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1952「大煙霧」 禍兮福兮?
更新時間 2013年 1月 14日, 星期一 -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13:59
北京和中國許多其他城市近日「霧濛濛、灰濛濛」,空氣質量之差歷史罕見;厚重空氣中,60年前倫敦那場災難性的大煙霧也在晝夜難辨的時空隱現。
「倫敦大煙霧」 (The Great Smog of 1952)造成至少4千人死亡,無數市民呼吸困難,交通癱瘓多日,數百萬人受影響。從12月5日開始,大煙霧期間,倫敦的無數煙囪每天向空中排放的污染物總計包括1千噸煙塵顆粒、2千噸二氧化碳、140噸鹽酸和14噸氟化合物;還有370噸二氧化硫發生化學反應,變成了800噸硫酸。
污染的霧
「霧都倫敦」因氣象因素而多霧;18世紀的工業革命之後,空氣污染嚴重,大氣中的污染物細顆粒,主要包括PM2.5和PM10濃度大增。
這些顆粒物裹上水汽,變成污染的霧,叫煙霧(smog),灰黃、厚重、混濁、發臭;18、19世紀,煙霧時不時就「擁抱」一下倫敦,推高呼吸道疾病病例和死亡率,讓公交系統癱瘓。
倫敦告別煙霧,1952年12月那場災難性的「倫敦大煙霧」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這場悲劇模糊了視野,卻讓不少政界要人頭腦清醒了很多;政府和議會採取立法行動,先後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規來減少和控制空氣污染。
包括1956年通過的《清潔空氣法》(Clean Air Acts)在內的這些法律規定禁止排放黑煙,城鎮地區的居民和工廠都必須改用無煙燃料。
除了環境立法,科技進步和日常生活的現代化程度提高對倫敦杜絕煙霧也是功不可沒,比如天然氣和電力成為主要的家用燃料、中央空調的普及,以及對汽車尾氣的清潔度規定。
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和幾次規模較小的反覆後,倫敦人發現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告別煙霧」。
不過,倫敦的空氣污染情況時有反覆,近年來曾受到歐盟至少兩次書面警告。
2011年4月,倫敦的空氣污染程度達到8年最高,主要來自汽車尾氣的顆粒物PM10濃度達到歐盟規定標準36倍。
34歲的夏洛特.霍普夫是當今最年輕的教堂建築師,擔負著柏林最大教堂的維護工作。對她來說這不僅是一份工作,更是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發自內心的喜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