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片中希望有機會作東方白的回憶錄:(第二部童年篇第四章永樂市場)
東方白說:「雨果的『人生學校』是他父親服役的拿破崙軍旅,杜思妥也夫斯基的『人生學校』是西伯利亞的苦牢,狄更斯的『人生學校』是倫敦市的法院,而我的『人生學校』則是臺北市的永樂市場。」
東方白的父親在永樂市場開設了一家「萬居鐘錶鋪」。修錶的客人很多,但父親面對來領錶的的客人時,從不曾拿錯過任何一隻。父親解釋說:人的面容有許多特點,比如有嘴裡三顆金牙的、有鼻頭長著一顆痣的、有痣頂長兩根毛的,或是下巴有刀痕的、眼睛大小不一的、眉毛連成一線的、笑起來嘴巴歪同一邊的。而父親總是記下人們長相的特點,所以不曾弄錯過。
東方白發現:「父親是一位多麼深暗『人物描寫』的『作家』呀!」
------
********
.台灣人文民俗專家,莊永明老師2012年代表著作。
.台北老街擁有暢銷書與長銷書的雙重美譽,全新增修版本,換置多張史蹟照片、珍藏史料,以及莊永明精心收藏有關台北老街的明信片與愛國獎券。
.台北老街珍貴史料,經由莊老師重新整理,以及其近年來感受物換星移、世事變遷的深刻體悟,將藉著本書帶領讀者重遊舊台北,走出新生命。
.台北老街擁有暢銷書與長銷書的雙重美譽,全新增修版本,換置多張史蹟照片、珍藏史料,以及莊永明精心收藏有關台北老街的明信片與愛國獎券。
.台北老街珍貴史料,經由莊老師重新整理,以及其近年來感受物換星移、世事變遷的深刻體悟,將藉著本書帶領讀者重遊舊台北,走出新生命。
艋舺、大稻埕、台北城──是所謂的台北「三市街」,是台北市的「原型」,這三個「聚落」的發展,先後有序,而且各有其成長背景,也因此街道的布局、房屋的造形,也各有其獨特的個性。艋舺和大稻埕都有過商船雲集、帆影林密的年代,是同屬於「商業社區」,只是艋舺是閉塞的,而大稻埕則是開放的。艋舺在 1820 年代,已儼然是台灣北部經濟、政治與軍事的中心,和台南、鹿港鼎足而立,這個由漢人移墾、建造的市街,經歷了漳泉械鬥、異姓爭鬥,產生了強烈排他性,形成了保守性格。淡水河床的淤塞,使這個由「番漢交易」之地所形成郊商殷盛的市街、逐漸地走向了衰敗,將其貿易市場拱手讓給了「下游」的大稻埕。分類械鬥,被三邑人追、趕、跑的同安人,退入大稻埕,和以往在新莊方面戰敗遁入大稻埕的漳州人,本著「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心,攜手合作,在奇武卒社故祉,建立了新的家園。歷史的軟跡,能留痕之處並不多見,而「台北老街」保住了一老建築,雖然這些當代的建築已經都是在風燭殘年中,畢竟幢幢都是歷史見證物,它能夠矗立便是我們的幸運,這種「歷史教材」是獨一無二,不能再求,誰忍心讓其消毀呢?
本書重新編排,同時也突出了莊永明老師在本書中對於「台北」的定義為,以艋舺、大稻埕與城內為主的範疇;從三市街開始,便是台北身世的起源,也是莊永明老師在本書中特別彰顯的所在。
請看莊永明老師娓娓道來,這座城市最美的故事、最動人的歷史。
本書特色
認識老台北,愛上新台北!
台灣著名文史工作者,莊永明老師畢生致力於台灣各地「老」事物的收集與整理,從文人佚事到泛黃的照片、器具,在在都是莊永明老師為後世子孫留下的美好事蹟。
本書為2012年全新增訂版,將1991年初版以來,莊永明老師陸續收集的相關史料、種種心得一併收入本書當中,是對台北老街的全新詮釋與愛戀。
從莊永明老師的文字與照片中,可以看見身為台灣的「下町」--大稻埕出身的獨特性格,深深眷戀著古老的一切,而這一切恰恰好也是快速翻新的台北城最需要被保護的珍貴記憶。
在本書中,除了可以一窺台北街道的歷史脈絡,更可以看見台北人是如何在更迭的朝代中適應著、茁壯著、驕傲著;這是一本不論是青青子衿或者是社會人士都應該擁有且深讀的好書。
作者簡介
莊永明老師
台北市大稻埕人。1942年出生;1980年,應詹宏志先生之邀,在中國時報開闢一個「台灣第一」的專欄,每週一次、有系統地撰寫出台灣的人文、歷史等文化性的文章,前後長達一整年。在這個專欄中,陸續介紹過「台灣第一個醫學博士--杜聰明」、「台灣第一個畫家--黃土水」等。這個專欄推出後,讀者反應非常熱烈。很多人甚至主動提供更多的相關資料。
莊永明首開先例地整理出「台灣第一」的文稿,著名的文學家柏楊就說過:「莊永明是台灣第一個寫出『台灣第一』的人。」著作有《台灣第一》、《台灣記事》上下冊、《台灣諺語淺釋》10冊、《台灣風情》、《台北老街》、《台灣歌謠追想曲》、《台灣名人小札》、《台灣先聖先賢傳──韓石泉》、《傳唱台灣》、《島國顯影》、《呂泉生的音樂世界》、主講《台灣歌謠尋根》CD等。《台北老街》獲中國時報開卷版十大好書;《台灣歌謠追想曲》獲1994年本土十大好書;《台灣歌謠尋根》獲1994年金鼎獎推薦優良唱片。
現任台北市文獻會副主任委員,同時於莊協發商店進行古蹟活化作業,導覽台北老街的歷史街道之旅,個人部落格:莊永明書坊jaungyoungming-club.blogspot.tw/
目錄
城市的身世,創意的原點—劉維公推薦序
先踏話頭--全新增修版序
一起走向台北老街:三市街歷史巡禮—1991年舊版序
認識台北—河、街、印象第一章 艋舺到萬華的興衰
第二章 台灣第一名剎龍山寺
第三章 文風丕盛的大龍峒
第四章 大稻埕的茶香歲月
第二章 台灣第一名剎龍山寺
第三章 文風丕盛的大龍峒
第四章 大稻埕的茶香歲月
走入城內第五章 台北城的故事
第六章 殖民建築,歐風設計
第七章 西門町采風錄
第八章 劍潭敘舊,傳說軼聞
第九章 中山北路前段風情錄
第十章 林園之勝,穀倉古亭
第十一章 松山寺廟,青色山脈
第六章 殖民建築,歐風設計
第七章 西門町采風錄
第八章 劍潭敘舊,傳說軼聞
第九章 中山北路前段風情錄
第十章 林園之勝,穀倉古亭
第十一章 松山寺廟,青色山脈
跋 後語------台北紀事
序
推薦序
城市的身世,創意的原點
每一個偉大的城市,都有著可以訴說不盡的身世與歷史。
二十年前,莊永明老師開風氣之先,以他個人的研究與蒐藏,將台北的身世寫入《台北老街》之中,從而讓讀者與市民開始對台北的前世今生,有了全新的認識。也因為《台北老街》的推動之功,當年的市政府,幾乎按照莊老師的考據與介紹,在市區各處立下古蹟遺址的紀念碑,台北城因為歷史的縱深而發展出它的厚度。
長年以來莊老師由文獻會的顧問,一直到現任文獻會副主任委員,在每一次的文化資產保存以及台北歷史考據的各種大大小小的會議中,不斷地以歷史研究專業、無人能及的記憶力和豐富的生活文化典故,協助文化局、市政府做出合宜的判斷,同時推動台北市的文化行政作為。舉凡剝皮寮街區改造、撫台街洋樓保存與活化、芝山岩學務官僚紀念碑的保存、二○○四年台北建城120週年紀念活動等等,都有賴莊老師提供史料記載與專業建議,不但使古蹟、老街活化重新成為新一代市民遊憩休閒的新景點,更在具有歷史意義的慶典活動中,以最直接的方式喚起市民的歷史感,讓「生於斯,長於斯」的台北人,更明白這個城市的發展與演變。
追尋歷史與身世,無非是希望奠定台北城市文化發展的根基。在歷史豐厚的沃土之中,綻放出具有國際文化競爭力的花朵。個人接任台北市文化局長,希望藉由爭取「世界設計之都」的過程,展現台北豐富多元的創造力,同步進行台北城市的改造運動,從而打造台北城市的優勢競爭力,並增進市民福祉。而整個設計之都的創意基礎,正在於台北積累深厚的歷史印記中。《台北老街》新版的面市,將帶動新一代市民對台北的認識與瞭解,更將成為創意都市的活水源頭。
台北盆地從300年前(1709年)的「陳賴章墾照」伊始,官方核准漢人展開拓墾。歷經三市街(艋舺、大稻埕、城內)而發展至今,淡水河見證著台北市成長發展的軌跡。誠如莊老師在跋中所言:「期盼台北老街依舊,畢竟其歷史意義,歷久彌新,烙印老街上的跡痕,就是文化的厚度!」。如今《台北老街》新版問世,老街,不會再深藏都市角落,老街永遠會是「歷史大道」。
站在歷史的大道上,新生的台北,創意源源不絕。
2012年新版序
先踏話頭
老街是「歷史的線」;社會生活史的最佳見證。
「歷史的線」,是由許許多多的「歷史的點」所連接、延伸而成的。「歷史的點」原是「移民」落足生根的「散戶」,而後,大家群聚,相輔相成才打造成老街。
一條一條的老街成了城市發展後的「歷史的面」,地方開拓史是如此一步一腳印書寫出來的!而今,「歷史的體」──市容的面貌和面向,就是城市的特色。
點、線、面、體,穿點引線,成面形體,「老街」是承先啟後的里程碑。
台北初闢,一直到一九二○年代,「台北市」的代名詞是台北三市街,與淡水河流域息息相關。
艋舺、城內、大稻埕的「老街」,值得我們品讀,乃是了解今日有世界大都會區態式台北市的最佳溯源談本。
品讀之後,走訪老街,更是探訪歷史的重大功課,身歷其境,歷史感必油然而生。
老街,會因歲月斑剝,會因歷史蒙塵,一九九一年付梓的《台北老街》,因為今非昔比,讀起來和今日市況有嚴重落差,「一路走來,始終並一」的台北市,成長了、蛻變了、茁壯了,但是歷史的原點永久烙印在心中,難以變換,改變的《台北老街》以「懷舊」做為訴求,各個年齡層的人,因生活在不同世代,解讀或有不同,但是老街的記憶會讓人在不同中求同,老老少少的「歷史感」,會因老街引導,必對土地的認同、感情更交融。
《台北老街》出版至今已有二十年了,原先想讓其「走入歷史」,但不少人希望能重現江湖,可能是想手頭有書的人大有人在,逼得我不得不低頭答應改版,改置老照片,重溫台北老街,重點不僅可再度品讀,更重要的是希望以後深入走訪,畢竟老街沉澱著不少城市的感情與記憶。老街之「道」,有我跡痕,來來去去,與歷史作伴。
吾「道」不孤,同行有您。
大家一起上「道」,活絡歷史街道,讓其不衰、不弱、不老;「道」上跡痕,烙印歷史,歷歷在目的老街,歷久彌新!
莊永明於二○一二年七月十五日
舊版序
一起走向台北老街─三市街歷史巡禮
我是土生土長的台北市人,換一句較文雅的說詞是:「台北市是我生於斯、長於斯之地。」
「台北人寫台北事。」是我撰述這本書的動機。
「身在台北市,心知台北事。」是我出版這本書的期望。
「身在台北市,心知台北事。」是我出版這本書的期望。
台北市,今天是一個「世界性」的大都會,生活在這個全球矚目,但是幾被國際社會所「遺棄」的「首都」,我們應該從什麼角度、什麼立場、什麼眼光來探討它呢?
這是我平常會思考的大問題,台北市今日的地位、今日的處境,確是一團「謎霧」,思索如何「走向未來」,對於「走過從前」,不可不知。
歷史上的台北市,是台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應該研究的問題,自是多角度、多層面、多元性;然而,我覺得人人去親近它、關懷它是最迫切,也是最實際的問題,真的,台北市不僅是「住」的地方,而是「想」的地方,不是「消費」的都市,而是共存共榮的都市。
於是,我建議我們以嚴肅的心情,一起走向「台北老街」!
做為一位「台北老街」的「導遊」,我並不具資格,只因我是大稻埕人,應該要有這種勇氣。
「大稻埕」,一個多麼親切的鄉土地名,可惜被歷史淹沒了,被人們遺忘了,現在青少年,已經少有人知道台北市曾經有這麼一個名為「稻埕」的地名。
如今,有人問我是哪裡人,我總是以「維桑與梓,必恭敬之」的語氣,答稱:「大稻埕人」。
我出生的大稻埕是建街清末的建昌街,當時已被日本人改稱為:「港町」。童年歲月,我未得嗅及稻香,卻聞得茶香;曾在「亭仔腳」踩著鋪成如地毯薰茶用的茉莉花上跑,也曾攀著疊成像一座城堡的茶箱爬,當然也涉過淡水河的河水、玩過河岸的沙堆……對於一個都市兒童來說,這一切宛如鄉下孩子的捉泥鰍、焢番薯、灌肚猴(蟋蟀),一樣地富於樂趣。
鄉下孩子可以穿梭於田埂,奔跑於草叢,而我卻是在「老街」踱來踱去,貴德街我走過千萬遍,迪化街至少也在小學時代來回走過六年;童年歲月,我並不知道這條歷史街道的歷史故事,但是,我熟悉每一棟建築的造型,山牆、女兒牆、匾額的多采多姿裝飾,也是我繪畫的素材,小時候,我的圖畫是很受到誇讚的。
我了解的雖然只是台北的一隅,卻帶領大家同覽大台北,應該說是有所備而來,不是「不識(音八)路,夯頭旗」。這本書的付梓,懇切地希望大家由了解台北—目前台灣的首善之區開始,進而去認知台灣的一市一鄉、一鎮一村,能夠心懷鄉土,放眼世界,雲遊天下時,才不致於「迷失」,或是連「歸人」或「過客」的身分都不清楚。
跮踱老街,有心之士,盍興來乎?
莊永明於一九九一年四月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