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1日 星期四

Embassy of China in London. Windrush Square in Brixton.Credit...




Kidnapped in London: Sun Yat-sen publicised his imprisonment in the Chinese Legation for political effect in this widely read pamphlet.
1896 年,孫中山曾在這裏遭到「綁架」禁錮。一年之後,孫中山自己寫了一本書叫Kidnapped in London(中譯《倫敦蒙難記》),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mbassy_of_China,_London


Embassy of China in London

Location Marylebone, London
Address 49–51 Portland Place, London W1B 1JL
Coordinates 51.52102°N 0.14548°WCoordinates: 51.52102°N 0.14548°W
Ambassador Liu Xiaoming





Tommy Kwan

【星期日生活 · 開門讀書】不可信的孫中山
住倫敦的時候,每個周六都會到英國廣播公司一趟,兼職掙外快。大倫敦市中心的街道四通八達,走兩個街口就已經是另一個地鐵車站,所以短途的話,走路省錢之餘,比需要上上落落的地鐵更快更方便。
文———— 亞然
廣播大樓在砵蘭大街(Portland Place),幾次下班之後,沿大街走到福爾摩斯居住的貝克街才坐地鐵,暑天的時候,夜晚9 點還是黃昏的日子多美多好。走這條路總會經過法輪功的攤檔,有法輪功的地方即是有中國人的地方,像唐人街內也有一檔。砵蘭大街上有法輪功,因為那裏有中國駐英大使館。這個大使館從清朝開始就由中國人入主,歷經幾次中國的政權交替。而更厲害的是,1896 年,孫中山曾在這裏遭到「綁架」禁錮。一年之後,孫中山自己寫了一本書叫Kidnapped in London(中譯《倫敦蒙難記》),講的就是這件當年轟動世界的事(不輸今天的孟晚舟事件)。
今天我們想像孫中山遭綁架是大事,但事件發生在1911 年以前,亦即革命真的尚未成功的時候,這事件能成為國際大事是因為這觸碰到國際法的問題。使館之內,理論上屬使館所屬國的領土,不管駐英駐美駐非也好,都不是所在地的領土範圍。所以孫中山身在清使館內,英國不能干涉。但在英國土地發生如此綁架事件,而且給傳媒廣泛報道,要英政府視若無睹也絕不可能,這就是事件的尷尬之處。
因為孫中山在廣州起義失敗,給清廷通緝追捕,輾轉流亡英國而來到倫敦,清政府得知之後,計劃在英國將孫中山緝拿回國。孫中山以當事人身分、親身寫自己的故事,本來應該足夠準確詳盡,但孫中山是「孫大炮」也非浪得虛名,事後幾次交代都有很大出入。為了解當年究竟所為何事,只能勞煩史家左右查證。黃宇和院士是研究孫中山的權威,他寫了《孫逸仙倫敦蒙難真相》(聯經,1998),重組當年的案情。
是被誘騙抑或主動進使館?
其中一個最大的疑問,是孫中山如何「進入」使館之內?據孫中山最初在《蒙難記》的說法,他是遭幾個中國人「誘騙」引到使館之內;但在幾十年後,孫中山幾次跟朋友說(如「四大寇」之一的陳少白),當年他是非常有型、主動跑進使館宣傳革命。是遭到誘騙抑或主動進入使館,黃宇和經過前後推理之後,始終認為前者的說法合理。
不過有個問題始終困擾黃宇和,就是孫中山說他並不知道那個地方就是使館,所以才會給誘騙進內。但孫中山在抵達倫敦之後,幾乎天天都有路過使館(因為他每天都找的康德黎醫生就住在使館旁邊),不可能不知道使館的所在地。而且,孫中山來英國是為了逃難,避開追捕自己的人是當時唯一重要的事情,怎可能不搞清楚使館的位置?
哪句是真、哪句是假?孫中山也真的太不可信。

A metal sculpture of a woman holding a book stands in front of a stately white building with arched windows and doors. On one side of the sculpture is a white globe with brightly painted figures on it. Large potted plants have been placed in front of the building.
A sculpture of the Trinidadian activist Claudia Jones, by the artist Favour Jonathan, stands in front of the Black Cultural Archives, on Windrush Square in Brixton.Credit...Ayesha Kazim for The New York Time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