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古詩的地理,最好存在想像的境界中。
讀莊嚴先生書
味無味處求吾樂 材不材間過此生
南宋.辛棄疾〈鷓鴣天〉(博山寺作)
不向長安路上行 卻教山寺厭逢迎
味無味處求吾樂 材不材間過此生
寧作我 豈其卿 人間走遍卻歸耕
一松一竹真朋友 山鳥山花好弟兄
Wikipedia
始建於唐開元年間,明代為歷史全盛期,隆慶年間毀於火,萬曆年間重建,天啟元年(1621年)建成大殿、藏經閣、法堂、禪堂等12棟24廳,鑄成釋迦牟尼銅佛、護法韋陀銅像、銅香爐、銅鐘,最著名的是11口銅鐘。據說共用了三萬六千斤銅。故曾有民謠:「廣豐雖然窮,有三萬六千斤赤寶銅」。晚明時曾譽為「天下第二叢林」。此後,博山寺屢建屢毀,至1952年,寺內還保存有31間樓、殿、堂屋,面積1104平方米。文革期間殿堂、佛像、銅鐘、法器或毀、或焚、或洗劫一空。1986年後新建成殿宇廳堂10多間,鏤金佛像幾十具,趙朴初題寫寺名「能仁禪寺」,稍現昔日氣象。博山能仁禪寺以其曹洞博山一系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參考文獻[編輯]
- 《可愛的家鄉--廣豐縣》,傅伯言主編,團結出版社,198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