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大學遠眺。
《2014/03/13 19:12》
近幾年常受邀至嘉義中正大學和花蓮東華大學演講或上課,漫步校園中,分明感受到 兩者校園景致的不同。中正成校比東華不過早個幾年,但花木扶疏,樹已成蔭,整個校園有如一座大植物園,網站上還有人專在討論中正大學的四季花木品種,觀賞 季節,其中由南美洲引進的黃金風鈴木尤受歡迎,春天開花時漫成一片金黃雲海,蔚為嘉義一景。
而反觀我的故鄉花蓮東華大學,比起中正建校只晚個三五年,至今也快有二十年歷史,偌大校園裡卻只見大片草地和水塘,除了近建築物處有些高樹,其餘可謂乏善可陳。
為什麼?「青青校樹,萋萋庭草」不是理所當然校園該有的景緻嗎?東華與中正可謂各分據台灣島中央山脈兩邊,一東一西,緯度相近,建校歷史時間也相似,為何校景對比差距如此巨大?
我將內心疑問請教熟識的東華老師,誰知他的回答有如五雷轟頂。他說:「校方決定東華校園只栽種台灣原生樹種。」
我內心反射式的思維是:那都快二十年了,如果原生樹種都還是長不起來呢?二十年了,還要繼續把東華校園沒有樹繼續歸咎於每年颱風嗎?就算是年年颳颱風,二十年也該有個專家想得出辦法來吧?
而「只種台灣原生樹種」又是基於什麼怪異的邏輯思維所得到的結論?自古人類之於植物,從來就不出「審美」與「實用」兩種態度,如今大學校園裡的知識份子, 又搞出了一個前無古人的新招:分別原生還是非原生種──原來台灣的族群分裂,除了人與人,如今植物也要穿制服戴名牌認血統分貴賤,原生者貴,得以入住校園,外來者賤,便逐出於校門之外,是這樣的邏輯?
老花蓮人多知道從南濱海岸延伸向壽豐志學這一帶的土地並不肥沃,植披不厚,許多早期開墾的移民 已移居他處,除了河川礫石地,留下來的人在當地多從事魚塭,養鴨,和西瓜種植,直到近二十、三十年,又多了一項觀光產業,以及房地產。如果沿臺九線走向東 華,一路中央分隔島上可見圍籬豎起的九重葛開著紅,紫,黃等不同顏色的豔麗的花,煞是奇特,因為以九重葛做「行道樹」在台灣並不多見,可謂創意十足,而九 重葛並非「台灣原生種」,其原種來自中南美洲;而如果由花蓮巿區沿台十一線由南濱海邊開向東華,一路路旁春夏盛開的火燄木也十分賞心悅目,而火燄木和黃金 風鈴木一樣原產於巴西,也絕非「台灣原生樹種」,但如今已成為花蓮風景的一部分。
而深究目前台灣人一般熟悉的花草樹木,又有多少是真正的「臺灣 原產」?七月校園驪歌高唱時盛開的鳳凰木同樣來自中南美,家家戶戶用以除蟲的香茅也是外來種,人人愛吃的芒果原產於北印度,由日人引進,愛文芒果則引進得 更晚;大賺外匯的鳳梨酥裡的鳳梨來自亞馬遜,連台灣人自以為「台灣特有」的檳榔文化,那有「台灣綠寶石」之稱的檳榔樹總該是「正港台灣原生樹種」了吧? 錯,答案是台灣的檳榔引進自馬來西亞,檳榔兩字的發音正是來自馬來語。
而台灣自從有了政治上的族群意識操弄之後,蕃薯儼然成了台灣「本土」的象 徵,而「芋頭」則成為最晚近過海而來的「外省人」的代表。諷刺的是,蕃薯除了形狀類似台灣之外,其實是道道地地原產美洲的外來種,明朝中葉以後才遠渡大洋 洲和菲律賓,被引進來到南中國沿海省份,以其容易栽植,營養價值高,活人眾多,才間接促成近代大陸沿海人口增長,向外移民東南亞的歷史性遷移,其中,也包 括了台灣。而芋頭呢?卻是如假包換的南島原產作物,歷史比蕃薯來到臺灣不知早了多少年。
來到壽豐「雲山水」旁的朋友經營的民宿過夜,見花草茂盛,品類繁多,扶桑芙蓉皆有成人一般高,而庭院中喬木如落羽松,欖仁,櫸木也都枝葉亭亭,高過屋頂,一問之下,才知民宿落成不及一年,所有植栽也不過三年,便能有如許規模?!
而想到近在咫尺的光禿禿的東華校園,便又不免感概萬千,何時校園裡的穿著「台灣原生種」制服的花草樹木們,才得以「青青校樹,萋萋庭草」呢?
(本文摘選自即將出版之《該丟棄哪隻?》,
提供讀者先睹為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