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時代台北明治橋與一羣台北高校的學生
日本時代,臺灣總督府興建臺灣神社,闢建連接臺北市區至圓山的敕使街道,1901年於基隆河上修建了「明治橋」,由總督府的土木技師十川嘉太郎設計,為鐵製桁架橋,橋面木造,中為車道,兩旁設有人行道,欄桿有扇形鏤空雕花裝飾。1912年橋面改為鋼筋混凝土。
1927年,圓山的明治橋入選為臺灣八景。
受到1923年(大正12年)日本發生關東大地震的影響,1933年明治橋改建為鋼筋混凝土拱橋,全長120公尺,寬17公尺(車道10公尺,兩側人行道各3.5公尺),改以花崗石砌成欄桿,兩邊各裝置一對青銅燈柱。
納莉風災與中山橋拆除
2001年9月,納莉颱風過境北台灣,造成大台北地區嚴重水災。中山橋再度面臨古蹟保存和基隆河整治的爭議。2002年2月,市長馬英九宣布,「在水利影響及文化景觀雙重考量下,中山橋將登錄為歷史建物,並在今年防汛期後遷建,易地重現其風華。」
2002年12月20日,拆橋遷建工程開工,但遷建處仍未定,舊橋拆除後切為435塊,堆在再春遊泳池原址至今。
重建喊10年 中山舊橋 支解堆置河邊…
中山舊橋遷建工程開工動土典禮前,擺渡的船夫在經過時,回首一望中山舊橋在基隆河上最後的倩影。(資料照,記者張嘉明攝) |
中山舊橋拆卸成435塊後,堆置在新生高架橋下近10年,後方為圓山飯店。(記者劉榮攝) |
中山舊橋拆遷時,台北市府舉辦「再見中山橋」紀念音樂晚會,當時的市長馬英九(右)與文化局長龍應台(右二)還向橋牌獻上鮮花。(資料照,記者鹿俊為攝) |
〔記 者劉榮/台北報導〕台北市中山舊橋橋身有七十年歷史,在馬英九台北市長任內拍板拆除,橋身支解成四百卅五塊水泥,堆置在新生高架橋下,不見天日近十年,當 年馬承諾一年內重組,但中山橋遷建小組早在民國九十五年解散,重建之路遙遙無期;市議員王世堅大罵:「『馬的芭樂票』,郝龍斌也不買單。」
台北市水利處專門委員郭文仁表示,市政府對中山橋的政策是「保護與重建」,但因量體過大,拱型橋墩又有防洪疑慮,在原址或堤防外復舊可能性不高,重組後可能成為景觀設施,但市區要找到能夠容納的地方有限,已評估過近廿個地點,都未定案。
王世堅昨天邀集文化局及水利處到中山新橋下會勘再春游泳池舊址,水利處在足球場大的高灘地上,以兩層堆置舊橋橋身水泥塊,再覆蓋帆布;王世堅掀開幾處帆布,部分水泥塊已破損,且被噴漆釘上掛牌。
審計部在一百年度的決算報告,對中山舊橋復舊提出檢討,點名水利處編列了三億一千零七十二萬元辦重組工程,但北市府未有效解決選址問題,未考量「易地仿作新橋」、 「選取部分構件易地保存展示」等遷建方式的可能性,導致遲遲沒有進度。
王 世堅批評,馬英九當年要以防洪為由拆掉中山舊橋時,文化界大力反對,馬在二○○二年十二月主持拆遷典禮還強調,一定會在一年內重建,當時的文化局長龍應台 也見證,馬英九、龍應台如今分別貴為總統、文化部長,但中山橋拆了快十年,還在荒煙蔓草中,可見所謂的重建,根本是拿來「唬弄」文化界的「芭樂票」。
遷建小組 95年就解散
水利處坦承,當年的中山舊橋復舊遷建小組,分別曾由前副市長歐晉德、葉金川召集,但在九十五年中完成「階段性任務」解散,小組曾建議在附近的大佳河濱公園及中山二號公園復舊,最後都因防洪考量被否決。
負責古蹟維護的文化局表示,中山橋是歷史建物,重建前的維護管理,文化局將邀集文資委員及學者專家擇日會勘,研擬其他復舊的可行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