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的中国音乐 | |
FT中文网特约撰稿人林剑:2008上海世界音乐周上, |
鲜为人知的中国音乐 | |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特约撰稿人林剑 | |
2008年8月22日 星期五 | |
除 了北京奥运会上展示的中国画、京剧、武术、书法、兵马俑,中国还能拿什么文化给世界看?而奥运之后,中国承办的又一大国际盛会——上海世博会,会给出不一样的答案。 今年5月,由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主办的“放歌世博·2008上海世界音乐周”在上海举办,10支来自世界各地的民族音乐表演团队共同演绎“世界音 乐”(World Music)。其实,“世界音乐”算不得是正经的音乐分类学名词,只是唱片协会拿来帮助营销和推广“去西方中心主义”音乐的工具。学界至今有许多反对之 声,认为这个概念把西方音乐和非西方音乐放在了对立的位置上,政治不太正确。然而,邓小平说得好“不管是黑猫还是白猫,抓到耗子的就是好猫”。自从这个概 念诞生以后,确实有更多来自“亚非拉”的音乐人走向了世界的舞台,许多以往不为人知的传统文化也借此获得了全人类的认知。再加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梳理“人 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更从官方渠道使得不少濒临灭绝的传统文化获得了保护。 2008上海世界音乐周也是一场“亚非拉”的聚会,无论是布隆迪的鼓乐,伊朗的传统风笛,图瓦共和国的呼麦绝技,还是来自中国的侗族大歌以及华阴老腔,每个表演团队纯粹而原始的音乐,当然迥异于中国人所熟悉的“东方歌舞团”,却意外受到了各方面的赞誉。 |
把世界的声音请到中国来,让早就习惯了聆听西方的耳朵真正听到“亚非拉”的绝妙韵律,本身便已是大功一件,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民间音乐人也能在同一 个舞台上与世界对话。中国的“世界音乐”向来没能大规模地走向过世界。西方唱片店庞大的“世界音乐”空间里,中国人的音乐只有琵琶、二胡或者“我爱你塞北 的雪”,即便是成果颇丰的西藏佛教音乐,也并没有贴上“中国”的标签。这些年,何训田和朱哲琴的搭档为世界贡献了不少来自中国的声音,可还是太少太少。影 响巨大的WOMAD等世界音乐节上也绝少看到中国音乐人的身影。在这次的2008上海世界音乐周上,中国的表演团体和海外的表演团体对半开,虽然舞台上的 自信程度不如表演经验丰富的“海外军团”,但至少跨出了参与商业演出的第一步。然而这只是上海世博会全面启动世界音乐项目的序幕。
2010上海世博会期间,将在世博园内兴建一个可容纳3000人的户外“世界音乐广场”。在世博会举办的184天里,天天上演来自世界各地与中国的 民间音乐。2008上海世界音乐周的举办,给了主办方许多信心。刚开始各方各面,还以为世界音乐表演团体都是“草台班子”,经过一周的实践后,大家方才明 白这些陌生的声音具有极富感染力的沟通能力。尤其是面对“这么远,那么近”的中国民间音乐,迥异于那些常在各式晚会上听到的传统民乐或是“新民乐”,即便 是中国人也赞叹不已。
早些时日,“第一帝国——秦始皇兵马俑”展和“中国现在——当代中国设计展”在伦敦轮番上演。用英国文化协会首席执行官戴维信的话来说:“我们不仅 仅想了解中国在1世纪这些艺术的遗产,我们还想看到中国的艺术家在21世纪正在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让西方了解中国,需要提供多元的选择。“世界音乐”在 中国受到的重视,将让世界看到一个更为多元而奇诡的中国,不仅仅是京剧、武术、书法、兵马俑和大熊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