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6日 星期五

阿勃勒;美麗與戰爭的阿勃勒 張文亮


十幾年前在臺大的蒲葵道看到許阿勃勒Apollo盛開。印象很深刻......

虎頭埤風景區 看到官方網站  搖頭


阿勃勒花季揭幕 千人健走

親子單車徜徉在黃金雨中,相當詩意。 (記者吳俊鋒攝)
〔記者吳俊鋒/新化報導〕台南阿勃勒花季昨天在新化虎頭埤風景區揭幕,上千人參加健走環湖,遊賞黃金雨美景,場面熱鬧。
開幕典禮昨天上午在虎頭埤風景區青年活動中心旁舉行,副市長顏純左到場歡迎各界參與,他表示,阿勃勒隨風搖曳時花瓣會繽紛飄落,猶如下起「黃金雨」,畫面詩意、浪漫,值得一遊。
風景區管理所主任李文章表示,虎頭埤的阿勃勒總數超過三百株,這是二十多年前委託成功大學從印度引進的原生種,吊橋咖啡屋與青年活動中心等地也能看到集中的樹群,每年五、六月份綻放黃色花海相當迷人。
風景區也舉辦健走活動,為阿勃勒花季造勢,八百人報名,連同現場即興參加的,上千親子共襄盛舉,管理所也派員導覽,沿途解說虎頭埤的歷史風情。
李文章說,受氣候影響,園內的阿勃勒綻放時間較晚,目前花海美景隨處可見,已凋零的沿途散落,好像鋪上黃地毯,拍起照來很漂亮,民眾不要錯過。


*****
美麗與戰爭的阿勃勒 張文亮


在課堂上,
「老師,為什麼校園裡面會種阿勃勒(Cassia fistula)呢?」學生問道。
「嗯,有趣的題目。你們猜是什麼原因?」我反問道。
「阿勃勒開成串的黃花,很漂亮。」一個學生問道。
「答的好。還有別的理由嗎?」我轉頭看其他的學生。
「長得快」、「少有病蟲害」、「不用照顧」學生紛紛說道。
「這些說法不錯。還有別的嗎?」我緩緩說道,邊說邊等。
「聽說是種有毒植物,校園裡為何要種有毒植物呢?」有學生補充道。
「誰說校園不能種植有毒植物?植物的毒性與藥用性,端在使用的多寡而定。」我靜靜的說道。




公元前327年,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 356BC-323 BC)揮軍攻下波斯,進軍印度。亞歷山大是戰爭的天才,他率軍與印度軍團對戰時,他發現對方以一種硬質的木頭,作為刀柄、木盾與馬車的車輪。後來他沒帶走印度的領土,卻帶走這根未知的木頭。他在回返的途中病逝,軍隊將這木頭帶回歐洲。
航海者的發現
希臘時期的哲學家,曾討論這根木頭,大概源自何種植物,但是歐洲沒有這種植物,瞭解非常有限。後來這塊木頭也遺失了,其功能成為傳說:在喜瑪拉雅山東南方的山麓,生長一種植物,能夠快速成長,材質卻很堅硬。這個傳說的引人之處,在一般人認為「在生長快的植物,木頭材質較軟;反之生長較慢的植物,材質才較硬。」顯然,這根木頭在證明這種說法有例外。這個疑題,流傳了千年,直到十六世紀後期,荷蘭人前來印度尋找,才發現這種植物—阿勃勒。
十六世紀是荷蘭海上航運的黃金期,荷蘭的商船航駛到北美洲的曼哈頓,南美洲的好望角等。遠航的船隻要用好的木頭建造,這種木頭需要耐壓、有抗浪的張力;日曬不收縮,泡水不腫脹;材質緊密使海水不易滲入,泡久不龜裂;木頭表面光滑,容易清洗;木頭不吸艙底廚房的氣味,保持船上空氣流通的功能。荷蘭在任何地方,都在尋找好木頭,後來荷蘭的商船到亞洲,船隻的更新、修補,更需要在地的木頭來供應。
種在台灣的原因
1602年,荷蘭成立「東印度公司」(Dutch East India Company)。東印度公司設立的地方,荷蘭人就在該地種植阿勃勒。1645年,荷蘭人將印度阿勃勒移種台灣,除了作船料,也給台灣的農夫作農具。至今淡水仍有一條溪,稱為「公司田溪」,溪邊的農地整齊有序,是荷蘭東印度公司開墾的田地,甚具台灣開發史的紀念價值。由於荷蘭取這種植物來時,用印度語Ca-bur-num稱之。早期平埔族人可能用此譯音為「a-bo-la」,後來稱為「阿勃勒」。
十八世紀,荷蘭人航海勢力勢微,阿勃勒的秘密傳開。法國植物學家蒙梭(Henri-Louis Duhamel du Monceau, 1700-1782)開始用物理檢測的方法,量測阿勃勒木頭所能承受的壓力與拉力。他用實驗證明這的確是良好的建材,且開啟近代的「材料力學」。英國的數學家羅賓斯(Benjamin Robins, 1707-1751)認為大砲射擊的爆發力愈大,反作力就愈大,需要堅硬的木頭作為基座,支撐砲身。他自印度取到阿勃勒,認為是大砲基座的好材料,他也開啟「彈道分析學」。阿勃勒的另一個名字,應該叫「耐磨不改變」。
植物教人要謙卑
許多學生知道阿勃勒的開花之美,實在令人欣慰,證明他們是成長在平安的年代,不知道阿勃勒曾經在軍事上使用。但是除了欣賞開花之美,還有許多可以觀察的,例如阿勃勒嗜熱、耐旱,開花期4-6月,南部的阿勃勒是落葉後開花,北部則長葉後再開花。阿勃勒的種莢在樹上可以保存很久,呈直條「熱狗」狀。這種造型的果莢落地後容易滾動,將種子散佈遠。果莢內的種子大小不一,愈小的種子表面積大,水份易滲入,將先發芽;反之,較大的種子後發芽。結果使種子在不同的時間與環境,有更多發芽的機會。
阿勃勒耐空氣汙染,又能吸收大量土壤重金屬,是近代汙染整治場址,最適栽種的植物之一。即使知道這些,我仍不明白阿勃勒能生長快,材質硬的秘訣。我雖長期觀察植物,仍需承認自己無知,必須保持謙卑去學習的原由。
不過,作個無知的人,還是可以很快樂。當我站在阿勃勒的樹下,仍可欣賞每根種莢造型都有點不同。看呀、看呀、…無論早晚,只要看阿勃勒,就是多麼自由與喜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