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3日 星期二

臺灣近代化林業遺產:嘉義製材所




臺灣近代化林業遺產:嘉義製材所
文.圖片提供/賴信真(靜宜、勤益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1906年藤田組跟總督府BOT阿里山森林鐵道計畫,並於現玉山二村興建宿舍群,計畫終止後,於1910年由總督府 營林所接收繼續作為官舍。藤田村原屬 高階日籍主管宿舍,戰後轉為臺籍林業人宿舍,很多戶都是兩代林業人傳承住 宿。藤田村是日治時期最早的林業聚落,開啟臺灣林業近代化新頁,是阿里山百年林業起始點。
  第一代三層樓高的製材室,以當時 先進的水泥鋼筋(RC)建材打造,運用 電力運轉所有製材設備。原木從貯木池 用移控天車起重機移動吊起放到運輸履帶,爬行至三樓高的九呎帶鋸機大剖, 再經由中剖、小剖、丸鋸、桌鋸等裁切,幾乎是全自動化運材和製材。機械設備大部分來自美國的アリス.チイルマー (Allis-Chalmers)公司。  
  1941年中埔地震後,第一代製材室三樓倒塌,部分建築 仍持續運作到1950年才完全拆除。 由於第一代製材室受損,1942年興建第二代製材室遞補下降的製材產能。為解決地震問題及因應戰爭,採組合梁柱和北側扶壁列柱的特殊結構。組合梁柱進化了木結構技術,搭起大跨距架構,挑高製材空間,可抗震、防颱。
  歷經戰後七十年營運轉折,目前工場區所剩面積約13.64公頃,內有十二棟林業產業歷史建築,完整重現檜木製材流程。林務局經調查後,規畫為林業歷史博物館,重現阿里山的檜木製材風華。
圖:第二代製材室內重重疊疊的屋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