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月四日 賴丹桂女士 家庭故事
(林語堂為少數國際級大師 可惜那時代沒有發明國際譯者齊聚一堂之盛會 賴女士的妹妹是台灣的翻譯家 參加過村上的研討會 )
發呆(作者):有不為齋(紀念林語堂先生 Sunday, March 26, 2006)

同年的四月一日,移靈台北,葬在台北陽明半山上的「有不為齋」,今稱「林語堂故居」。
...先生逝世多年後,我才有機會去參訪。
昨天看了台灣電視台(很抱歉忘了注意是哪一台),對林語堂故居的種種做了專題報導,頗覺欣慰。

孔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2)于是很有一些人便争以“有不为”名斋(3),以孔子之徒自居,以“狷者”自命。
但敢问——
“有所不为”的,是卑鄙龌龊的事乎,抑非卑鄙龌龊的事乎?
“狂者”的界说没有“狷者”的含糊,所以以“进取”名斋者,至今还没有。
==============================================================================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五年五月二十日《太白》半月刊第二卷第五期“掂斤簸两”栏,署名直入。
(2)“不得中行而与之”等语,见《论语·子路》。(3)清代傅九渊、李翰华、光律元等,都曾用“有不为”作自己的书斋名。一九三二年至一九三四年间,林语堂在《论语》和《人间世》上以《有不为斋随笔》为总题发表过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