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生南到灣仔交加街
2014-07-13
◎楊明 圖◎aPple Wu
什麼時候開始嗜辣?雖然不至於到無辣不歡的地步,但是那熱辣辛香刺激著口腔時,不但開胃也開心,吃完還有一種舒暢痛快的淋漓感受,別人以為是家裡的飲食習慣影響吧,其實不能算是,細想,約莫是小時候跟著哥哥去吃麵開始的吧,像是某種會上癮的習慣,辣,竟成為我日後的癮。
無事可做的時候,常常一個人胡亂遊逛,穿街走巷,漫無目的,邊走邊看,陌生的城市,藏著不同時空遺留的熟悉。一塊市招一座門廳一架窗台,也或許只是一縷氣息,有時記憶就這麼猝不及防撞上心頭。
一天有事到灣仔,我最怕駱克道一帶行色匆匆又熙熙攘攘的人群,辦完事便趕緊穿過軒尼詩道,來到一處街市逛起來。街市同樣人多,但是街市的氣氛和白領的緊張匆忙完全不同,街市的擁擠是一種熱鬧盎然的生命活力。從小我就喜歡和媽媽去菜市場,這習慣至今不變,回台中老家,母女便相偕逛菜市,有時還不怕麻煩遠征建國市場或水湳市場,倒也不是特意採買什麼,就是逛逛,邊走邊看,最後買下的往往是意外發現的某樣小食或某件小物。
就這麼信步走著,走到了茂蘿街和巴路士街,看著路邊的老房子,我恍惚記得自己來過這,又不能肯定。香港前後來訪總有十次以上,數十年間看過的香港電影更是不計其數,每處街道總有一種熟悉感,典雅的老屋標示著動漫基地,突然想起小時候看過的老夫子,信步走入,展館正在換展,果然週末有一場關於老夫子的演講。應該是動漫基地的工作人員吧,一位年輕女孩熱情地招呼我,發現我不懂粵語之後,轉以十分不流暢的普通話繼續介紹,在她斷續的訴說中,我想起來了,這一幢如今顯得典雅的基地就是原來的綠屋。
綠屋建於1920年代,是廣東式四層高唐樓的典型建築,綠屋原本不叫綠屋,因為政府收回綠屋後,將其中茂蘿街的三、五、七號的外牆漆上了綠色的油漆,才因而得名。這一排單數門號的老房子,後來和巴路士街的六至十二號雙數門號的老房子,共十幢唐樓被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私人土地業權被政府收回後,市區重建局開始更新計畫,於是出現了現在的動漫基地,設置了美術館,可舉辦展覽,還開有興趣班,由香港藝術中心營運。我向熱心的女孩道謝,穿梭在老屋裡尋找曾經遺留在這片羽零星的記憶,面向茂蘿街的建築群還保留了原本的六幢唐樓,但是巴路士街的四幢唐樓樓宇後半部已拆除,只留下露台和牆身,然後設置支架,三樓有空中走廊,連接巴路士街及茂蘿街兩組建築物,參觀者可從高處觀看公共空間舉行的活動。
茂蘿街上殘餘的記憶其實完全不能確定,走到位於市場的交加街時,我的記憶確定了,但是這具體而清晰的記憶不是因為灣仔的交加街,而是因為台北的新生南路,同樣名為鳳城的餐廳。剛到台北工作時,我和哥哥一起賃屋而居,我們都在忠孝東路上班,我在四段,他在五段,兩人都可以準時下班時,他便騎摩托車來接我,從忠孝轉建國,而後至新生南,有時我們在鳳城買些燒臘,回家煮一鍋飯,炒個青菜就有晚飯可吃了。更多的時候,哥哥喜歡去一家小吃店,那是他在新生南旁讀大學時便常去的店,小吃店的組合很簡單卻也很豐富,先選主菜炸雞排或豬排,然後選主食米飯炒麵或炒米粉,另外有兩樣店家每日自行變換的配菜,分量很多,兩個女孩可以分食一份,大概因為靠近男生宿舍,因應那個年代喜歡打球的年輕男孩胃口總是奇大無比,而現在的年輕男孩卻因為宅在家裡對著電腦手機,不僅運動細胞退化,連胃口也萎縮了。
那時的我們多麼年輕,我惆悵了起來。
懷著一點點中年感傷的情緒,我走進鳳城,點了一碗雙丸米粉,雙丸就是牛丸和魚丸,很快米粉就端上來,魚丸牛丸有彈性,是香港這一類小吃店必須具備的,所以才有電影《食神》裡將牛丸當乒乓球打的一幕。街市一隅一連三家不同小店皆以鳳城為名,卻各有招牌菜單,同樣的名號出現在同一條街上的例子不少,因為名號響亮大家爭著用,好比台中靠近高速公路交流道一串太陽餅老字號;所以便以為這三家鳳城是各自獨立經營的生意,後來,我才知道其實是同一家店,因為生意好,店愈開愈大。店裡吃麵吃粉的以附近街坊為主,當然市場裡的小店多是這樣,做附近居民的生意為主,在吃了那一碗熱騰騰的米粉之後,我也釋懷了不少,不知道是因為店裡熟悉的氣氛,還是因為米粉伴隨著辛香辣椒醬的滋味。
不復年輕,原是人生自然的一條路啊。
小時候,媽媽常讓哥哥帶我去吃麵,有一段時間,幾乎每個週日早上我們都會結伴去,也是在家附近,切仔麵或切仔米粉,哥哥要吃兩碗,然後點一份豆皮,那時我們都還在讀小學,哥哥會在他的麵碗裡加辣椒醬,一種炒過的辣子油,先吃的那一碗擱得少一點,後吃的那一碗擱得多一點,他說這樣涼得慢些。家裡爸媽不嗜辣,不但做菜少放辣椒,連辣椒醬也不常出現,我是怎麼開始吃辣的?如今細想,大約就是那時跟哥哥去吃麵開始的。
走在狹窄彎曲起伏不定的街道,隱約記起多年前到香港,造訪綠屋時拍了幾張照,那時拍的照片還是由底片沖洗出來的,只是過了這麼些年,不論照片還是底片都無從找起,早已不知道遺落在哪裡。
和許多記憶一樣,在形成的同時,開始遺落。
後來,我再去灣仔鳳城,有時也吃魚片河粉或是水餃,這魚片不是鮮魚片,而是魚漿製成,口感有點像百頁豆腐,但是有著魚丸的鮮味。至於水餃,廣東水餃和北方水餃不太一樣,皮薄餡多是其特點,煮熟後隱約可透視餡料,傳統內餡為豬肉、鮮蝦、冬菇絲、馬蹄丁、筍絲和木耳絲,因為廣東順德的水餃最出名,而順德過去民間俗稱鳳城,所以這種南方水餃通稱為鳳城水餃,在香港街頭不只一處可看到鳳城的招牌。媽媽說,我從小就愛吃魚丸,而水餃,不論北方口味還是順德口味,也都喜歡。如今粉麵端上桌,我也仍像和哥哥一起吃麵時那樣,學他加上滿滿一勺辣醬,紅豔油亮的色澤,辛香刺激的口感,在入口的剎那,味蕾開始感受到熱辣的攻陷。
香港灣仔的鳳城賣的食物和台北不同,但是神奇的記憶,因為味道有了串聯,市場滿滿熱烈的生活氣息於是也感染了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