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廣場〉歷史與地景的縱深 談新北投火車站
2014-06-02 ◎ 林芬郁2014年1月23日台北市文化局召開「新北投火車站重組公民會議」,對於新北投火車站重組位置的議題未獲得共識。3月 26日邀集專家學者、相關各局處代表、北投區公所、北投區三里代表召開諮詢會議。於4月21日再度召開第二次公民會議,所有與會者的發言皆圍繞在原址重組 對交通衝擊大,而在七星公園內(但與車站原方位相反)重組較適切云云。但是4月21日當天與會的交通局代表卻坦承還未對交通做評估,也提不出統計數據。
從歷史觀之,1913年為發展北投溫泉產業而興建的北投公園與公共浴場(今北投溫泉博物館)啟用後,為載運日漸增多的溫泉旅客,1916年由總督府鐵道部興築新北投線鐵道,提供旅客便捷的交通設施,帶動了北投溫泉休閒產業的發展。
「新 北投」驛(火車站)附近逐漸集結成市,成為「新北投」聚落地名(相對於「北投」),之後商業發展更超越了舊北投,鐵道可說是將北投溫泉產業發展推向高峰的 一大助力。為發展觀光而鋪設的新北投線鐵道,刻意將新北投驛設置在北投公園對面,讓旅客一出火車站立即與溫泉產業的入口地標-北投公園銜接。
與 眾不同的是,新北投驛是台灣鐵道史上最早的「T」字型終端式火車站,即鐵道與站房呈現90度角垂直。早年台灣少有這樣的設計,是因為大多數的火車站都是路 線中途的通過站,又或是未來將會有擴充延長,只有新北投火車站一完工,就確定是支線「到此為止」的終點,不會再往前延伸了。
新北投驛不僅是「新北投」地名的由來,又是台灣少見的終端式火車站,與淡水線最後的一座木造火車站,更具進入北投溫泉文化入口銜接點的重要歷史意義,至此新北投火車站重組於原址的重要性不證自明了。
從 文化資產保存的層面來說,新北投火車站值得保存的價值是無庸置疑的。就城鎮規劃的整體性而言,車站回到原址經由北投公園,連接北投溫泉博物館與其附近的前 日軍衛戌醫院北投分院、普濟寺、北投臺灣銀行舊宿舍、吟松閣、北投文物館、不動明王石窟、長老教會北投教堂等歷史資源點,讓新北投火車站不再只是單一、孤 立的歷史故事,而是能與周圍的古蹟群相互輝映,互相對話的歷史空間。北投公園、車站站體、舊鐵道三者的相對位置,正是這座車站保存的核心價值。
再者,新北投火車站見證居民過去的生活,這種個人與環境特性,以及和他人長期的互動而產生的「真實性」,與北投居民從最初對新北投火車站的辨認到認同,與場所之間的互動到產生歸屬感的「場所精神」,即是文化遺產價值的基本精神。當新北投火車站即將被重組、具體化呈現時,我們深思一下,這過程似乎遺忘了什麼?
我們解構被忽視的歷史與地景的縱深後,發現新北投火車站不再是孤單的建築物,而是自有其獨特位置與場域故事。因此在討論重組的位置時,更應尊重在地文化,回歸到場所精神的本質,將時空與在地居民的感情記憶連結,並重新建構原有的場所精神,才是文化資產保存的意義所在。
車 站重組於原址所涉及的交通衝擊,終能以交通的專業知識解決。何仿效法歐美許多國家限制大型遊覽車進入古蹟區的方式,或鼓勵遊客搭乘大眾交通系統來參觀。讓 新北投火車站回到「真正原址」,是迎回新北投火車站的核心價值,也才能與世界文化遺產同步。 (作者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