殖、輸出移居的大本營。








台灣山林行旅─圖記林業試驗所研究中心植物園書畫集


本所組織

地址:高雄市六龜區中興里中庄198號

電話:07-6891028、6892333

傳真:07-6891008

本中心簡介:

民 國15年(1926),日本京都帝國大學在高雄六龜地區設立「臺灣演習林」;民國35年(1946)由臺灣行政長官公署接收,成立「第二模範林場」;民國 37年(1948)歸併於高雄山林管理所;民國38年(1949)復將有關金雞納事業部分劃歸本所設立試驗中心,並於翌年成立「金雞納試驗場」;民國53 年(1964)改稱為「六龜分所」;民國92年改稱「六龜研究中心。本中心轄有試驗林地9,882公頃,位於海拔250-2,600公尺之間,年平均氣溫 扇平為24℃,年平均雨量為3,400公厘(毫米),為熱帶、溫帶樹種育苗造林試驗之最適環境。主要建物有辦公室、溫室、苗圃、工作室、森林生態保育館、 林業會館、教育推廣中心、森林數位站、倉庫及宿舍等。

六龜研究中心轄區內之工作站:

(1)扇平工作站

(2)鳳崗山工作站

(3)多納工作站

研究重點:

一、自然生態環境:

六龜試驗林位於本島南部,面積9,882公頃,海拔250~2,600公尺間,屬荖濃溪流域,森林組成樹種以樟科及殼斗科為主。 人工林面積1,560公頃,主要造林樹種為台灣杉、香杉、紅檜、牛樟、烏心石、臺灣櫸、光臘樹及臺灣赤楊等,均為重要之臺灣原生針闊葉樹種。

二、人 文社會經濟:

六龜試驗林屬於高雄縣茂林鄉,轄區內有茂林、萬山及多納村,擁有豐富景觀遊憩價值之資源,族群以排灣及魯凱族為主要,為典型之農村社會,轄區與六龜鄉之關係相當密切,故本試驗林經營計畫之編定,亦將此鄰近地區之經濟與社會層面需求納入考量。

三、試驗研究方面:

(1)發展森林生態系的經營理論。

(2)尋求永續暨合理經營森林生態系技術。

(3)南部經濟樹種之選育及育林研究

(4)無線感測器網路系統之研究







地址:60081嘉義市文化路432巷65號

電話:05-2311730

傳真:05-2328249

本中心簡介:

中 埔研究中心肇始於民國前4年,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在嘉義埤子頭創設苗圃,從事橡膠樹之繁殖試驗,翌年十月復於山仔頂闢設試驗地,而後又在中埔庄(今之中埔 鄉)之澐水溪沿岸開拓官有山林,從事橡膠樹類之造林及採膠試驗。民國前1年為擴大試驗規模,合併埤子頭、山仔頂及澐水等三試驗地成立臺灣總督府殖產局林業 試驗場嘉義支場。民國10年改隸為中央研究所林業部嘉義試驗支所,設總辦公處於山仔頂,並實施柚木、鐵刀木、橡膠樹之造林試驗。民國20年因業務需要遷移 辦公處於澐水並改稱林業試驗所中埔支所,民國34年臺灣光復後,改稱臺灣省林業試驗所中埔分所。民國82年為加強環境保護林之研究與推廣,設置四湖工作站 專司海岸防風林之研究,並積極推動成為海岸林經營示範基地。民國88年政府組織調整,改隸為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中埔分所,民國91年改稱中埔研究中 心,民國93年8月將行政中心移至嘉義市「環境保護林研究中心」現址。轄屬據點分佈於嘉義縣、嘉義市與雲林縣境,包括澐水試驗林、嘉義樹木園、埤子頭植物 園及四湖工作站。

隨著時代的變遷,本中心的任務隨之調整以海岸林、都市林及工業區環境林之營造技術研究及發展,「環境保護林研究中心」並設置生態教育館展示相關主題,轄屬植物園提供解說服務,期能發揮植栽綠化對環境避害防災之保護效能及社會教育功能。

研究重點:

一、建立環境保護林育林及作業體系:    

隨 著環境開發日俱,人為及天然災害日益嚴重,利用植物等自然資源保護環境逐受到重視,在全球生態環境變遷中,環境保護林的建造將成為陸域生態系重要一環,環 境保護林兼具綠美化功能,包括都市林、公園林、休閒遊憩、防災、水土保護及防風林等。本中心從事環境綠美化及環境保護樹種培育及林分建造工作由來已久,累 積了豐富之苗木培育管理、栽植技術與經驗,逐步建立樹種選擇、栽植配置、植栽施工等作業準則,以作為推廣及實施之依據。另外透過研究建立符合生態原則的樹 種組成,提升林分的自我更新能力,加強改善都市住民環境與海岸保護等功效。

二、落實植物園之經營管理:   

中埔研究中心轄區有 四湖海岸、嘉義樹木園和埤子頭植物生物多樣性展示區,近年來已進行妥善規劃設計及建造,除提供植物生物多樣性展示、學術研究、植物生態展示、休閒遊憩、解 說教育與資源保育等功能進行規劃外,並重視週邊景觀及經營管理的改善。在不同的植物生物多樣性展示區中,嘉義樹木園及埤子頭發展成不同類型的都會型植物 園,做為學術研究、休閒遊憩、解說教育與資源保育等多功能之植物生物多樣性展示區。四湖海岸植物園發展成海岸型植物園,以海岸林植物及生態、海岸育林作業 體系之建立、環境解說教育與資源保育等多功能之植物展示園區。

1.嘉義樹木園   

位於嘉義市東區山仔頂,面積約8.3公頃,初期 以橡膠樹與熱帶經濟樹種引種研究為主,如巴西橡膠樹、肯氏南洋杉、槭葉翅子木、大葉桃花心木、柚木等,全區以熱帶樹種為主,故稱為「嘉義樹木園」。除供適 應性觀察外,也兼具母樹園之功能,林相優美完整,民國37年以「林場風清」獲選為嘉義八景之一。民國91年更名為「山仔頂植物園」,是為發展都市林與遊客 之間人文社會相互影響等學術研究、資源保育與休閒遊憩等功能之植物園區。為符合實際現況及歷史傳承,民國98年恢復為「嘉義樹木園」。

2.四湖海岸植物園   

位 於雲林縣四湖鄉濱海地區,面積約22公頃,民國82年設立。設有海岸苗圃、海岸植物標本園、濱海溼地植物區外保育區及海岸防風林等展示區。目標在推動海岸 防風林之自我更新及了解防風林樹種特性、組成及林分結構功能,提供海岸林建造、林相改良與經營之參考,為兼具海岸植物研究、樹種保育、海岸生態及海岸育林 體系等功能之植物園區。

3.埤子頭植物園   

位於嘉義市西區,面積約4.6公頃,民國前4年設立,早期為橡膠樹繁殖試驗苗圃, 後期為竹類標本園,因應社會變遷及時代需要,擴大植栽內容轉型為都會型植物園。園區以生態工法興建,設有草皮植物區、灌木植物區、蔓藤植物區、香花植物 區、都市複層林景觀區及苗圃區等,不僅提供都會民眾一處休閒遊憩的場所,亦可作為都市林樹種研究、推廣及植物保育的多功能植物園區。

三、加強海岸防風林之經營研究:   

臺 灣海岸防風林早期多採木麻黃純林方式建造,木麻黃類具耐鹽與抗風特性,能適應濱海環境,達成防風、防災需求,是為海岸人工林主要樹種。然而大面積人工純林 易遭致病蟲危害,發生重大災害後復舊更新不易,木麻黃早熟易衰壽命短,天然更新不易故難達永續防風機能。為改善及補充木麻黃的不足,研究海岸地區原生樹種 混合造林,以解決上述問題。近年來政府大舉推動濱海區域之經建開發,混合林帶之規劃設置已發揮功能,成為濱海地區環境保護林分的營建概念。













台灣山林行旅─圖記林業試驗所研究中心植物園書畫集






侯吉諒,王國小亭長坐山色暮─福 地址:臺東縣太麻里鄉大王村橋頭6號

電話:089-781302

傳真:089-782900

本中心簡介:

本 中心成立於1933年,為中央研究所林業部於臺東麻里蒲廬及依薄督設置「臺東藥用植物試驗地,進行金雞納樹之育苗造林試驗;1939年,林業部獨立為「林 業試驗所」,「臺東藥用植物試驗地」遷建於太麻里溪下游平地,改稱「麻里蒲蘆林業試驗支所」;1946年4月,奉核定組織章程,改為「太麻里分 所」;1999年,因政府組織再造,本所由隸屬於臺灣省政府改隸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02年5月本所組織修編,將太麻里分所改設為「太麻里研究中 心」。   

本中心轄有試驗林地約974公頃,海拔90-1,450公尺間,年平均氣溫24℃,年平均雨量1,800mm,其中人工面積約235 公頃,其餘為天然林及試驗地。主要建物有辦公室、溫室、苗圃、工作室、倉庫及宿舍等。目前人員編制有副研究員兼主任1人、助理研究員3人、技工8人。

研究與經營重點:

1. 特用植物研究、開發利用與推廣:針對臺灣紅豆杉、牛樟、喜樹、青脆枝、土肉桂、麻瘋樹等森林特用植物進行研究與利用。

2. 試驗林調查與監測,建立試驗林生態資源資料庫,提供研究森林保育與經營之試驗場所:針對天然林永久樣區與母樹、試驗地與人工林造林地進行調查及監測。

3. 推廣森林生態環境教育、提供知識服務:規劃有操作性研習活動、戶外教學課程方案與到校服務活動,藉以提供鄰近學校環境教育學習場所,以瞭解森林生態環境之美。










地址:南投縣魚池鄉五城村華龍巷43號

電話:049-2895535

傳真:049-2898627

本中心簡介:

蓮 華池研究中心成立於民國7年(1918)4月23日,原名為「藥用植物栽培試驗地」,設址於南投縣魚池鄉五城村。民國22年(1933)改稱「蓮華池試驗 地」;民國32年(1943)改稱「蓮華池支所」;光復後民國34年(1945)改稱定名為「林業試驗所蓮華池分所」;民國38年(1949)改隸 臺灣省政府農林廳;民國88年(1999)改稱 行政院農委會 林業試驗所「蓮華池分所」;民國91年(2002)改稱 行政院農委會 林業試驗所「蓮華池研究中心」至今。

本研究中心轄有試驗林地460公頃,位於海拔576-925公尺之間,年平均氣溫21℃,年平均雨量 2,200公厘(毫米),為中部中低海拔地區僅存最完整之天然闊葉樹林。主要建物有辦公室、生態教育館、實驗室、肖楠木屋教室、工作室、苗圃、倉庫及寄宿 舍等。由於氣候、環境相當怡人,是試驗研究最佳之場所。

本中心轄下之畢祿溪工作站位於梨山附近,海拔2100-3370公尺,屬溫帶性氣候,為天然針葉林與針闊葉林之森林植群,從事中部高山試驗集水區水文及中高海拔森林生態之相關研究。

研究重點:

依 據CTFS長期進行永久樣區研究所發展而成之作業模式,在蓮華池試驗林一號及二號量水堰之間,設置一處面積25公頃(500m*500m)之蓮華池闊葉林 長期動態樣區,並進行調查人員訓練及第一次木本植物普查工作,藉由永久樣區內之木本植物普查工作,分析並了解蓮華池地區中低海拔天然闊葉林之植物社會組成 與特性及其在於全球生態系中之地位。本計畫所得之研究成果,可成為長期生態研究之基礎資料庫,有助於更多元化,跨學科之研究,更能提供作為發展森林生態系 永續經營模式之最佳資料庫與理論根據。   

目前區內之動植物相調查,計有高等植物177科,561屬,879種,其中589種為自生種,290 種為引進種。野生鳥類78種。另已調查蝶類131種,兩棲類之蛙類24種、蜥蜴類10種、爬蟲類11種,哺乳類20種,並已出版相關研究報告四百餘篇與 「蓮華池森林鳥類」、「蓮華池昆蟲世界」、「蓮華池試驗林植物名錄」、「蓮華池試驗林的昆蟲(Ι)-蝴蝶」等書。

一、臺灣中部森林生態及自然資源保育

(1)設置蓮華池闊葉林長期動態樣區

(2)蓮華池闊葉林長期動態樣區內之動植物相調查

二、經濟林之試驗研究

(1)杉木類育林試驗

(2)肖楠育林研究

(3)闊葉樹種之研究

(4)熱帶樹種之引種試驗

(5)竹類培育研究

(6)森林副產物培育之研究

三、森林集水區試驗區

(1)集水區水文及氣象之長期觀測

(2)中部試驗集水區之經營管理與維護













地址:(94644)屏東縣恆春鎮墾丁里公園路203號

電話:08-8861812,8861157

傳真:08-8861707

本中心簡介:

本 中心之發展肇始於日本治臺時期,於臺灣總督府殖產局下轄有鵝鸞鼻庄龜仔角、港口庄、豬勞束(里德)及高士佛等四個區域並分設為母樹園。(一) 豬勞束(里德)事業地(第一號母樹園):本事業地係於1902年著手設置,是為本場創業之根基地,其主要功能就是把想要殖育試驗的各種熱帶植物,先蒐集到 此地予以護育,俟其略能適應土地環境之後,再將之轉植港口等其他事業地。(二) 港口事業地(第二號母樹園):創設於1903年,本事業地以移植第一母樹園經馴化物種為主要目的。在纖維植物中尤以殖育臺灣之瓊麻之原始母株最具代表。 (三) 高士佛事業地(第四號母樹園):開創於1902年,以試種各種針葉樹以及其他熱帶地區之高山性植物為其主要任務。(四) 龜仔角事業地(第三號母樹園): 1904年所開創,全區由珊瑚礁質石灰岩所成,亦即所謂「高位珊瑚礁」的溶蝕地形。1907年開工籌建辦公室、職員宿舍於此,並於四周設各熱帶經濟植物之 標本園並附設苗圃,亦即恆春熱帶植物園的前身。1908年把龜仔角事業地改為熱帶植物園之預定地,其他則改稱試驗區。於1908年闢設「熱帶有用植物標本 園」, 1911合併稱為「殖產局林業試驗場恆春支場」; 1939改稱「恆春支所」;民國34年(1945)定名為「恆春分所」,民國91年改稱為「恆春研究中心」。林區內天然景物及歷史遺跡甚多,峭壁巉巖,隨 處可見珊瑚礁岩及鐘乳石,熱帶雨林極為茂盛,生物資源豐富。   

主要建物有辦公室2棟、溫室、苗圃、工作室、倉庫及宿舍等。

研究重點:

一、熱帶植物園之經營研究

(1) 熱帶植物種子研究和國際種子之交換   

植物種子採集為植物園經營的重要工作項目之一,採集對象以恆春半島各地、南仁山、里龍

山、浸水營、南橫公路和綠島、蘭嶼等地為主,所採集之種子除供植物園區所需之育苗外,

與國內外各植物園做種子與種子目錄之交換亦為重點之一。

(2) 自然教育之宣導與推廣   

配合植物園經營計畫,利用中心製作之各種解說資料及植物園區各型之解說牌,提供民眾進行

自然教育的場所,並設有解說志工團,提供免費的解說導覽服務,並針對志工辦理相關培訓活

動,期能增進志工解說教育之技能,以提升自然教育之功效。解說服務預約及洽詢電話:08-

8861157轉103。

(3) 植物園展示區之經營管理   

植物園的功能在於發揮生物多樣性保育、植物科學研究、環境教育,並提供生態休閒旅遊。因

此本園區目前共計有17個植物展示區以為研究及保育目的之外,亦提供教育及解說功能。17個

展示區分別為棕櫚科、榕屬、白榕、豆科、蘇鐵、藤本、熱帶果樹、樟科、殼斗科、稀有植

物、恆春半島植物、水生植物、恆春半島民俗植物、蘭嶼植物、變葉木植物、天南星科植物以

及蕨類植物展示區等。展示區中設置步道、植物解說牌及適量之休憩設施,引導觀眾進入參觀

學習或休憩。

二、試驗林經營管理   

中 心下轄試驗林地共870公頃,其中鵝鸞鼻段共466公頃,內有辦公廳舍、恆春熱帶植物園區、墾丁高位珊瑚礁自然保留區及龜仔角苗圃;港口段共248公頃, 內有港口苗圃;豬勞束段共98公頃,內有里德苗圃;高士段共58公頃,主要為試驗用地。各試驗林區所設之苗圃,為配合委託育苗計畫、稀有特有物種蒐集及植 物園經營計畫之苗木培育場所。各試驗林區提供各研究單位及大專院校進行試驗及研究計畫,每月均排定人員對所轄之試驗林地進行巡視,以防止林地遭入侵並維護 林地安全。龜仔角試驗林另設有永久樣區10公頃,進行林分動態定期監測。










地址:宜蘭郵政第132號信箱(26445 宜蘭縣員山鄉湖西村雙埤路福山1號)

電話:03-9228900

傳真:03-9228904

福山研究中心

本中心簡介:

福 山研究中心之成立先行於民國71(1982)年臺灣省林務局移撥國有林烏來事業區第72林班,面積500.73公頃,復於民國75(1986)年將烏來事 業區第15林班2 小班及宜蘭事業區第53、54、57林班等,面積597.17公頃移撥給本所經管,合計面積l,097.90公頃,供為本所在臺灣北部地區之試驗用地。民 國76(1987)年成立籌備處,專責辦理福山試驗林、植物標本園、哈盆自然保留區之規劃、建設及經營管理等工作;民國79(1990)年11月1日奉准 正式成立為「福山分所」。民國91(2002)年因機關修編,福山分所改設為福山研究中心。

本中心位於臺北、宜蘭兩縣交界處,海拔400-1,400公尺之間,年平均氣溫18.5℃,年平均雨量4,125公厘(毫米),冬季陰濕多雨,全年無乾濕季之分,年平均相對濕度為94.1%。試驗林保存著典型的天然闊葉樹林,動植物種類豐富,為研究自然生態之優良場所。

福 山試驗林規劃成三區。最北為水源保護區,面積355.7公頃,哈盆溪與粗坑溪均發源於區內,地勢較高、坡度較陡,植群以天然闊葉樹林為主,為了維護溪流之 水源、水質,本區域除供各項研究調查外,不進行任何開發,一般遊客亦不得進入。植物園區位於試驗林中段,面積計409.5公頃,除供做為試驗研究之場所 外,地勢較為平坦之30公頃地區,開發為行政管理區與植物展示區,有系統的收集台灣植物,栽植展示,充分運用自然資源,發揮學術研究、環境教育、資源保育 及森林遊憩等功能。植物園區之南為哈盆自然保留區,面積332.7公頃,為農業委員會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之自然保留區,其目的在於保存本區之自然生態體 系,以供基因保存,永久觀察與研究;保留區內大部分地區為天然闊葉樹林,生態體系複雜,野生動植物種類、數量甚多,為確保環境之完整性,遊客不得進入本 區,並禁止漁獵、採集等行為。

主要業務:

一、福山植物園經營管理   

臺 灣現有植物園或樹木園大多位於低海拔地區,所收集展示的植物亦以熱帶及亞熱帶植物為主,唯有福山植物園是位於海拔五百公尺以上,以收集、研究、展示臺灣 中、低海拔植物為目標的植物園。植物園的經營目標主要為學術研究、環境教育、資源保育、及休閒遊憩,福山植物園由於保有自然度極高的天然環境,成為民眾嚮 往的休憩場所,然為達永續經營的原則,對入園人數加以限制,因此本園並不強調其休憩功能,而以其它功能為主要目標。

福山植物園經營管理工作分項概述如下:  

(一)植物收集、培育、展示:

收 集植物園預定展示之苗木,依照園區之規劃,栽植於展示區之中。研究中心成立二十餘年,目前園區中展示135科7百餘種植物,計4千餘 株。展示區依恩格勒(Engler)植物分類系統,將維管束植物依序栽植,依其類別分為蕨類植物區、裸子植物區、離瓣植物區、合瓣植物區、杜鵑花區、竹區 等;此外依用途及生態特性之不同,分別設置水生植物池、林下植物區、草本植物區、民俗植物區等。

(二)解說教育:

設置植物園入口 網站,提供訪客園區概況、自然生態及與展示主題相關的各項資訊,並安排解說員於園區入口處為每位訪客介紹園區概況及入園注意事項,展示區內設置植物名牌及 大型解說牌,說明植物展示區與植物的特性。此外,於福山自然中心展示室及視聽室提供靜態展示及影片播放服務。

(三)展示區維護:

包括園區刈草、植栽修枝、施肥、植穴覆蓋、樹木支撐、病蟲害防治等。

(四)設施興建及維護:

興建道路、停車場、步道、涼亭、橋樑、廁所等設施,並定期維護、保養。

(五)遊客管理:

每 日開放遊客5百名(假日6百名)入園,採預約申請方式,民眾可於預定入園前75日起至35日止以網路向本研究中心申請。為避免野生動物因翻尋垃圾桶中之食 物而影響其自然行為,因此園區內不設垃圾桶,請遊客將所製造的垃圾自行帶回。園區僅在上午9時至下午16 時開放。全年每星期二 ,三月整月及國定民俗假日(春節,清明節,中秋節等)休園。

二、哈盆自然保留區經營管理     

哈盆自然保留區係於民國 75(1986)年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之規定公告設立,其目的在保存臺灣北部山區代表性之自然生態體系,主要保護的對象為天然闊葉 樹林與棲息其間的野生動物,以供為基因保存、永久觀察、教育與研究之區域,管理機關為林業試驗所,福山研究中心負責管理維護。

主要工作內容為:

(一)人員進出管制:

為保護其生態體系,僅允許工作人員及經核可之研究人員進入。在植物園區通往保留區之路口,設置告示牌請遊客勿入保留區內,以免違法受罰。在保留區西側,原有登山步道貫穿,常致管理之困擾,故已於保留區外緣另闢步道,同時封閉原有步道,以引導登山客繞過保留區。

(二)定期巡視:

保留區內各種野生動物極為豐富,常有獵人進入設置陷阱等,故每月定期派員巡山2次,並於冬天獵季,加強巡邏每周1 次,拆除獸夾、陷阱、獵寮等,以保護本區之自然資源。  

(三)保育宣導:

於保留區之出入口設置告示牌,請民眾勿進入保留區;出版「哈盆自然保留區」摺頁,以宣導保留區設置之目的、功能與相關規定。並不定期於鄰近原住民村落舉辦宣導活動,取得鄰近民眾之認同,以減少本區域狩獵事件之發生。

(四)監測調查:

在 保留區經營管理上,資源調查及監測為必要的措施,經由長期監測,可了解區內各項資源變化情形,由此評估保留區之經營是否達到設立的目標,以改進經營管理上 的措施。目前已建立水質監測站三處、氣象站一處、野生動物自動照相機三處等,定期調查監測,並提供其他學術研究單位進行相關研究調查,如魚類、水生昆蟲、 鳥類等,以瞭解本區資源。

研究重點:

一、福山長期生態研究   

生 態系研究的內涵十分複雜,具有大空間、跨領域與長期的特色,需要規劃大型、整合之長期研究始能完成。福山試驗林成立後,本所即規劃以此做為長期生態研究試 驗地,邀集各大學相關的教授,向國科會申請研究計畫,至民國81(1992)年,國科會開始補助此整合型計畫,每年均有多項計畫於此進行。計畫內容為探討 福山森林生態系之組成及功能,包括生物因子如微生物、真菌、植物及動物等,非生物因子如光照、雨量、氣候、土壤、營養鹽等,並研究擾動(如颱風、空氣污染 等)對此生態系產生之長、短期效應,及本區生態系的演替。迄今,以本區為試驗地所發表的研究報告已逾百篇,建立極為豐富的基本資料。除學術價值外,此計畫 亦具教育功能;透過助理或博、碩士研究生之參與,培養生態學研究人才;研究成果除可供專門學科教學外,還有許多自然教育的素材,為撰寫本土性生態教材之最 佳參考來源,並可做為環境保護及自然保育政策擬訂上的科學根據。

二、福山亞熱帶雨林森林動態樣區之設置與調查   

本計畫緣自民 國90(2001)年4月,本所與林務局、美國史密斯森熱帶森林科學中心(CTFS)共同簽署合作備忘錄,同意共同於林務局烏來事業區第15林班內(鄰近 福山試驗林),建立一面積為25公頃之亞熱帶森林動態樣區,以進行長期森林動態學研究。其成果除能瞭解本區植物社會與其動態變化外,此永久樣區更能成為許 多如植物族群、生長環境、森林更新、養份循環等相關研究的核心地點。此為國內第一處面積達到25公頃之大型森林樣區,能藉此機會與國際上所有的森林動態樣 區共同分享資訊、技術經驗、研究成果及人員交流,培養國內相關人才,並激發多元化、跨學科、國際性研究計畫之進行,提升臺灣在長期生態研究與亞熱帶雨林研 究之學術地位。

本中心人員研究領域及負責業務:

山夜色




金色羅紋 66*99cm 2004




落款/




小亭避陽遊興闌,

長坐暮色滿夏山,

天光晚照樹聲遠,

風剪秋意感涼寒。




福山初秋炎熱如暑,至向晚始清涼,暮山蒼茫中,別有情境。甲申歲末,用金色羅紋,蓋借紙色之古穆幽光也。
















出版機關: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


頁數/張數/片數:






出版年月:

民國094年05月


裝訂:何者是山何者霧─福山清晨




仿宋羅紋 66*99cm 2004




落款/




霧中看山總模糊,

山霧起時難尋路,

路上看山起霧時,

何者是山何者霧。




甲申八月,漫行福山林道遇霧起,不辨山形樹影,試寫其境。





2012年11月24日 星期六

台灣人生活的變化間 台北_南門市場



十年間改變台灣人生活的十件事情


• 咖啡文化
除了居家與辦公室,你有沒有意識到,咖啡館幾乎成為每個人在最常出沒的第三個空間,無論是閱讀、會議、約會、談天、打發時間,都在咖啡館進行!

國內大型平價咖啡連鎖「丹堤」成立於1993年,在1995年七月推展加盟連鎖系統,將平價35元咖啡迅速擴張至全國各角落,尤其在'98年的精緻化裝潢,改變了早期「喝咖啡是昂貴、正式」的刻板印象,而成為生活化
的平常事,至今丹堤是全台灣店數最高的平價連鎖咖啡店,全國一共82家。

改變台灣人的咖啡習慣,星巴克Starbucks咖啡帶起的風潮亦具有舉足輕重地位。1998年第一家星巴克在台北天母區開幕,與世界各地星巴克相同的氣氛,調性一致的裝潢,吸引無數年輕、時髦人士與白領階級,很快地將台灣以往習慣的日式咖啡文化(以虹吸式及濾紙衝泡式的咖啡形式)帶至義式風格,至2003年2月止,星巴克咖啡在台灣一共有家105門市,甚至在海拔1700多公尺的清境農場處也可見它的蹤跡,此數字目前在世界上僅次於英國、美國、日本。

丹堤、羅多倫、怡客、西雅圖、真鍋、IS、星巴克......再加上獨立咖啡館,十年來,咖啡在台灣人的生活,與西方人對咖啡的需求程度已不相上下!




• 週休二日
政府自1998年一月實施公務人員隔週休後,帶動民營企業逐步跟進,2001年全面實施週休二日。休閒時間的增加,讓努力工作的台灣人開始有了「拼命工作之餘,也要重視休閒生活」的觀念,國內旅遊風氣也開始吹起,短短三年,休閒的熱潮讓台灣人已經忘記之前週休一日半的不便。

週末二日實行後,提昇國人的國內旅遊意願,旅遊天數也從一日市郊遊延長至二天一夜的外縣市深度旅行,接連著也刺激了國內風景區、旅館、民宿、旅遊業、交通業的發展,並提升原有品質,例如交通部在2001年推出的「花蓮觀光列車」,2002年三月開幕的日月潭六星級飯店涵碧樓、老北投溫泉區的重新規劃、2002年「國民旅遊卡」的推動......擴大了人們的平日生活圈,也增加了人際關係的互動。

國內旅遊的蓬勃,還帶動了休旅車的發展 (根據「汽車購買指南」雜誌的統計,2001年SUV休旅車銷售量為1.4百萬輛,2002年為2..5百萬量,上升92%。),「Walker式」旅遊雜誌的大量發行,邊遠地區的經濟發展,也增加年輕人回鄉發展的可能性,城鄉距離越來越接近!



• 自創品味
1994年全球最大的連鎖家具店IKEA在台灣登陸,這個來自瑞典的居家品牌以寬大的空間,實景的賣場陳列方式,透明化的價格,與國外同步的商品目錄,大至櫥櫃,小至蠟燭完整的居家商品,打破台灣從前傳統的家具銷售方式,讓人們對於「美好居家」的夢想得以實際化。也帶起新式家飾店、家具店的潮流。

其中,IKEA所提倡的DIY觀念,影響這近十年來台灣人對於居家品質的品味為最,尤其五、六年級世代,不再完全仰賴室內設計師,他們在這個賣場空間裡尋得靈感,在IKEA或其他賣場買到商品,最後以自己的方式創造出個人品味。

現在全台已有122家門市的生活工場,也同樣於1994年成立,由一家小小的「雜貨店」在近10年間化身成為台灣生活雜貨業中的第一品牌,其簡單、實用、設計感、單價低的生活雜貨讓每個人都消費得起,而不只是家具,服裝與食品也能在生活工場找到,無論IKEA或生活工場,它們販賣的不只是商品,更是一種生活的簡單美感與哲學。

1996年開幕,以DIY修繕為主的B&Q特力屋,HOLA家居館以及法國家具店康福浪漫,也是參與台灣十年間life taste改變的一員。


• 行動通訊
有一半人在睡覺與看電影時會關上手機,另一半人24小時開機深怕遺漏任何訊息,曾幾何時,手機就像是衣服一樣得隨時必備,沒帶手機一天會讓人焦躁擔心,一天不上網check Emails看新聞就會染上資訊恐慌症。

1998年台灣電信自由化,在這之前電信市場由之前老中華電信公司獨攬大權,手機很貴,門號得等很久,一般人使用呼叫器。之後台灣成為六家民營公司與開放民營後的中華電信競爭的戰國時代,手機門號連在便利商店都買得到,行動電話三大龍頭NOKIA、Motorola與易利信在電信開放後一路蓬勃發展,結合門號與手機的促銷方案,使得手機在台灣的價格十分可親,除了人手一機外,行動電話使用人口年齡也極廣,小學生脖子上同時掛著鑰匙與手機。

五年來,台灣行動電話密度成為世界最高,超過100%,小小寶島成為各手機廠商在亞太地區最重要的市場之一,電信產品、手機加值服務功能推陳出新速度之快,為世界第一。電信民營化也對網路的普及(e化)產生重大影響,從早期的撥 接上網至現今的ADSL寬頻,目前台灣已是全球寬頻上網人口密度第二大國家,僅次於韓國。

然而,手機與網路背後的意義不只是數字,它們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人際關係也在「隨時可被找聯絡到」中改變了距離,以前約會得事前約定時間地點的好習慣,也在一通電話說:「我會遲到」而改變。


• 越來越藝術
1999年十一月台北市文化局正式成立,是全國第一個地方文化事務專責機構,之後各縣市陸續跟進成立文化局,從此在台種下藝術的種子,藝文活動與建設也成為各區施政重點。

有了文化局後,古蹟的保存與再利用變多,如台北市的紅樓、松山菸廠、光點之家、新竹的玻璃工藝館皆成為實用人文空間;各類型藝術表演從專業廳院走向公共空間,遠如澎湖離島西嶼的田野也可以是地景藝術的展場;各樣藝文節慶也將讓全國人民多了認識其他縣市與參與另類藝術的機會,例如'99年開始的台北電影節是欣賞各國電影的最佳時期,'97開始的宜蘭國際童玩節更是台灣與各國藝術交流的最佳橋樑,其他地區性的節慶如「溫泉櫻花季」「淡水西洋節」「石門風箏節」「苗栗假面藝術節」「雲林偶戲節」「宜蘭稻草藝術節」......等,都讓民眾不分城鄉享受節慶的熱鬧歡愉,以及體驗藝術與生活結合的樂趣。

或許街上的裝置藝術你不一定看得懂,各項藝術節也可能來不及全部參與,但從捷運上的公車詩文,隨手可得的展演資訊,真的可以感覺藝術融入台灣人的日常生活中了!


• 誠品書店
誠品書店早在1989年成立,當時只是一家專為愛書人士所規劃的人文藝術專賣店,十年前1993年誠品仍只有兩家店,1995年時仁愛老店大搬家,創下台灣書店史上的三大記錄:單日營業額三百萬,五萬人以上的人潮,至凌晨四點仍得排隊入場。1996年十月敦南總店全面開幕,之後陸續成立分店,五個樓層的敦南店不只是書店,更是誠品對「現代人知性休閒空間」想法的具體呈現,也成為台灣書店與台灣人閱讀習慣改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誠品優雅的空間設計,精緻閱讀的環境,讓台灣人發現逛書店也可以如此舒服愉快;豐富種類的各國書籍,快速世界資訊的引進,讓誠品的形象更超越書店而像是圖書館地被各年紀各職業的人們所依賴。誠品書店不只賣書,它也自創雜誌,舉辦講堂,介紹優質音樂,經常舉行藝文活動 .. .....誠品書店改變的,不只是台灣書店生態,更是台灣人的閱讀習慣與閱讀品味,一種「人文氣氛」的真實呈現,敦南店的24小時營業,也改變台北人的夜晚休閒,它的身份已超越書店,更是一個品牌,一種life style;在亞洲各國,旅行者無不將誠品當作來台必拜訪的一處。

目前全台已有49家誠品,針對地區與讀者有不同的風格定位,作家南方朔曾說,「從誠品的成長,可以看出台灣社會轉變的過程,它反映出台灣菁英讀書社會的形成。」
誠品書店,潛移默化讓「閱讀」成為台灣人的生活習慣。


• 便利生活
曾幾何時,我們做什麼事都往便利商店去,不只消費,繳費、寄快遞、提款、取你從網路上訂購的貨品、甚至辦年菜、買機票、打發每日的三餐......就算閒來沒事也要進去翻翻雜誌,瞧一眼架上剛補充的熱騰騰麵包,「踏進便利商店」這個動作變成習慣與依賴。

台灣最大便利商店連鎖7-ELEVEN早在1980年已成立,1988年全家,1989萊爾富與OK便利商店也相繼創立,至八年前1995年,在光是7-11就有1000家分店。便利商店取代了傳統柑仔店,克服物流困難,便利商店也往東區、山區、離島地區發展,每隔幾步就有一家、甚至各個品比鄰的情況,成為台灣特殊的都市景觀。

不過,由於便利商店的激烈競爭,加上隨時發明的創新服務,讓便利商店真正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功能多過於消費的,約末是在近五年的歷史。



'98年,7-ELEVEN創立代繳水電瓦斯...等各項服務,之後每家便利商店跟進,代繳類別超過8種,合作廠商超過100家,根據7-ELEVEN的統計,台灣平均每人在7-ELEVEN曾繳過2、3張單據。2000年開始宅急便服務,甚至從今年起 連學費也可在便利商店繳納。

讓人依賴上便利商店的另外一重要因素,是其生鮮食品,'97年開始的販售御飯團、三明治成為早餐的新選擇,2001年的御便當國民便當,更掀起台灣一陣便當大戰與話題。此外,24小時都燈火通明營業的便利商店還是夜晚的安全小棧,除了與警政系統連線外,還可幫婦女夜間叫車。

目前台灣便利當店密度已經是全球之冠(約七千家),便利程度也更像是「生活方便站」,無怪乎國際上稱台灣是便利商店產業的新故鄉。


• MRT
1996年台北捷運木柵線啟用,'97年淡水線全面通車,歷時六年,台北人已忘記昔日等公車擠公車塞車轉車的辛苦,捷運的快速方便,完全改變台北市民的交通習慣。每天早晨,台北一如世界各國大都市有超過20萬人次搭乘捷運上班上學,夜晚12點,也有一萬多人等著捷運送他們回家。至2002年底止,平均每天有91萬人次搭乘捷運。台北市民對捷運的依賴性,在2001年納莉颱風淹水時最看得出來,淡水線的暫停,讓台北市交通陷入甚於沒有捷運前的大混亂。

捷運的發展,使得台北都會圈大幅向外擴展,新店、中和、永和、北投、淡水等處,都成為新新衛星區域、商業區及休閒區,捷運站沿線住宅也與信義計畫區豪宅成為房屋市場上的兩大銷售主流。

每日12點多結束、在特別節日也貼心延後收車的捷運,延長了台北人回家的時間,除了增加了市民夜歸的安全感,也改變大家夜晚休閒娛樂的型態與時間。

捷運的啟用,也改變了台北市的天際線景觀,例如在復興北路,天上的飛機,橋上的捷運與馬路上的汽車機車,交通的繁忙與方式的完整一目了然。嶄新清潔的捷運車站與車箱,也成為國內廣告電影電視取景的最佳場地。

因為捷運,台北發展成為一個更完備的國際大城,因為捷運,串連起區域的聯絡,互動的過程,就是新life style,新環境生態的生成。

2001年十月高雄捷運開工,2007年完工通車。


• 信仰健康
下班後的台北東區與西門町,一旁是百貨公司裡的購物人潮,一旁是身著運動服,在玻璃窗另一頭踩著跑步機的男女,幾年裡來「上健身房」這件事成為生活必備,運動再也不是公園裡老人的專利,其份量與吃飯購物一樣重要。

由於都市化使得運動空間的不足,工作壓力的攀升以及工作時間的不規律,再加上先現代人運動、觀念養身觀念的形成,都讓長時間營業,打破運動時間限制的健身房成為潮流。

根據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的調查,台灣健康俱樂部產業從十多年來每年成立1-2家,而'97年之後激增每年成立15家以上,國內最大健身連鎖「亞歷山大健身中心」成立於1990年,目前有25家連鎖,1997年第二大的「佳姿氧身工程館」成立,亦有20家分店,而1999年三月號稱亞洲最大的加州健身中心開幕,更是將健 身風帶領至最高潮,健身不只是為了健康,更是一種時髦的象徵。

1993年主婦聯盟推動「共同購買」,生機飲食觀念從此拉開序幕,生機飲食、素食成為「食得健康」的最佳選擇,成為健康新勢力。其他如瑜珈、太極、靜坐、氣功.......等運動,也在健康風吹起後漸成為主流運動。


• 多國融合
每天起床打開電視,你有百種選擇,美國CNN新聞或是日本NHK,Channel V聽英國排行榜或Discovery看印度之旅,韓劇港劇或俄國片,一切都在眼前。自從1994年有線電視的開放後,媒體資訊如洪流般衝擊著我們生活,台灣人的視野在一瞬間藉由大量又豐富的電視平面媒體與各國放在同一條視線。

或許不曾離開這個島嶼,但是吃日本料理、聽美國Hip Hop、穿義大利服飾、閱讀日本歐美雜誌、開德國車一切你都做得很自在,彷若這是與生俱來的理由就是「融合」。台灣人接受新事物的包容度極高,對於外國的事物更是深感興趣,不但接受還將其幻揉合成屬於自己的樣貌,看西門町少女五彩繽紛的造型與東京相似卻又多不是完全抄襲,台北南區女孩們穿著一身泰國印布不覺突兀更是美麗,嘉義藝術家們跳著似印度舞蹈卻帶著台灣精神,台中的異國餐廳賣著中西、中法、中日融合的料理,在一個shoppingMall來自全台灣全世界各地的東西都可以消費得起、台灣本土樂團以台語唱著英式搖滾歌曲......或許在這個十年,我們融合的東西只在水平層面,但再經過下一個十年的融合,或許我們已經能以擁抱代替握手,以親吻取代說再見。十年,是一段不算太長的時間,但對於跨越兩個世紀的這個十年,它改變我們生活的速度與影響力卻是倍數,許多事情在不知不覺中被視為理所當然,也如反射動作般為人們所習慣,回顧十年間改變台灣人生活的十件事情,它們早已深植人心如呼吸般自然,好似我們生來就這麼做般自在,看完這十個 ideas,你們共同發出的聲音最可能是:「這真的是十年內的事嗎?」




這是宣傳不要被誤導

台北_南門市場





像不像是某個百貨公司的佈景阿?
不說的話,應該大家都不相信這在菜市場裡吧!!

這手扶梯是通往南門市場的美食廣場,
設計的簡直就跟百貨公司的美食街沒兩樣,還有指引牌喔!
餐桌跟環境、還有馬上幫忙清桌面的阿姨們,都讓我很難相信菜市場
裡也有這麼舒適的用餐區~~
重點是價格比百貨公司的定價便宜多了,
所以到了用餐時間,人都是這樣滿滿滿~~

目前在這營業的商家共有7家,
除了沒有漢堡跟牛排外,中式、越式、日本料理皆有,
還有甜點跟冰淇淋呢!!

介紹給大家~
一踏入美食廣場第一間看到的就是成家,
我不知道跟成家小館有沒有關係,
但也有賣酸菜白肉鍋~~
酸菜白肉鍋套餐-150,超便宜~
麻油雞套餐-120,可選麵線或飯。吃起來酒味很重,湯裡面還有
很大塊的豬血糕,只是麵線處理的不是很好,太乾了~
炒烏龍麵-70,還蠻大盤的。味增湯 豆腐超多的,但價錢忘了@@

再來就立刻看見非常開放式的廚房,
當時來的時候看見正在切鮭魚~
這家是鮮食通的廚房,
有賣燒肉飯套餐跟生魚片,都很好吃~~
鮭魚生魚片-180,非常新鮮好吃,這樣的分量,超級便宜~
照燒雞腿飯-90,雞腿超大的,這樣的set跟價格,
又有這麼舒適的環境,哪裡找的到??
附的青菜是茼蒿耶~~超好吃!!
豬排燒肉飯-120,超大片的豬排,還有四大塊~
看得我都覺得真是佛心來的!!
鹽烤鯖魚飯-120,超大片的鯖魚,
在日本料理店應該至少要賣到280元吧>< 而且肉質好甜好好吃~

再來是越南美食
看到價錢感動的快要哭了,在公司附近的越南料理,
幾乎一碗河粉都是一百多塊,它最貴也只要85~
牛肉河粉-85,超大一碗!! 它的牛肉還蠻多的,而且很嫩很好吃~
湯我是覺得有點油,不過味道還不錯!
越南春捲-50,兩大條,還可以外帶,沾上醬好清爽開胃~
還有合歡刀削麵食跟自助餐
番茄煮牛肉麵-95,也好大一碗,料超級豐富的~
吃完了鹹的,也有甜的蛋糕唷!!
都是店家自己做的,不是外面買的唷~
單片蛋糕價錢大多是60~
大部分都不會太甜,只是最右下角的巧克力,非常的硬 = =
有點像是巧克力磚的感覺了,不知道是故意要吃這種口感還是怎樣~

義式冰淇淋-一球盒子裝的是60元,還算可以!
有些口味我是覺得不是很道地,但水果類的都還不錯,偏酸不甜,
日式抹茶的抹茶味不是很濃,比較像是抹茶牛奶的感覺~

看了以後,真是覺得住這附近的人真是太幸福了~
吃完了還可以下樓去買菜或熟食,
媽媽們根本就不用下廚就有一堆好菜上桌。

所以到中正紀念堂附近不知道要去哪用餐的話,
南門市場的美食廣場可以參考看看喔~

地址:臺北市羅斯福路一段082F(中正紀念堂站2號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