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31日 星期三

Matsudo (松戸市, Matsudo-shi) 的藝術新生, PARADISE AIR團體等,SEEING FROM A DISTANCE. DESIGN TALKS plus NHK

SEEING FROM A DISTANCE
Matsudo (松戸市, Matsudo-shi) 的藝術新生, PARADISE AIR團體等, DESIGN TALKS plus NHK

Matsudo (松戸市, Matsudo-shi) is a city in Chiba Prefecture, Japan. As of 30 November 2020, the city had an estimated population of 498,575 in 242,981 ...




DESIGN TALKS plus
Broadcast on
Thursday (UTC)
What is good design? And what is its power? From traditional to cutting edge, we explore Japanese designs that are literally shaping our lives.

https://www3.nhk.or.jp/nhkworld/en/tv/designtalksplus/

回憶錄: 軍旅夏天的二周,為"草山行館"鐵絲網籬笆 (1976) 。 孟東離 草山三疊 職涯最後一日,放空來此。(從草山行館俯視 邱博舜 2024 )


職涯最後一日,放空來此。(從草山行館俯視)
可能是摩天大樓、香港太平山和霧的圖像






孟東離 草山三疊


對於「地方」,我一向是「住」而非「遊」。
如果一個地方「好」,我就會想辦法在那裡「住」下來,住個一年半載,或五年十年;在那裡生活, 在那裡起居,在那裡俯仰天地,在那裡看日出月落。


一叠:七星山東峰
這十年,我常去的地方之一是七星山東峰。我喜歡那裡的石階坡道,那裡 無樹的芒草地,開闊,乾淨。一種蠻野的風勁,使五節芒與稀疏的樹枝都呈現著艱困環境所特有的蒼勁。我喜歡在高處臨風看整個台北市與其近郊,在那裡,你才看 到,台北市的自然環境是多麼好!幾乎是三面環山,又有三條不小的河水蜿蜒其間!
我喜歡夢 幻湖 之上,教育電台電塔之上的一段較平緩的石階路,那裡樹少草多,地形類如淺缽的缽底,而又南邊缺口,可以看到遠處的市區,總覺 那一段路是「回家的路」,甚至想在那裡蓋 一兩 間草屋,喝茶待友。



二叠:古圳
住家附近兩個讓我受惠最多的地方則是古圳與國小的校園。
古圳從我住的地方走二十分鐘,翻 過一個山坡,就可到達,圳分上中下三層,上層叫古圳,中層叫新圳,下層叫登峰圳,每一條圳都沿著圳邊有窄窄的的步道,水都清澈可飲,都來自外雙溪上游,都 可見大小不一的水潭,都可玩水,都可見魚,有時甚至可以見到蛇,甚至可以去偷摸那美麗如半透明青玉的青蛇的「屁股」——因為有時牠藏身一半就以為已經無 虞,而不想尾部還露在草外!
溪中有巨石,石上有青苔,苔下有水潭,潭中有石頭色的魚和蝦。
夏天,不論台北市區多熱,你到潭邊樹下,坐 在大石上,仍會有微微涼意。你聽到的只有水聲、蛙聲,鳥聲和偶來的人聲。


三叠:山區國小的校園
經由朋友的幫忙,在汽車不能到的巷弄,找到了一戶小小的磚石農宅。這農宅,就在國小校園後門的外邊,步行 不用一分鐘,就可進入校園。走進校園第一個視線往往就是校舍之上天空之下那遠遠的大屯山脈,有時呈翠綠,有時呈灰藍,有時飄在濛濛雨幕中,有時則為雲霧所 掩。校舍南邊,是一片平整的草地,環以磚色的橢圓跑道。在草地靠後門的這一邊,是一方水泥籃球場。
校園的周圍,幾乎盡是高大的樹木,在校園的東 南角,可以越過樹梢,看到晨起沐浴在陽光中的七星山東峰。
這樣一個校園,就是我幾乎每日徘徊的地方。
晨起,如果還沒有超過七點半,我 第一個衝動或念頭,就是到校園看看。看看那裡的花,那裡的樹,那裡的鳥,那裡的蝴蝶,那裡的蛛網,那裡的松鼠,或松鼠在樹上留下的齒痕,看看那裡的陽光或 雨霧。


或跟 那裡的 老師、校長、小朋友,打個招呼。一天又開始了。
如果我起得晚一些,就會聽到小朋友在籃 球場拍球的聲音,會聽到只有兒童才會發出的那種喧鬧嘻笑的聲音,或小朋友從我窗外走過,去上學的聲音,有一種特別的寬慰。
下午三點半,小朋友放 學了,又是我可以自由徘徊的時間。陰雨天,我在校舍的走廊下來回走路,甩手或慢跑;不下雨的日子,改在跑道。
朋友來了,帶著到校園散步,聊天或 喝茶,而有時自己也端著一杯茶或咖啡,到校園樹下小坐。甚至蒙師生、校長的寬待,可以讓我搬個藤椅,坐在校園樹下看書、發呆、喝茶,還戲稱我可以是學校的 一景。
入夜以後,如果不是盛夏,也不是寒冬,我有時就會在校舍東邊的木製平台上或南邊的籃球場上躺臥。木製平台邊有糾結的大榕樹,我躺在樹邊發 呆,往往會看到相當大的蝙蝠低空飛過。
在籃球場上躺臥的次數較多,因為此處視野開闊,周圍是透著遠處燈光的大樹,大樹之間圍成的天際,可以觀星待 月。地處台北近郊的山區,雖然很少繁星燦亮,但有星可看,已屬慶幸,而月亮不論盈缺,則常現清輝。
入夜的校園,幾乎無人,唯我獨享。有時也有友 人相伴,常在身邊的則往往是 一兩 隻毛色黑亮的台灣犬。
這幾年的山居,使我覺得,郊區迷你國小的校園有特殊的宜人之處,我甚至想,如果將來再搬 家,還要選類似這樣的國小旁邊,怡吾天年。

2024年1月28日 星期日

合肥,高科技城鄉 China’s E.V. City "What China’s E.V. City Says About the State of the Economy" 中文翻譯: 機會背後的隱憂:從「合肥模式」看中國經濟現狀







合肥,高科技城鄉 China’s E.V. City "What China’s E.V. City Says About the State of the Economy" 中文翻譯: 機會背後的隱憂:從「合肥模式」看中國經濟現狀



機會背後的隱憂:從「合肥模式」看中國經濟現狀


....作為電動車製造中心,合肥在扶植技術製造商的產業政策方面獲得成功,被譽為典範。但與中國其他地方一樣,房地產業的快速衰退正在對合肥的經濟造成傷害。

KEITH BRADSHER,JOY DONG


合肥仍面臨一些挑戰。雖然那裡的生活成本較低,但汽車製造商難以說服高階主管和工程師離開上海或北京的繁華,來合肥過更安靜的生活。京東方的總部仍在北京。

但合肥最大的問題是房地產。

中國的房地產危機兩年前波及合肥,在此之前,該市的建築和房地產開發行業的規模略大於製造業。公寓大樓、辦公大樓和飯店高聳在這座不久前還以農業為主的城市遺留下來的農田上。

這種對建築業的依賴現在正在造成合肥傷害。

房地產市場數據提供者中指研究院的數據顯示,合肥的每月銷售新房數量已大幅下降。截至11月,銷售額與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45%。

房地產銷售的急劇下降嚴重損害了負債累累的房地產開發商們為新項目融資的能力。去年的新項目總建築面積較2022年銳減57%。

隨著房地產開發商的資金耗盡,他們從政府購買土地租賃合約的數量減少。銷售土地租賃合約是中國地方政府預算的主要來源,通常佔合肥市市政支出的一半。去年,合肥的土地租賃合約銷售額下降了38%,讓政府支持的計畫陷入危險。




What China’s E.V. City Says About the State of the Economy

Hefei has led the country in making electric vehicles and other tech products, but it still has not escaped a nationwide housing crisis.
Share full article





The Wulimiao Construction Material Market near a large new housing development in Hefei, China.Credit...Qilai Shen for The New York Times




By Keith Bradsher and Joy Dong


Keith Bradsher reported from Hefei, China, and Joy Dong from Hong Kong.

香港開埠日」,英文叫「Hong Kong Foundation Day」彈指樓臺現,飛來何處峰。英國國家檔案館推出香港開埠後的七百張香港舊貿珍貴歷史圖片

 

陶傑 

英國國家檔案館推出香港開埠後的七百張香港舊貿珍貴歷史圖片,攝於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後二十年。因東印度公司的義律(Captain Elliot ) 的銳利眼光,一眼就看中此深水港,英清貿易戰爭之後擇而據之,與葡萄牙的澳門競爭,迅速超過。自此一條遠東的漁村在珠江口融入西方文明世界。
英國維多利亞建築與中國傳統天后廟並列,宏美和諧而不衝突,靜態的美學環境,令人感佩殖民地的管治先賢,以普通法吸引與廣東人和四方冒險家會聚的勤奮而創造奇蹟。中西文化只有在殖民地時代,方顯各自的優點結合,競發異彩,不像其後「非殖化」之後,「當家作主」而沉碴泛起,第三世界,展開多場劣幣驅逐良幣的競賽,然後向歐美輸出難民。
而1997年之前,是四方的難民奔赴這片英國管治的海港。
可謂鬼斧神工的奇緣。今日唯一不變的,是海港兩岸的山脊線。
在西方文明催化之下,此後百年,香港由治入興,由興而成為國際貿易與文化匯萃的大都會,與紐約倫敦並稱。「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一顆東方之珠移交給部落社會的一群土著,自己毀掉,「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與人無尤。對小紅書的巨嬰族,西方文明已經給予其無數次成長改過的機會。在兩岸猿聲啼不住之間,因誤解而結合,因了解而分手,美好的事物不會天長地久,合理地,西方文明世界終於與中國香港特區脫鈎。
所有心情:
742


馮睎乾十三維度

彈指樓臺現,飛來何處峰
183年前今天,是「香港開埠日」,英文叫「Hong Kong Foundation Day」。所謂「開埠」,即開放碼頭,讓香港成為一個自由貿易港,不再受制於大清的質易禁令。當年今日,正是香港命運的分水嶺。
然而你可能不知道,其時香港還未正式割讓給英國。當年清廷在鴉片戰爭打了敗仗,希望議和。1841年1月20日,英國駐華商務總監義律(Charles Elliot)便乘勢向欽差大臣琦善提出「穿鼻草約」,私下談判割讓香港島事宜,但琦善未敢輕易接受,雙方拉鋸。
過了四天,英軍未待談判結束,已派出戰艦琉璜號,準備直接佔領港島。1月25日上午8時15分,第一批英兵在水坑口登陸,但未有舉行任何儀式。翌日,英國海軍陸戰隊抵埗,在隆隆禮炮聲中,大英國旗初次在港島飄揚,英國宣布正式接管香港。那一天,英軍在香港插旗咁大件事,道光皇帝卻懵然不知。
當年中國人有何反應呢?當然是滿腔憤慨,洋溢愛國激情了。我看過廣東詩人彭泰來在1841年寫的一首〈辛丑感事〉:
地廣容輕削,天高竟不知。
無難嗔國體,遑暇恤邊陲。
雜種蛟蛇橫,奸氓藪澤資。
他年說香港,回首費籌思。
此詩不點名批評琦善的軟弱無能,有辱國體,而「天高竟不知」一句,正是說琦善擅自割讓香港,連皇帝也不知情。但回首當年,若非琦善先斬後奏,香港就不會有後來的百年繁華了。
香港開埠時,島上只有約3600人聚居於廿條村落,而住在港口船上的漁民則有2000左右,形容為「不毛之地」也不為過。但這條小漁村經英國管治廿年,已經脫胎換骨。清末著名詩人黃遵憲在1864至1873年寫過組詩〈香港感懷十首〉,第一首是這樣的:
彈指樓臺現,飛來何處峰?
為誰刈藜藋?遍地出芙蓉。
方丈三神地,諸侯百里封。
居然成重鎮,高壘矗狼烽。
我在Patreon會詳解此詩,但現在只看首聯「彈指樓臺現,飛來何處峰」,形容香港建築物林立,彷彿彈指乍現,天外飛來,已想像到詩人目睹香港今非昔比時,內心有多驚嘆不已了。
英國人在廿多年間,點石成金,把一塊不毛之地變成重鎮仙都,固然厲害,但中国人也不必自卑,因為中共接管香港後,也在廿多年間把一個自由的國際城市,成功修復為樸實無華的「小漁村」,現在還「由治及興」起來,成就之大,又豈是維多利亞女皇所能企及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請訂閱支持十三維度Patreon:

黃色小鴨, 高雄駁二

 

我一定要說是黃色小鴨追著我到高雄的。
難以想像,輕軌擠滿人,黃色小鴨躍入眼簾,全車大人叫得比小孩還大聲。
說真的,我是衝著駁二去的,誰知到了駁二,滿坑滿谷的遊客,多數人頭頂都有隻小黃鴨,連狗的腦袋上都有。
然後,我聽說柯屁的南部小草感恩會在高雄中正公園,原估計8000人,只來了1000人。
頭上頂小草,退流行啦,頭頂有小鴨才是王道。
可能是 1 人和摩天大樓的圖像



【黃色小鴨睽違10年重返台灣 圖輯回顧當年游遍全台盛況】

2013年,藝術家霍夫曼首次帶著黃色小鴨來到台灣,先在高雄展出,還到過桃園、基隆,掀起超過百萬人次追鴨風潮。
你知道當時的小鴨其實是隻「台灣鴨」?還有兩次鴨體爆破、在基隆洗了一次澡。圖片帶您回顧當時盛況。
可能是人群和文字的圖像
所有心情:
陳系美和其他1,258人
12
34
留言
分享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