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書友談到阿爾巴尼亞。又有近日歐遊的朋友說他從希臘去阿爾巴尼亞不用護照,可以長驅直入。看來阿國入歐盟的申請已獲批準。現把以前發過的這篇小文再貼一次。
阿爾巴尼亞
有朋友傳來一則微信文章讓我看,說是「寫得真好,牽起了我們溫暖的少年時代回憶。」
怎麼會?我跟他的少年時代都在文革時期度過,那時代的常用語是:打倒、砸碎、橫掃、殘酷無情;現在這篇文章卻說「溫暖」,我倒要看看他寫些甚麼。
原來那文章是回憶文革中的阿爾巴尼亞電影。
那時我們跟全世界都交了惡,只剩下若干小友:索馬里、烏干達、埃塞俄比亞、朝鮮、越南、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總統齊奧塞斯庫也來訪問過,但這家伙是顆牆頭草,時不時倒向蘇修那邊。所以政府放給我們看的外國影片只有三四齣朝鮮電影和越南電影、一兩齣羅馬尼亞電影。看得最多的是阿爾巴尼亞電影。因為阿爾巴尼亞是我們最親密的同志加兄弟。
這篇文章就是滿懷溫情地回憶那些阿爾巴尼亞電影的:<寧死不屈>、<第八個是銅像>、<海岸風雷>、<小貝尼>⋯⋯他數出了八部,并總結出整體印象:「朝鮮電影又哭又笑,越南電影飛機大炮,羅馬尼亞電影又摟又抱,阿爾巴尼亞電影莫名其妙。」這我認同。
他還憶起阿爾巴尼亞電影的幾句經典台詞:「你永遠也逃不出國境線」、「我代表祖國和人民判處你死刑。」「墨索里尼,總是有理。」說是我們那代人的常用語。這我也基本同意。不過我們那幫朋友學這些台詞時,不無調侃之意。
跟着他回憶起電影《小貝尼》,說是看到這電影裏尋常百姓家都擁有電視、電冰箱、電話時,特震驚,因為直到八十年代,收音機對我們來說都是奢侈品。這我也有同感。勾起了我八十年代用上了電飯煲時的歡喜回憶。不過當時我已遠非少年,連青年也得加上「大齡」二字了。
可他跟着就荒腔走板了。他感嘆道:「這部電影向我們展示了當時阿爾巴尼亞人民富足安祥的生活,那是他們最幸福的時光。小貝尼怎麼也想不到,他長大以後,一場猛烈的風暴將席捲而來。這盞歐洲社會主義的明燈,一夜之間,便淪為了歐洲最窮國。」
然後他臭罵阿爾巴尼亞是白眼狼,中國人民勒緊自己的褲帶養了他們二十四年,「可是換來的不是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而是抱怨、指責和背棄。」
喂,阿爾巴尼亞報答了中國好不好!白眼狼?1976年在聯合國提案驅逐中華民國、接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那個國家,就是阿爾巴尼亞哦!然後才有了聯合國2758號決議,讓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在聯合國和常任理事國的席位。養兵千日用在了一時吶!
再看看如今那些緊跟中國否掉美歐制裁俄羅斯提案的國家,多是中國拿錢養的。別看他們又窮又小,個個擁有寶貴的一票。
身為勒緊褲帶富養阿爾巴尼亞和亞非拉兄弟的中國人民之一,當時我還以為自己挨餓是自然災害所致,根本沒想到過是人禍,更沒想到自己成了「寧予友邦不予家奴」的犧牲品。還好我捱過來了,沒有成為那五千萬餓死的冤魂之一。
而且正好相反,阿爾巴尼亞在霍查獨裁時代才是歐洲最窮最不發達的國家。他們先靠蘇聯、後靠中國養着。1991年,他們宣告結束一黨專制,擺脫了極權統治以後,才有了獨立的國民經濟體系,成為發展最迅速的巴爾干國家。如今人家的人均收入是六千多美元,且從一個視全世界為敵的孤狼國家變成了一個護照獲114國免簽的友善國家。
喂喂,我說這位自以為得道的中國同志,看看你的護照能免簽多少國?都是些甚麼國?
知否知否!如今就連阿爾巴尼亞也被我們滿世界移民的同胞們瞄上了。幾年前,我一熟人就成為其中之一。他說因為它是移民費用最平的歐洲國家之一。而且人家是歐盟候選國,可以享受申根國待遇。他還問我:
「記不記得我們當年高歌的那曲<地拉那-北京>?」
「怎麼不記得!」我說,跟着就唱出了那首歌中最膾炙人口的两句:「從遙遠的地拉那到北京/我們彼此如兄弟。」
「兄弟個屁!」他憤然道,「信不信由你,阿爾巴尼亞人根本不記着咱們的好,反而——地拉那有座大廈竟然以台灣命名,還在市中心呢!」
我上网一查,真的呀!原來八十年代阿爾巴尼亞人已開始反感共產體制和政府的親中政策,人們約在那座地處市中心的大廈見面時,就會故意跟政府唱反調道:「我們台灣中心見。」其實那大廈當時不叫台灣中心,這是老百姓約定俗成自己改的名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