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山基地範圍廣大,分為靠近日月潭面的前半及位於內陸之後半部,各自以「向山行政中心新建工程」(以下簡稱本案)、「向山旅館BOT案」為計畫之目標。位於基地前半、率先建造之本案,身負兩塊基地開發成功與否之關鍵。
設計的主要出發點,將本案作為旅館的前庭,以環抱日月潭為意象,設計兩棟彎曲之建築物。並將屋頂由低到高配置,形成與地面結合之半地景半建築造形(圖一)。
遊客可順著坡道,走上屋頂眺望景色(圖二)。
為避免阻礙基地後半部眺望日月潭面的視線,兩棟建築順著延伸至涵碧半島之視線中軸,以框景的手法開放、塑造出兩處跨距34米的半戶外挑空空間(圖三)。 圍塑出中央的廣場的兩棟建築物,有具特色的木紋模清水混凝土外牆,分別為西側的向山遊客中心,及東側的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其主要功能如下:
向山遊客中心設計有140席多目的廳提供作為多媒體放映使用,也設有將近800㎡之展示室供展示日月潭歷史、生態及原住民文化,1370㎡的有頂蓋之半 戶外空間可舉辦小型音樂會、農產等半戶外展示,若加上2040㎡之戶外草地廣場可作為舉辦大型活動之地點。加上觀景平台之設置,及地景建築的特殊性,將成 為國內外觀光客的主要停留點。
向山行政中心設計一般辦公室面積為743㎡(主管室、檔案室、會議室不計),以舒適簡潔的內裝配合間接照明,提供具彈性的辦公室配置方式(每人7~9 ㎡),可供83~106名一般員工使用,為未來日管處編制預留足夠之擴充空間。另規畫了中、大型會議室,最大可同時供120人使用,配合旁邊旅館BOT案 的完成,可作為政府機構研修、舉辦大型國際研討會議的地點。
除建築物外,本案的戶外景觀造景,則以水景、草坪及清水混凝土等元素,引入了簡潔、純淨的東方風味(圖四)。
水景的映照讓位於較高的本基地,在視覺上與日月潭合而為一(圖五)。
減少地坪高程的變化讓辦活動時可容納大量的人群,藉由彷若小河蜿延的水景的分割,在少人數之時也不致於過於乏味。預計本案完成後,將成為日月潭地區的新 景點。除平衡區域發展之外,也將吸引國際觀光客之目光,在尊重日月潭地區的景觀與氣氛的前題,也為建築與地景結合作最好的詮釋。
為避免阻礙基地後半部眺望日月潭面的視線,兩棟建築順著延伸至涵碧半島之視線中軸,以框景的手法開放、塑造出兩處跨距34米的半戶外挑空空間(圖三)。 圍塑出中央的廣場的兩棟建築物,有具特色的木紋模清水混凝土外牆,分別為西側的向山遊客中心,及東側的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其主要功能如下:
向山遊客中心設計有140席多目的廳提供作為多媒體放映使用,也設有將近800㎡之展示室供展示日月潭歷史、生態及原住民文化,1370㎡的有頂蓋之半 戶外空間可舉辦小型音樂會、農產等半戶外展示,若加上2040㎡之戶外草地廣場可作為舉辦大型活動之地點。加上觀景平台之設置,及地景建築的特殊性,將成 為國內外觀光客的主要停留點。
向山行政中心設計一般辦公室面積為743㎡(主管室、檔案室、會議室不計),以舒適簡潔的內裝配合間接照明,提供具彈性的辦公室配置方式(每人7~9 ㎡),可供83~106名一般員工使用,為未來日管處編制預留足夠之擴充空間。另規畫了中、大型會議室,最大可同時供120人使用,配合旁邊旅館BOT案 的完成,可作為政府機構研修、舉辦大型國際研討會議的地點。
除建築物外,本案的戶外景觀造景,則以水景、草坪及清水混凝土等元素,引入了簡潔、純淨的東方風味(圖四)。
水景的映照讓位於較高的本基地,在視覺上與日月潭合而為一(圖五)。
減少地坪高程的變化讓辦活動時可容納大量的人群,藉由彷若小河蜿延的水景的分割,在少人數之時也不致於過於乏味。預計本案完成後,將成為日月潭地區的新 景點。除平衡區域發展之外,也將吸引國際觀光客之目光,在尊重日月潭地區的景觀與氣氛的前題,也為建築與地景結合作最好的詮釋。
建築師的話:日月潭風景管理處 ─ 人與自然對話的「地景」
團 紀彥
本 案緣起於2003年台灣觀光局所主辦的一系列國際競圖中的「地景系列(Land form series)」計畫,「地景系列」中選出了四個台灣最具代表性的觀光地區為基地,當然也包括了日月潭風景區,而本案即是位於日月潭向山地區,兼具遊客服 務中心與風景管理處兩種機能的計畫。在競圖的初期首先感到的是,這種機能的建築計畫,大部分並不是為了維護周圍環境或景觀而設立的,相反地破壞了周圍景觀 的例子還不少。 基地座落於日月潭西邊的涵碧半島之對岸,距離日月潭觀光區的中心稍微遠的場所。日月潭是由涵碧樓所在的半島與日月潭的起源ー停泊觀光遊艇的水社碼頭為中心 而發展開來的,所以在那周邊聚集了很多旅館、停車場或餐廳,而造成周圍景觀逐漸地惡化。所以風景管理處的基地被選定在遠離觀光區中心的地方是可以被理解 的。雖然基地的形狀為南北兩端都有湖水深入的峽灣,但只有北面狹窄的開口稍微可以望見日月潭的湖水,相對地靠內陸的一側則沿著道路深入地展開;面湖側因為 左右兩邊的山勢緊迫相鄰,所以能欣賞到的湖水景觀被切割成V字形。總之,從日月潭風景管理處的基地上可以欣賞到的風景,還比不上從涵碧半島上的旅館窗口或 露台來得全面與寬廣。 在這樣的基地條件之下,為了能眺望到更寬廣的湖景,通常都會將建築物配置在靠近湖水的ㄧ側,而導致內陸側的空間沒法被利用而浪費。
在設計上對應的基本方針為:
這個建築計畫以不能破壞周圍的景觀,或是造成內陸側空間的浪費為原則,並企圖提出一種建築與自然環境間之關係性的新設計思考。 將這基地的缺點(對日月潭眺望的視野不佳)隱藏起來,而將其潛在的優點引出,並加以擴大呈現。
在面對第一個問題的解決之道,是追求一種嶄新的建築與地景間的關係性。自古以來,建築物就是建構在地景之「上」的一種遮蔽物。但興建於土耳其卡帕多奇亞 (Cappadocia) 的初期基督教修道院與黃河流域的窰洞聚落則是在建構在地景之「中」的建築;從概念來說,建築物如同「圖與底圖」的古典手法中的底圖(ground)一般, 被視為是某種形式的自然地景。現代主義的初期,是以俄羅斯、荷蘭、德國與法國等西北歐大平原國家為中心而構築的新建築美學,其以平坦的地形為前提,追求一 種建築的普遍性。在現代主義的初期,特別對19世紀之前的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之「切削」等建築設計手法,乃至於主體本身的變形等觀 念一概全部否定。我想現代主義為了征服統治更複雜且多樣的東亞地形版圖,所以二十世紀後發展的建築大都是以移山填海的大建設方式來建構的,最後導致竟與破 壞自然等現象成為等號。其實回顧現代主義所令人詬病的地方,就是將建築與地景緊密相連的關鍵給隱藏起來。
本建築計畫,為了強調其量體的水平性,而把實際所需的空間量以上的土壤融入建築整體,在湖水側為建築形體,到了內陸側則逐漸地緩慢移動並轉化成土壤般的地景。因此,建築的存在對地景來說並不會造成斷續的負面效果,回復兩者的連續性,並形成具一體感的庭園。
設計上的第二個主題為,設置了兩個跨距35米的空跨(arch)。從道路側導入的導線一度迴旋後再往陸地深處延伸,然後儘可能地再從內陸深處發展出較長 的軸性,並透過兩個空跨的底端,聯繫並通往湖水方向之動態演出。之後為了延伸日月潭湖面的遠景而設置了近景的池水面,近景水面倒映出遠景的湖光水色而使景 觀的層次更為豐富。雖然在瞭望遠景的視野比較狹窄而無法全面地看見湖景,但是很幸運地基地周圍沒有其他建築物,360度都被茂盛的樹海所包圍。以此特性並 利用第二水面,將建築頂部全面開放並予以綠化,並與周邊的綠樹海相互連動。這棟建築將兩個不同的水平面ー人工池水面與日月潭湖水面聯繫起來,建築物上部的 綠草坡與周圍的樹海相互共鳴;切削、貫通建築內部的隧道通路與如山路般刻印在建築物上的斜坡相銜接,而做出ㄧ層次豐富具整體感的地景建築。
這個半建築半地景的建築計畫,將日月潭的風景與基地周邊環境中被隱藏、且不易發現的空間向度給引導出來,或是說將其具體呈現出來。同時並賦予這個空間向度一個嶄新的構想,創造出人與自然間發展對話的舞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