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之怒
猶恨
今日之怨
不平
猶恨
今日之怨
不平
這個告別
只是
起程
且珍重我們的
心聲
****
2013.8.4
記沈金標兄的一次”aha!經驗”1972
Facebook上有些朋友在慶祝沈金標兄的生日。我與他1971-72是同寢室的,交往四十多年了。名副其實的「老朋友」了。
這些年大家都在進步。所以我2-3年前將阿標1972年寫給我的一封信,打字送他留念。可他已覺得那個昔日之「我」,比不上今日之我了 。
這些年來,能夠記的友情肯定有很多。不過總要靠些緣份。譬如說,上回他的新書發表會,時間與我跟苗栗的朋友約好的時間撞期,所以我竟然沒讀過他寫好小子的風采。阿標還說,那本書的寫作,肯定有一點點受到我的啟發呢。
今日昨日,社會上都有些令人怒、令人怨的事,多少影響我的祝壽心情。
不過,我覺得應該記下一些事。影響他最大的,當然是導航會引導他信主,以及隨後的服侍,譬如說,畢業後在東海校牧室服務很長的一段時間。
我是鼓勵朋友多寫回憶錄的。可惜,接受我建議的人不多。我認為「聖保羅」的書已不少,但是《沈金標回憶錄》則會是唯一。
我所要記的沈金標兄的一次”aha!經驗” ,在東海1972年的暑假。那暑假,許多朋友都留在山上,阿標還看過青春玉女林青霞在東海校園拍電影。而我要記身為旁觀者所感受到他的讀書開竅了。他暑期借本後厚的英文版建築書,也許是Space, Time and Architecture
,在七宿樓上慢慢地將它讀完。他雖然沒做筆記,不過這類似將《 空間、時間與建築》讀完,霍然開朗,原來,西方建築史在談的是什麼。我記得他讀完的「悟」之喜悅。
希望阿標不以為我在編故事。
2013年,就用這則獨家報導壽沈兄。
****
1972年暑假年,我記得讀了 耿濟之中譯的
The Brothers Karamazov: A Novel in Four Parts With Epilogue
我看著《未央歌》后頭鹿橋的美國地址,猶疑不決,最後,還是沒寫信。
****蔡彥仁教授 (1956? ~2019) 的演講中,對東海,有許多深情的回憶。
他也許在1977年的暑假,在東海宿舍,擦2禮拜,讀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