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號月台
今早我應邀親赴德國「聯邦處理東德獨裁政權基金會」(Bundesstiftung zur Aufarbeitung der SED-Diktatur),並與因疫情關係僅特邀十人的貴賓在基金會會議廳現場觀看基金會主辦的「卡爾·威廉·弗里克獎」(Karl Wilhelm Fricke Award)主獎及針對圍牆倒塌滿三十周年所頒發的三個「特別獎」(Special Award)之網路頒發主獎直播儀式。我會受邀,是因為這三個特別獎的得主之一正是我們甫於兩年前成立的台灣人權博物館。而我已在上週三代表陳俊宏館長在我們代表處受獎並錄影於今天由頒獎單位一起於網路播放。
「聯邦處理東德獨裁政權基金會」執行長卡明斯基表示,由德國前總統Horst Köhler擔任團長的評審團選出的這四位受獎人或單位,都是在「轉型正義」作出堅持正義、鼓勵人心、激發勇氣、足為楷模的範例。評審團出席代表之一的知名作家暨媒體人Marco Martin對台灣的白色恐怖及戒嚴歷史知之甚詳,在播放他對台灣獲獎的評審感言時,我對他給予台灣「勇敢走過黑暗,跨過陰影」的高度肯定與讚譽不時感到內心激動。之後,我也看到他們播放了上週三在我們代表處錄下的感言:「轉型正義的任務是讓黑暗重返光明,讓沉淪重新提升。在中國六四大屠殺31周年的前夕(按:這一天是我挑的,亦獲頒獎單位同意),在北京宣布港版國安法之後,這個獎項頒發給台灣的國家人權博物館傳達出十分強烈的訊息。」
傍晚,我和老婆在官邸附近散步。走著,走著,不知不覺竟來到了在德國轉型正義史(其實還在進行中)佔有一席之地的「十七號月台」。原來,在納粹時代,從1941年10月18日開始,直到戰爭結束前,總共有超過五萬個猶太人被從這個位於柏林古綠泥瓦特區(Grunewald)火車站的17號月台運送到東歐包括惡名昭彰的奧茲維茲等集中營,其中大部分最後都無法生還。
雖然德鐵在戰後對於其於納粹時代所扮演的「運輸」角色亦有所反省,但目前的「警惕悼念設置」倒是直到1998年,由德鐵所辦的轉型正義設計獎徵求的結果。獲獎人將那些年內從該月台運走的猶太人數字和日期刻在17號月台兩邊總計186塊的鑄鐵板上,並在鐵軌間密密地種植了小樹,透過「這條鐵路永不可能再行駛」的意象來表達「如此罪行,永世不再」的意涵。
站在廢棄的月台邊,寂靜、荒蕪,我和老婆默默地相望著。我知道,我們在想像著同樣的景象:「大人,小孩,老人,男男女女,被推擠成一團團,逼上冷冽無情的車廂。。。蕭瑟的深秋,冰凍的寒冬,籠罩的煙霧、催魂的笛聲、拆散的家庭、永別的生命。。。」
我不由憶起促轉會清明節臉書上,而這陣子的一再被轉贴好那張三張犁亂葬崗的照片。
即便是不能比擬的歷史,
依舊是同樣不幸的命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