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6日 星期六

白冷會創建公東高工;公東的教堂:海岸山脈的一頁教育傳奇




公東的教堂:海岸山脈的一頁教育傳奇
中文書 , 范毅舜 , 時報出版 , 出版日期: 2018-12-25


臺灣唯一入選世界30大重要建築! 一位來自異鄉的神父, 一群沒有血緣的外邦人, 一棟曾不為人知的殘破建築, 為臺灣保留了一段完整的時代記憶, 也見證了有關愛、教育、建築與藝術的生命故事。 國際知名攝影家范毅舜,幾...... more








許文輔相片。 


公東高工位於台東市區西北部,1960年由天主教白冷會錫質平神父創校。 





一九五三年,瑞士錫質平神父來到花東。為了幫助弱勢青年,他創辦了公東高工,傳授學生瑞士人最擅長的精密機械工藝。錫質平傾其所有,引進瑞士的人脈、資金與知識,讓花東青年擁有足可在西部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長。


公東高工不盲目追求高等教育,公東的校訓寫著「實實在在的做人,實實在在的做事,工巧以穩,業精於勤」。公東高工後來一直堅持技職傳統,不與台灣士大夫教 育觀念妥協,甚至拒絕升格,不惜與教育當局決裂。在台灣高等教育近乎崩壞的今天,公東高工的精神值得我們重新思考台灣教育的目的與價值。


白冷會全名「白冷外方傳教會」,為一由神父與修士等神職人員自主組成之國際性傳教組織,1921年成立,會員以瑞士籍教士為主,?包括德國、荷蘭 等國人士;傳教地區則包括非洲、哥倫比亞、日本、美國、中國等地。白冷會在台灣之活動,為二次戰前中國傳教事業之延續。白冷會在中國的宣教工作始於 1920年夏,中國東北嫩江省為白冷會的宣教起始點。



有多圖: 錫質平神父來台後,篳路藍縷地開拓花東地區的傳教事業,前後投入的人力物力極為可觀。到1970年代初期,白冷會在花東已興建了超過100座教堂,當地居 民歸化天主教者亦超過二萬人之眾。在花東教區極為著名的瑞士籍教堂建築師傅義修士,即在此歷史背景下來到花東,開展了台灣教堂建築史上傳奇的一頁。而 1950年代至1970年代,亦是天主教在台灣發展的黃金時期,這二十餘年間,全台天主教友人數從二次戰後初期的一萬多人,遽增至超過三十萬人。白冷會在 台東最早興建的教堂為鹿野和平堂(1954)。大約1960年之前,白冷會所興建的教會建築,多採簡單且低造價之水泥木料混合營建方式。隨著1960年之 後傳教事業的日漸穩固,白冷會似乎較願意投注更多經費在教會建築上,因而開始採用鋼筋混凝土作為教會建築的主要建材。鋼筋混凝土在當日台灣仍屬昂貴建材, 帶有時新性,相關建築知識也還不普遍,在偏遠的東台灣地區尤其少見。白冷會興建的這些鋼筋混凝土教會建築,因此帶有宣揚西方現代性的意義,其中尤以公東高 工最受注目。 




 

↗ 公東高工-聖堂大樓外觀 





 

↗ 公東高工-聖堂大樓教堂內部 




而白冷會對公東高工創建之重視與謹慎,也反映在建築師的選擇上。白冷會排除萬難地特地從瑞士聘請建築師,而聘請的達興登(Dr. Justurs Dahinden),雖然我們迄今對他仍所知不多,但從設計結果來看,達興登顯然並非俗手。




同款(式)=同樣 (式)


自由的歌聲 作者:明哲


我的祖先是一個拓荒者

為了追求自由的生活

搬山過海流亡到臺灣

他愛唱悲傷的哭調

我是土生土長的臺灣人

拓荒者的熱血在體內滾流

我和祖先同款愛自由

但我不再唱哭調


我譜出愛鄉的歌曲

希望臺灣

永遠是自由的天地

願自由的歌聲

傳遍美麗的故鄉山河

----


公東的教堂:海岸山脈的一頁教育傳奇(平裝)

The Chapel of Kung-Tung: An Education Legend in the Coastal Range of Taiwan


內容簡介

生而為人的意義是什麼?

一個神父,一間學校,一座教堂,一則愛與教育的傳奇

一群海岸山脈的瑞士人,將一生奉獻給台灣,已屆一甲子
他們日漸凋零,獨留一座教堂,訴說這撼動人心的故事

2013年,臺灣每個人都應該讀的書
邀請您,走進公東的教堂,找到再出發的勇氣

教育界、企業界、藝文界、媒體界知名代表人物
盛情推薦

  公東高工的聖堂大樓是一座外表低調的建築物,沉默矗立東海岸已五十餘年,
  罕有外人知道,它是由一位遠從瑞士而來的錫質平神父催生創建,
  辦學並非神父的原意,但他發現,唯有教育可從根本改善人們的生活,
  做為神父,他撫慰人心,給予人們精神的支持,
  但當他站在教育者的位子上,他直接地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
  更深遠地影響了往後臺灣的木工與傢俱業。

  「公東的教堂」是臺灣戰後現代主義建築思潮的典範,
  卻見證了臺灣從貧困落後到虛榮浮誇以至今天的惶惑恐懼,
  它保留了一段完整的時代記憶,也給予我們重新出發的勇氣。

  世界知名攝影家范毅舜,幾年前受邀前往科比意設計的拉圖雷特修道院,
  並在《山丘上的修道院》一書中與大師有一番超越時空的心靈對談。
  他從遙遠的異鄉回到臺灣後,卻發現早在六十年前,在自己原生地最邊緣處,
  早已矗立一棟深具意義與同等份量的建築。
  他走得遠遠地,然後又回到原地,發現真正撼動心靈的原來一直在這裡。

  范毅舜繼《山丘上的修道院》與《海岸山脈的瑞士人》,再度以獨特的影像與文字,
  分享這一段令人動容的教育與宗教的傳奇。
  他將「公東的教堂」收入鏡頭,帶領我們親炙亦師亦父的錫神父的故事,
  以及奉獻臺灣一甲子的白冷會士們在這塊土地上所做的事,
  帶領我們回到過去,找回自己,重新思索如何定義自己的生命。

  裝禎說明:
  本書分為「精裝紀念版」與「平裝普及版」。

  【精裝紀念版】
  .書封採用40盎司灰紙板,呈現公東教堂清水模建築特色。
  .開刀模軋形,模擬公東教堂彩色玻璃,正面出現錫質平神父部分臉部輪廓,反面為達興登設計公東高工時的建築藍圖。
  .內文全彩,以高級輕塗模造紙印刷,完美呈現書中黑白歷史照片和彩色影像,同時也符合本書質樸人文的調性。
  .部分內文以拉頁方式呈現,完整揭露公東教堂木門開啟後的教堂實景,以及錫神父與學生的親筆信函。

  【平裝普及版】
  .除書封裝幀與呈現和精裝不同之外,內文部分皆為一致。

  【關於公東高工與公東的教堂】

  臺灣第一道陽光升起的後山,有一所揚名國際的技職學校,它是臺灣優質木工的搖籃、締造臺灣傢俱產業的重要支柱。它以歐式學徒制奠定基礎的教學傳統,訓練出來的學生還沒畢業,就有企業搶著要。在出生率陡降、學生人數大幅減少、學校不得不減班的2012年,它竟然獲教育部核准恢復木工科,是近年來復科的首例。

  這所學校的第一棟校舍聖堂大樓,是臺灣第二棟現代建築,四層樓的清水模構造,今天來看仍很前衛,頂樓的教堂有臺灣版「廊香教堂」之稱,興建時間相近於現代建築巨擘科比意聞名於世的系列作品。在臺灣僅能從有限的書本和雜誌汲取現代建築養分的年代,「公東的教堂」是有志建築的學子必定要朝聖的作品,是孕育臺灣現代建築重要的起源。

  這所學校就是位於臺東的公東高級工業職業學校,簡稱「公東高工」 ,是天主教白冷會在臺第一任會長錫質平神父一手催生創立。

  【關於公東高工創辦人錫質平神父】

  為了讓當時後山貧困的孩子習得一技之長,將來能立足社會,錫神父特別引進德國的二元教育制,理論實務並重,為臺灣技職教育開立先河。

  然而,公東高工曾經因為錫神父重實質、不重形式,理論課程時數不合教育部規定得不到補助而財政窘迫;也曾經被迫升格為專科,為了確保後山孩子有學校讀、讀得起,錫神父極力抵抗,不惜與整個教育系統決裂,日後更為大學文憑掛帥,造成公東高工招生困難,而成為眾矢之的。

  六十年過去了,曾言「不當神父就當將領」的錫質平神父早已長眠海岸山脈,獨留公東的教堂。而這棟作為學校精神象徵的建築,九二一大地震之後也成為危樓,差點被拆除。然而,「桃李無言,下自成蹊」。當年受錫神父照顧與教導的學子如今多成為臺灣傢俱木工業的支柱。

本書特色

  ◎天主教白冷會主要服務地區為臺灣東部,有「海岸山脈的瑞士人」之稱,來臺已屆一甲子,貢獻臺灣良多,尤以創會會長錫質平神父催生的公東高工,影響最為深遠,為臺灣樹立技職教育典範,間接促成臺灣傢俱產業。本書以多幅珍貴歷史照片和深情的文字,紀錄錫神父其人、其事、以及公東辦學的點滴。

  ◎本書作者特地赴瑞士親訪歐陸知名建築師達興登,公東教堂的設計者,透過建築師在瑞士、與公東同期的作品,得到藝術和信仰雙重的啟發。

  ◎白冷會在東海岸興建了百來座教堂,都是由傅義修士設計,是東海岸特殊的人文景觀,本書繪製精美地圖,標示這些教堂所在位置、詳細地址及聯絡方式,讀者可以按圖索驥,緬懷這群瑞士人為東台灣的守候與奉獻。

作者簡介

范毅舜(Nicholas Fan)

  美國加州布魯克攝影學院碩士(Brooks Institute of Photography)。

  曾受邀於美國華府參議院、德國的 Leica藝廊、法國尼斯的Alain Couturier藝廊、臺北的誠品藝廊及新光三越百貨公司藝文館舉行攝影個展。

  著名的德國 Leica相機公司、瑞士的 Sinar相機公司、瑞典哈蘇Hasselblad相機公司、英國的Ilford相紙公司及美國的Kodak軟片公司,都曾以他的攝影作品做為產品代言。臺灣的Sony索尼公司,近年更支援他最新的數位攝影器材。

  瑞典哈蘇專業相機公司更曾推崇他為全球最優秀的150位攝影家之一,他更是135相機發明者——德國Leica相機公司在德國總部舉行攝影個展的唯一華人。

  美國會圖書館、參議院、加州布魯克攝影學院、臺北市立美術館皆收藏有他的攝影作品。

  除了中文媒體,極具影響力的《華盛頓郵報》、瑞典發行全球的《Hasselblad》攝影雜誌、德國的《Leica》攝影雜誌、美國的《Kodak影像新聞》都曾以大篇幅專文介紹這位傑出的攝影家及其作品。

  除了專業攝影外,范毅舜的出版資歷也相當豐富,過去數年他已經出版了近五十本圖文並茂的著作。在臺灣出版的作品包括:《海岸山脈的瑞士人》、《走進一座大教堂》、《法國文化遺產行旅》、《德國文化遺產行旅》、《攝影行遊間──旅遊攝影的技法與欣賞》、《歐陸教堂巡禮》、《老家人》、《漫步普羅旺斯陽光中》、《悠遊山城》、《逐光獵影》、《山丘上的修道院》……等書。

 

目錄

推薦序    嚴長壽
寫在書前

前言
第一章:異鄉來的撒種人---錫質平神父
第二章:公東高工──升學教育體制的異數
第三章:公東的教堂
第四章:海岸山脈的瑞士人
後記
附錄
各界推薦語
 

推薦序

一個代代傳頌的教育典範

  ……近一甲子之前,在那個民生貧瘠時代的偏鄉,年輕人唯有離鄉背景才能改變現況,瑞士來的神父們為孩子培養技藝,找到離家生存的路。隨著時間挪移,曾幾何時花東成為台灣最後一塊淨土,在這個自然、生態、原住民文化豐富的地方,許多的年輕人卻盡離家鄉,於是,基金會努力耕耘的,反而是為離家遊子「保留一條回家的路」,看似違背卻和神父為孩子搭建自信與生存的路,是為殊途同歸啊。

  更讓人讚嘆的是毅舜這本大作的主角《公東的教堂》,過去幾年來,不管是藝術家朋友、社會名流或總統夫人,在我的引介下參觀了我心目中花東建築歷史最精華一頁的「私密景點」--公東教堂。每次的拜訪,我都駐足許久,抱著最虔誠的敬意緬懷這些海外神父與志工們的遠見、格局與愛心。承蒙公東藍校長慷慨,讓我們得以盡情一覽這座具備柯比意美學建築的全貌。每次在教堂裡,想起這些來自瑞士的宗教家,以他們幾十年的年輕歲月,對那個時代的花東用心珍惜,以超乎常人的身體力行照顧著偏鄉的居民,由衷感佩懷念。毅舜以其質樸中有調皮的細膩筆法、對神父們穿越時空的深遠感情,找不到第二個更適當的人描繪其美麗的故事,那些神父小小卻令人迴盪久久、久久……的故事。衷心祝福!

文.嚴長壽

作者序

  臺東對我曾像外國一樣的遙遠。

  我對歐洲歷史人文遺跡的涉獵可能比臺東的自然山川還多,不只是我,我有好幾位在國外拿到高學位、通曉世界局勢、事業有成的朋友,迄今仍未來過臺東。對他們而言,後山臺東比太平洋對面的美國還要遙遠陌生。

  說來慚愧,我對臺東甚至東海岸的認識大多來自那來自瑞士、已在臺灣服務半世紀以上的天主教白冷會士。我曾在二○○八年盛夏出版的《海岸山脈的瑞士人》書中提及,在酷愛登山,創立向陽登山社的歐思定修士帶領下,我知道臺東何處可觀星、泡野溪溫泉、賞梅,甚至觀看飛機起降的最佳地點。至於修士每天都要去游個兩回,緊臨太平洋濱的人工湖,由於面積廣大,早被我們戲稱為「國王的泳池」。

  白冷會士足跡遍及整個東海岸,過去半世紀,他們在這一百七十公里的海岸線上興建教堂、醫院、啟智中心,甚至辦學。除了長眠於此,幾位碩果僅存的老人,當年年初到臺灣時大多是三十左右的小夥子,今日都已成為會說流利國語、閩南語甚至精通阿美族、布農族語的歐吉桑。

  過去近四分之一世紀,我去到許多地方,足跡遍及歐陸,更長期定居在新大陸東岸。然而在東海岸服務的白冷會士就是在身後也大多不願返回故里,而選擇長眠在這一處他們深愛的土地上,兩相比照實在諷刺。

  從白冷會士身上,讓我有機會重新思考人生價值。

  成功的定義是什麼?是要功成名就?還是要有很多錢?我們的歐修士迄今所睡的床鋪仍是四十多年前的古董,他那兩坪不到,夏天會熱死人,沒有冷氣的小房間裡,仍有一個可以送進博物館、風行六○年代的「達新牌塑膠衣櫥」,至於葛德神父冬天禦寒的外套可能比愛美女孩的名牌包還少。然而他們卻生活得充實而自在,尤其是星期日要跑好幾個地方望彌撒,已有八十四高齡的魏主安神父,我常擔心,萬一他有天「蒙主恩召」,視他如親的教友怎吃得消?

  我本以為幾年前那本《海岸山脈的瑞士人》雖只有卷一的三篇文章,卻已將這緣分表露殆盡,無以為繼。為此,我從不喜歡將深愛的人事物公諸於世,總覺得發表後,這濃厚情感將不再屬於我 ,此外,被我描述的人可能根本不認同我的想法,徒增尷尬。

  然而這回我又來書寫製作一本有關他們的書,除了是這些故事很美,另一個鼓勵我往前的動機,是這些故事讓我有機會以另一個角度回顧自己的成長與所在乎的終極價值。

  人生有很多出乎意料的奇緣。

  《海岸山脈的瑞士人》由於卷二寫了太多個人隱私與掙扎,竟覺得這樣的人生已到瓶頸,為此,我想就此根留新大陸,放棄藝術追尋,找個穩定工作不再遷徙。

  二○一○年臺東縣將我的書選為「一城一書」,縣政府承辦人員透過出版社聯繫,多次邀我返臺演講,我始終不為所動(不是大牌,實在很怕立下的決心再受動搖),由於有一本早約定好的書得交稿,我最後將兩事合一,只想快去快回。

  恰巧在那次短暫相會中意外得知,臺東有座興建於半世紀前的美麗教堂,且就位於白冷會當年創建的公東高工校園裡。

  這座建築和它背後故事,攪皺一池春水般地再度動搖了我的決心,又一次將我帶往另一個未知,卻也造就出了這本從不在計畫中的書。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