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2日 星期四

台中:「中央書局」,天主教惠華醫院,「闊葉林書店」......

中區再生基地 DRF Goodot Village 新增了 7 張相片。
 闊別了十多年,我們將重回中央書局!
 在重返中央書局之前,大家先從二十多年前,台灣文學家-巫永福筆下的中央書局,來重新認識她吧!
●台灣文學與中央書局 
              一巫永福《台灣文藝》111期,1988.5-6
  現在要開一個書局是司空見慣,並不稀罕,可是一九二零年代的台灣卻是件很不容易的事。除資本金之外,必須有毅力、學問與見識。其時台灣的人口只有四百多萬,受日本教育讀日本書的年輕人還不多,老一輩的人是讀漢書。記得當時家父雖能寫、講日本語文、卻多在讀三國誌演義、東周列國演義,西遊記、論語等漢書。家裡還請鹿港人漢學先生許果堂來教家妨妹三字經、工子文、尺牘、論語等。我在埔里公學校讀書的時候,日本教師教日本語文,並有台灣人教師以河洛話教漢文,雖然後來日本政府廢止以台灣話教漢文,卻留給我很深刻的印象。是時教科書是繳費由學校配給、學課輕鬆、課餘就是往田野釣水蛙、撿田螺、掠泥鰍、蝦仔、捫蜆仔等活動,非常有趣而悠閒。記得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我在埔里還使用過前清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成豐、光緒等有四角孔的銅錢,說是呆錢仔,以線結五個為五厘錢,可吃一杯杏仁茶,加吃一油條,普通稱油炸粿,另再給五個呆錢即可。其時尚有無孔的五厘、半錢、大小型一錢、特大型二錢的明治銅錢、五錢、拾錢、二拾錢、五十錢的銀角、明治壹圓龍銀。
  因為是雙語教育,台灣人就讀埔里公學校,學漢文,日本語文。日本人讀埔里小學校。埔里公學校為紅磚平房,規模堂皇的現代化學校,後來學生增多,又為學生通學方便,分開為南、北公學校。舊校舍成為埔里鎮公所,現成果菜市場 及鎮民集會場所。年紀稍大,不能入學的人即入國語(日本語)傳習所。埔里小學校是木造的現代化學校,現成埔里高級中學。一九一五年為重視台灣人子弟教育,以林獻堂、林烈堂為中心向全省仕紳捐募創立台中中學校(現為省立台中一中),一九二零年,一群台灣人在東京的留學生創辦雜誌「台灣青年」,鼓吹文學,台灣人權,要求台灣總督政治改革,請願設置台灣議會,而開始台灣新文化運動。因此,自一九二二年嘉義市中山路以社會圖書為主的蘭記書局開張迄今,雖只有十二坪規模不大,卻是台灣最早,歷史最久的書局。接著一九二六年,台灣傑出的政治運動家蔣渭水在台北大稻埋創辦文化書局。同年六月,以大雅張濬哲、張煥珪兄弟、鹿港莊垂勝提唱募資,稍具規模的中央書局成立,成為台灣新文化運動的一環。這有名的台中市中央書局先於一九二五年十一月以株式會社(股份有限公司)中央俱樂部發起募股,一九二七年一月三日租用台中市寶叮三丁目十五番地木造平房(市府路一零三號現改建為天主教惠華醫院)開業,並購隔鄰角地中正路一二五號木造平家作為倉庫及員工宿舍。光復後中正路一二五號改建為鋼筋三層樓,遷移營業至今六十多年。
  據自立晚報叢書,葉榮鐘編述的『台灣民族運動史』「第六章台灣文化協會/第四節文化運動的影響」裏面,有關中央書局的記載:「中央書局是鹿港莊垂勝發起,得到豐原大雅張濬哲,張煥珪兄弟的大力支持而於一九二五年十一月十日創立。原來定名為中央俱樂部,書局是事業的一部分而已。但因時勢變遷,人事隆替,尤其是文化協會左右分裂的結果,繼勁不繼,大部分的事業無法實現,於是首先開業的中央書局,遂成為唯一的事業,到後來變成為一純然的企業組織,不符創辦當時的原意。中央俱樂部是中部的文化協會會員及支持者自動組織的事業。可以說是文協的別開生面的生力軍,莫怪警察局視為文協活動的地盤之一」.
  中央書局創立的目的其趣意書是這樣寫的:「夫社會生活之向上,有賴協同互相之社交的訓練,而普及健實之新知識學問,啟發高尚的新生活興味尤為目下之急務。同人等有鑑於時勢之要求,想在台中籌設一俱樂部,內設間素食堂,靜 雅客室,供清潔之茶室水果為往來人士會談安息之所,加以普及良書便利學校之趣旨,置圖書部分售國文(日文)書籍外,普為不通國文(日文)或慣讀中文的朋友便宜計,特為介紹中文書報,時開各種講習、講演、音樂、演劇、電影等會,藉以增益學識品性,啟發高尚的生活興味,訓練協衷和樂的社會德性,而於花天酒地之外,別建崇美健實之文化的歡樂世界。一方面兼營精雅合用的中外房具及其他學用品,以適應社會之新需要,刺激活動好學之美風。唯這種事業原非個人營生專利之機關………」。當時參加中央書局的人尚有霧峰林獻堂、詩人林幼春、林資彬、林少聰,和美詩人陳虛谷,草屯洪元煌,大甲陳炘、杜清,清水蔡年享、楊天賦,員林張花、賴烈火,太平林垂拱、楊路漢,神岡林碧梧,潭子林西陸,彰化賴和,台中張深切、郭項順、張深蠕、林金峰、張風謨、張聘三、張星建,竹山林月汀,埔里巫俊等。而俱樂部的命名是受英國、美國之俱樂部,法國沙龍的影響。認為在殖民地台灣,為同志間溝通聲氣,交換意見,特別有其實際需要。且台中市是台中州治地,台中市、台中縣、彰化縣、南投縣都在轄下。是台灣民族、文化運動的中心,各地人士往來甚多,故有創設一俱樂部之議。但可能是創立時之資金估量短絀,開大規模的一個書店其固定設備,滿屋的書籍文具,流動資金,購買現有房地產之後,就沒能力設簡素食堂、靜雅客室、講堂、娛樂室等事業。因此才有中洲俱樂部的衍生。中洲俱樂部位於台中公園附近,是一所古色古香的中國式古建築物,有庭院、娛樂室、談話室,有靜雅客室,並供清茶,成為歡迎來往人士集會場所,以補足中央書局的缺陷。但是中央書局在輸入及普及中文書籍這一點,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保存與了解,可以說盡了很大的努力。在日本統治下的台灣,要保存一線中國傳統文化的命脈,是當時知識分子,尤其是年老的父兄所夢寐不能忘懷的問題。台灣全省各地詩社林立就是這種思想的表現。當時販賣中文書籍的書局寥寥無幾。而且販賣的都是線裝書,新文學運動以後,出版的書刊幾乎完全沒有,而中央書局與蔣渭水所經營的文化書局在困難中能為台灣中文讀者服務,尤其是把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新潮流導入,在接受新思潮,新文化的意義上是有其不可磨滅的功績與貢獻,但文化書局規模比較小,影響也不如中央書局。
(未完待續)



陳凱劭 台中的「中央書局」可望要以歷史文化的角度,重新再出發;這算是今年台中文學史的大事了。寫真是2014.11撮影

陳凱劭 「中央書局」直接聯結到林獻堂、陳炘、楊逵、葉榮鐘、張星建、莊垂勝、張深切、張文環、陳千武等人,等於是「台中文學史」上最重要的地點,也是台中被稱做「文化城」的重要地標,甚至連在台南高雄活動的葉石濤著作都曾由中央書局出版。它已不只是台中文學史的地標,也已經是台灣文學史的地標了。
  • 陳凱劭在「天主教惠華醫院」相簿新增了 2 張相片 — 在台中市
    台中市天主教惠華醫院,1970年完工,以婦產科著名。近年改為「天主教曉明老人福利服務館」。
    本建築是1970年代台灣建築師向日本裔美國建築師Minoru Yamasaki(山崎實,1912-1986)致敬的成果之一.....
    當年開幕時因為省府主席陳大慶去剪綵所以台視新聞有去採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31/a5/12.html
    陳凱劭 中央書局隔壁是1970年完工的「天主教惠華醫院」,外觀很有特色沒錯;早年是婦產科很著名,有很多1970年代、1980年代住台中舊市區中心的人,就是在此出生;後來醫院轉型為老人安養機構。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



    廖振富 巫永福〈台灣文學與中央書局〉有提到這棟建築 引述如下 1925年11月以「中央俱樂部」名義募股成立株式會社,1927年1月先租用「台中市寶町三丁目十五番地」的木造平房開業(特別註明是現在的「市府路103號,現改建天主教惠華醫院」),並購置旁邊中正路125號的角地平房,當作倉庫及員工宿舍,直到光復後才將角地平房改建成三層樓,營業60多年直到1998年正式停止營業。



2013.4
台中知名獨立書店老闆:書店倒了有什麼不好
撰文者:尤子彥
回家鄉故里,那一條路是妳/你最想來回走踏的?或者,最不堪行經的,那怕只是匆匆?
後者,對我來說,是台中市的中正路。
據 說,日治時期,台中市區的都市規劃,是以京都為範本,柳川、綠川貫串的棋盤格街廓,中正路為其中軸,起點便是建築風格同東京火車站、台北總統府的台中火車 站。以蔣介石主席為命的中正路,顯其居帝王級交通要津;然而,晚近胡志強市長更為「臺灣大道」,卻愈益突出繁華之盡落。
我最不忍見的,便是行經中正路與市府路口「中央書局」舊址,眼看它從書店變婚紗店,又成為現下的安全帽雨衣專賣店,心頭就一陣絞痛...
這家書店,不但是日據時代,全台供應中文書最有名的地方;更有當年國中生的我,流連邂逅胡適《四十自述》、林語堂《生活的藝術》,在溫潤石材打造的大樓梯扶手旁櫃台,買中興堂音樂會門票的青春回憶...
消失的豈止「中央書局」一家書店。過去二、三十年,全台蒸發的書店成百上千,屬於書店世代的我這一輩,心上常給自己這樣問:「如果有一天書店消失了,會怎麼樣?」
「不會怎麼樣啊,該消失就會消失的...」這一問回答得乾脆的,是台中中興大學門口的獨立書店經營者--「闊葉林書店」老闆廖仁平。

還好,中部讀書圈人稱「最窮的闊老闆」,給了一記棒喝,把我從靡靡鄉愁打醒。在有如閣樓木屋般陳設的這家書店裡,他一席入世而獨立的談話,更讓我驚覺自己鑽進死讀書胡同,渾然不自知久矣。
首先,闊老闆不但不怨嘆書店產業凋零,更大大讚揚網路書店一番。
「我 是一個從雲林上來的孩子,我總認為,今天訂明天取的博客來(網路書店),對一個住在雲林鄉下孩子帶來的幫助,絕對比一家實體書店還要大上許多」他說:「以 我自己來說,要找上一本書,若向發行盤商訂貨,得同時採購其他的書,湊滿三千元金額,對方才願意跑一趟把書送過來。所以,我最快的方式,當然是上博客來 買」

「既然實體書店沒有效率,網路書店有什麼不好呢?」闊老闆反問我。
「這......,但畢竟閱讀還是很重要阿,像我,不只跟女兒講床邊故事,還去她托兒所講,希望更多孩子也喜歡閱讀」我說:「如果有一天街頭的書店都倒光了,孩子們對於閱讀這件事恐怕...」
沒打算讓我把話說完,闊老闆又來一記悶拳。
「我建議你最好買一部休旅車,常載你女兒出去露營、爬山什麼的」停頓了一會兒,他定住眼球看著我說:「我甚至認為,閱讀是危險的!」
哇!竟然有這等書店老闆,對著上門的客人說這種話,這豈不是等於叫寫新聞營生的我,要大家別看新聞嗎?我心裡OS著。
闊 老闆解釋,閱讀的目的無非是訓練抽象思考能力,但現在小孩不是淪陷在網路、電視,就是宅在家裡,每天都已活在抽象的情境,最欠缺走進田間接觸大自然的真實 生活經驗。更何況,華人動不動就提書中自有顏如玉黃金屋,這類鼓吹人們活著一定要讀書的良(涼)言,「你自己還是文字工作者,在家一定也常看書,你家最不 缺的應該就是閱讀這檔事了,不是嗎?」
「可是...」
採訪過許多千億營收百億身價大老闆,自以為很能接話的我,頓時無話可說。闊老闆接下來的「文字解放論」,更讓我閉嘴結舌。他說:
「不 只閱讀是危險的,多媒體時代,人類也到了該從文字的束縛當中,解放出來的時刻了」闊老闆認為,文字扮演承載抽樣概念的角色已數千年,但多媒體時代的今天, 文本可能是圖像、影音或動畫,「如果要傳達一個研究發現,透過兩張照片、三段音樂和生動的影音連結,一樣可以精準溝通,那麼,有什麼必要,一定得堆砌厚厚 幾百頁論文的文字呢?」「(文字)如同書店一樣,在某個時代扮演的角色和任務結束了,為什麼還要勉強它留下來呢?」


說真的,要不是闊老闆開示,我倒從沒深思過,為什麼人們總盲目高舉閱讀的重要性?以及,上網買書享受折扣和便利同時,卻同時憂心越來越多書店改裝為麵包店的矛盾情結。
我猜,很多人認為閱讀重要,是因自己以此為業,例如圖書出版,或文字工作的我。
至 於,憂心書店一家一家倒,則大半來自鄉愁式的感傷,這樣的心情,像極了眼看訂製西裝西褲的裁縫老師傅,或林田木桶店的巧手藝,人們不捨其褪色衰老,卻也不 曾上門光顧。或者,如我行經中正路,到底是不見麥思多麵包店、神仙藝術蛋糕、遠東百貨的鄉愁五味?還是對於書店世代逝去不再返的惆悵?實難區分清楚了。

不過,刮除感傷的肥油,我依舊深信,本質上,書店作為啟蒙場域的任務與價值,得以長久流傳。亦即,一家書店經營是否成功,不在營收規模與獲利率,而在其如何展現啟蒙的力道。
正如,創設於1927年的「中央書局」,乃日據時代文化協會,為方便會員聯誼、推廣並啟迪民智成立的,當時店內專售上海商務、開明、世界等華文大書店,新文 化思潮的書刊,當年書店的主事者,光復後更出任台中圖書館館長。八、九十年過去了,如今的「闊葉林書店」,還是扮演一樣的啟蒙角色,令走進書店的我,受益 匪淺。
也因為闊老闆的一席話,所以,小蛇新春年假期間,我便顧著在家鄉曬小孩,什麼書也沒有讀!



<中央書局小故事+懶人包!>
1927年創建的中央書局,其名人帖,除了林獻堂、賴和、巫永福、林幼春、張煥珪、黃春成、吳春霖等重要草創時期人士,以及當代的李敖、楊維哲、陳文茜、劉克襄、路寒袖之外,在國民政府來台之後,還有一位神秘嘉賓:美國前總統尼克森!
正值冷戰時期的1953年,韓戰爆發不久,尼克森作為美國副總統的身分來台確立與國民政府的關係,其中一站就是台中的中央書局。然而紀載此事的文章頗少,僅能從舊報章雜誌查閱,能確定的是,尼克森當時來過台中,並於1953/11/11參與東海大學的動土典禮,前來中央書局與台中一文人士交談的紀錄目前只見於交大資工系教授林一平的著作,以及國家文化資料庫的圖片。
若各位有相關資料,也煩請不吝分享喔!
以下為{中央書局懶人包}
*中央書局是甚麼?
中央書局是1927年成立的一間書局,於1998結束營業。是個71年之久的歷史性書局。
*中央書局有哪裡特別嗎?都是賣哪種書?
中央書局在1927年創立時,是全台灣規模最大的中文書局,並經營圖書的銷售,也有出版、發行活動。書局內販售著「漢和書籍雜誌、文具學藝用品、洋畫材料額緣、運動器具服裝、留聲機西洋樂器」,以介紹中文和日文之新文化書刊為主。
*中央書局在哪裡?
日治時期的地址是台中市寶町三町目,也就是現在的台中市西區中山路125號(台灣大道一段235號)。
*經過九一八事變後仍存在的中央書局
九一八事變之後,中央書局逐漸經營困難,多次增資苦撐。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台灣主權歸還中華民國後,中央書局是少數日治時代開業而留存下來的書局之一。
*始於日治時期,是全台歷史最悠久的書局之一
創建於1927年,在那年代是文化協會、台灣民眾黨等台灣本土政治與文化菁英,比如林獻堂、賴和等人的聚會地。
*為什麼中央書局現在沒有了?
1998年,中央書局因財務困難而結束營業。並將店面建築物轉賣,店面舊址先後成為婚紗店、便利商店等用途,現為安全帽專賣店。
*中央書局的重要性
中央書局不只賣書本和文具,也藉由那些書籍傳遞著新的文化和民主思想。戰後也協助楊逵、葉石濤等作家出版書籍。台中在日後也被譽為文化城,中央書局在此扮演頗為重要的角色。
同時中央書局也在戰後,對許多生活在台中舊城的人,在那個文化資訊匱乏的年代,提供了各種豐富知識,不斷引進書報雜誌,使喜愛閱讀的人們、生活在那的人們,都能滿足求知的慾望、沐浴在知識的滋養之中。同時李敖、楊維哲、陳文茜、劉克襄、路寒袖,也是中央書局的常客。而中央書局也在那些年代的人們心中,留下了不可抹滅的回憶和時光。
〈台灣文化協會滄桑〉 林柏維
http://faculty.stust.edu.tw/~davidlim/601TC/TCH/TC04-30.pdf
天下雜誌網路文章_劉克襄:中央書局要回來了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6/article/2301
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
http://ppt.cc/2dva
文字:鄭媞方、鄭媞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