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迪南·馮·李希霍芬男爵(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33年5月5日-1905年10月6日)是一位德國旅行家、地理和地質學家、科學家。
李希霍芬早期所留下的背景資料不多,出生於上西里西亞(在今日波蘭境內)的卡爾斯魯厄(Carlsruhe,今名為Pokoj)。他曾就讀於布雷斯勞大學及柏林洪堡大學,1856年獲得博士學位,並在奧地利的提羅爾(Tyrol)和羅馬尼亞西部的特蘭西瓦尼亞(Transylvania)進行地質研究;在1860年到1862年之間,李希霍芬參與普魯士政府組織的東亞遠征隊[Preussische Expedition],前往亞洲的許多地方,例如錫蘭、日本、台灣、印尼、菲律賓、暹邏和緬甸等地旅行。1863年到1868年間,他在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做了大量的地質勘查,他的研究間接導致了加州後來的淘金熱潮。1868年到1872年間,他轉到中國做了七次遠征,這段時期中,他正式地指出羅布泊的位置(新疆已乾涸的鹹水湖,旁邊有古樓蘭遺趾)。
1872年後,李希霍芬回到德國,1873年到1878年間擔任柏林地質學會主席,1875年起,在波昂大學任教,1883年到1886年年間服務於萊比錫大學,1886年後則轉到柏林洪堡大學,在他眾多學生之中,最出名的是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Sven Hedin)。李希霍芬晚年擔任德國地理協會的會長多年,並協助成立了柏林水文學院,1905年10月6日卒於柏林。
在近代地理學領域中,李希霍芬被視為重要的先趨,他在世界各地的地質紀錄與觀察結果、文獻都非常詳盡,倍受學者推崇。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知名的飛行員曼弗雷德·馮·里希特霍芬(Manfred von Richthofen,有紅色男爵the Red Baron之稱)是費迪南·馮·李希霍芬的侄子。
中國西部的甘肅走廊南緣山脈,曾有一部份的英文名稱是依李希霍芬的名字命名的,如Richthofen Range,也就是今日的祁連山脈。
著作
- 1866年 -《康斯塔克礦:特性與可能的蘊藏量》(Comstock Lode: Its Character, and the Probable Mode of Its Continuance in Depth)
- 1877年-1912年- 《中國:我的旅行與研究》(China: The results of My Travels and the Studies Based Thereon);在此書中,他第一次使用了「絲綢之路」來形容中國西部往歐洲的貿易路線,這個名稱一直廣為使用至今。
相關連結
English日本語
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5 May 1833 – 6 October 1905) was a German traveller, geographer, and scientist. He is noted for coining the terms "Seidenstraße" and "Seidenstraßen" = "Silk Road(s)" or "Silk Route(s)" in 1877.[1][2] He also standardized the practices of chorography and chorology. He was an uncle of the World War I flying ace Manfred von Richthofen, best known as the "Red Baron".
Regarding personal names: Freiherr is a title, translated as Baron, not a first or middle name. The female forms are Freifrau and Freiin.
日本語訳された主な著書 [編集]
- 『支那〈第1〉支那と中央アジア』(東亜研究叢書14巻)望月 勝海・佐藤 晴生訳、岩波書店 1942年
- 『支那旅行日記』 海老原 正雄訳、慶応書房 1943年
- 『北支ニ於ケル黄土地域及ソノ中央亜細亜トノ関係』東亜研究所 1939年
- 『山東省山岳地質』(調査資料4号)土方 定一・橋本 八男訳、興亜院政務部 1940年
连接中国与西方的“丝绸之路”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但是这个名称是如何而来?恐怕知道的人就不那么多了。其实,这是100多年前一个德国人的“发明”,而他的名字叫李希霍芬。
(德国之声中文网)
直到1854年,日本帝国经历了多个世纪的闭关锁国状态,美国成功地在这一年和该国签订贸易协议。1860年的普鲁士政府生怕落后,作为回应,也派出一支
考察队。该考察队身负完成和中国、日本以及泰国签订贸易协议的任务。当时还很年轻的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之后世界闻名的地理地质学家也是这支考察队的一员。
远征亚洲
李希霍芬于1833年在上西里西亚卡尔斯鲁赫厄(oberschlesischer Carlruhe)出生。自幼就对地质学着迷的他毕业于柏林大学的地质学专业。很快他便渴望前往他认为极富探索价值的东亚。1860年普鲁士派往东亚考察 队成立的正是时候。考察队经历数个星期的航海后终于到达福尔摩沙、摩鹿加、菲律宾群岛及爪哇岛并稍作休息。1861年底当普鲁士考察队的队员们从曼谷启航 回家时,李希霍芬却没有上船。
他另有路线计划:他想途径西伯利亚返回普鲁士。这个冒险的想法却未能实现。因为他欲途径的路上突发多起起义事件,想要顺利这些地方通过几乎不可能。李希霍 芬彻底改变路线方向而前往了美国加州,并于1862年至1868年期间暂留在这片新大陆上。然而,其它目的地却更加吸引他。在和一位同事聊天中,李希霍芬 找到了他的任务:探究中国。他认为中国在当时所有的知名文明国家里是人们最少探究的国度。
从广东到蒙古
怀着激动的心情,李希霍芬开始了一次让他最终声名大振的考察旅行。1868和1872年之间,他在中国共旅行7了次,途经当时中国18个省的13个。 路上惊险重重,当时的中国起义四起,外国人在最好的情况下被看作是稀有人种,如果倒霉的话甚至会受到攻击,更别说李希霍芬一句中文也不会讲了。
李希霍芬多年在中国的考察成果彻底改变了西方对中国的认知。他以绘画的方式将自己一路上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从西部的西藏高原到东部的贸易大都会上海,从 北面的蒙古到南部诸省,李希霍芬的足迹遍布全国。路过的山脉和平原他也一一画下并从地质学的角度潜心研究,风和天气对土壤影响同样也是他考察的内容。
研究到底
比起对动植物的研究,李希霍芬更加关注人文。就像在一本考察队的手册里描绘得那样:"他的脖子上总是用绳挂了一支长长的铅笔",李希霍芬就是这样记录在中 国所经历的一切。即使自来水笔被烧坏了,也无法阻止他研究到底。最终,他将中国和欧洲之间的最古老的贸易之路命名为"丝绸之路"。李希霍芬却又接到另一项 考察任务。普鲁士政府希望他能找到中国的地下宝藏的位置及其开采方式。
李希霍芬在中国呆了12年,1872年他才回到普鲁士。可能除了知名研究家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之外,无人能像李希霍芬一样探究了如此之多的地图上的空白地带。在祖国等待他的是荣誉和名气。在遥远的中国甚至有座今天叫祁连山的山脉 是以他的名字命名"Richthofen-Gebirge". 。他也积极为扩张德国在中国的殖民地做宣传。对古老的中国来说李希霍芬的发现却是它衰落的开始。中国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逐渐成为被殖民列强进行经济剥削的 土地。
作者:Marc von Lüpke 编译:安静
责编:雨涵
远征亚洲
李希霍芬于1833年在上西里西亚卡尔斯鲁赫厄(oberschlesischer Carlruhe)出生。自幼就对地质学着迷的他毕业于柏林大学的地质学专业。很快他便渴望前往他认为极富探索价值的东亚。1860年普鲁士派往东亚考察 队成立的正是时候。考察队经历数个星期的航海后终于到达福尔摩沙、摩鹿加、菲律宾群岛及爪哇岛并稍作休息。1861年底当普鲁士考察队的队员们从曼谷启航 回家时,李希霍芬却没有上船。
他另有路线计划:他想途径西伯利亚返回普鲁士。这个冒险的想法却未能实现。因为他欲途径的路上突发多起起义事件,想要顺利这些地方通过几乎不可能。李希霍 芬彻底改变路线方向而前往了美国加州,并于1862年至1868年期间暂留在这片新大陆上。然而,其它目的地却更加吸引他。在和一位同事聊天中,李希霍芬 找到了他的任务:探究中国。他认为中国在当时所有的知名文明国家里是人们最少探究的国度。
从广东到蒙古
怀着激动的心情,李希霍芬开始了一次让他最终声名大振的考察旅行。1868和1872年之间,他在中国共旅行7了次,途经当时中国18个省的13个。 路上惊险重重,当时的中国起义四起,外国人在最好的情况下被看作是稀有人种,如果倒霉的话甚至会受到攻击,更别说李希霍芬一句中文也不会讲了。
李希霍芬多年在中国的考察成果彻底改变了西方对中国的认知。他以绘画的方式将自己一路上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从西部的西藏高原到东部的贸易大都会上海,从 北面的蒙古到南部诸省,李希霍芬的足迹遍布全国。路过的山脉和平原他也一一画下并从地质学的角度潜心研究,风和天气对土壤影响同样也是他考察的内容。
研究到底
比起对动植物的研究,李希霍芬更加关注人文。就像在一本考察队的手册里描绘得那样:"他的脖子上总是用绳挂了一支长长的铅笔",李希霍芬就是这样记录在中 国所经历的一切。即使自来水笔被烧坏了,也无法阻止他研究到底。最终,他将中国和欧洲之间的最古老的贸易之路命名为"丝绸之路"。李希霍芬却又接到另一项 考察任务。普鲁士政府希望他能找到中国的地下宝藏的位置及其开采方式。
李希霍芬在中国呆了12年,1872年他才回到普鲁士。可能除了知名研究家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之外,无人能像李希霍芬一样探究了如此之多的地图上的空白地带。在祖国等待他的是荣誉和名气。在遥远的中国甚至有座今天叫祁连山的山脉 是以他的名字命名"Richthofen-Gebirge". 。他也积极为扩张德国在中国的殖民地做宣传。对古老的中国来说李希霍芬的发现却是它衰落的开始。中国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逐渐成为被殖民列强进行经济剥削的 土地。
作者:Marc von Lüpke 编译:安静
责编:雨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