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支敦斯登親王國
Fürstentum Liechtenstein (德語)
| |
---|---|
格言:"Für Gott, Fürst und Vaterland"
「為了上帝,親王和祖國」 | |
國歌:
《在年輕的萊茵河上》 | |
![]() | |
![]()
列支敦斯登在歐洲的位置
| |
首都 | 瓦都茲 47°08′28″N 9°31′16″E / 47.141°N 9.521°E |
最大城市 | 沙恩 47°10′00″N 9°30′35″E / 47.16667°N 9.50972°E |
官方語言 | 德語 |
宗教 | 羅馬天主教 |
政府 | 單一制 議會制 君主立憲制 |
• 親王
| 漢斯·亞當二世 |
• 攝政
| 阿洛伊斯 |
• 首相
| 阿德里安·哈斯勒 |
立法機構 | 議會 |
獨立(親王國) | |
• 《普雷斯堡和約》
| 1806年7月12日 |
• 脫離德意志邦聯
| 1866年 |
面積 | |
• 總計
| 160平方公里(第225位) |
• 水域率
| 2.7[1]% |
人口 | |
• 2017年估計
| 38,111[2](第190位) |
• 密度
| 227/平方公里(第57位) |
GDP(PPP) | 2010年估計 |
• 總計
| $35.45億[3][4](第163位) |
• 人均
| $98,432[2][3][4](第2位) |
GDP(國際匯率) | 2010年估計 |
• 總計
| $51.55億[3][4](第147位) |
• 人均
| $143,151[2][3][4](第2位) |
人類發展指數 | ▲ 0.917[5](2018年) 極高 · 第18位 |
貨幣 | 瑞士法郎(CHF) |
時區 | UTC+1(CET) |
• 夏令時
| UTC+2(CEST) |
行駛方位 | 靠右 |
電話區號 | +423 |
ISO 3166碼 | LI |
網際網路頂級域 | .li |
![]()
列支敦斯登在世界上的位置
|
列支敦斯登親王國(德語:Fürstentum Liechtenstein),也譯作列支敦斯登親王國,歐洲中部的內陸小國(聯合國區域集團定義為西歐國家),夾在瑞士與奧地利兩國間,為世界上僅有的兩個雙重內陸國之一(另一個為烏茲別克)。同時該國也是唯一一個官方語言是德語但與德國沒有交界的國家。這個君主立憲制的山區小國,雖然土地狹小兼人口稀少,但卻擁有極高的國民收入水準,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高達60,000歐元,是一個以阿爾卑斯山美麗風光、避稅天堂與高生活水準而著稱的富裕小國。
歷史[編輯]
很久以前,列支敦斯登的領土曾經是羅馬帝國瑞提亞行省的一部分。多個世紀以來,由於這塊領土地理上並不處於歐洲的戰略要地,因此在歐洲歷史上少有影響力。在現今這個王朝統治以前,這個地區曾是連續幾位Hohenems伯爵的封地[6]。列支敦斯登人為阿勒曼尼人的後裔,是在約公元500年以後才到目前的地區定居。
列支敦斯登親王國的名字來源於列支敦斯登王朝,而後者來自遙遠的下奧地利地區的列支敦斯登城堡。列支敦斯登家族至少從1140年開始即擁有此城堡直到13世紀為止,之後從1807年起又重新擁有該城堡。歷經多個世紀,列支敦斯登王朝奪得了大片土地,主要在摩拉維亞、下奧地利、西里西亞和施蒂利亞公國等地。雖然這些領土都是由其他地位更高貴的封建貴族通過采邑制分封的,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來自於哈布斯堡王朝,曾經有多位列支敦斯登王子作為王室的親密顧問服務於哈布斯堡王朝。但是由於沒有任何一塊領地是直接屬於其名下,因此列支敦斯登王朝也就沒有資格在神聖羅馬帝國的議會中擁有一席之地。
因為列支敦斯登家族極為熱衷於在帝國政府中的權勢地位,於是就想尋找一塊直屬的土地,即除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之外其他封建主在這塊土地上都沒有任何權利。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家族終於得以從Hohenems伯爵手中購買了兩塊采邑-施倫貝格莊園的貴族統治權(Schnellerberg,1699年)與瓦都茨郡的伯爵爵位(Vaduz,1712年)。施倫貝格與瓦都茲恰好滿足其政治地位的需要——除了他們自己的伯爵主權及宗主皇帝之外不屬於其他封建貴族。
於是在這項買賣正式生效之後,當時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六世在1719年1月23日宣布將許內勒貝格與瓦杜茲合併,提升地位為一個獨立的小型親王國(Fürstentum),並以其最親近的大臣安東·弗洛里安(Anton Florian of Liechtenstein)賜名為「列支敦斯登」。因而在這一天列支敦斯登才真正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一個主權成員國。為了證明之前對於列支敦斯登的購買完全是出於政治地位的需要,列支敦斯登親王在之後的120多年中沒有踏足一步這塊屬於他們的新親王國。
作為拿破崙戰爭的結果之一,法國皇帝拿破崙一世控制了神聖羅馬帝國,他瓦解了帝國而這對列支敦斯登產生了深遠影響——帝國、法律及政治體系都瓦解了。國家不再對國境之外的任何封建貴族負有責任和義務。現代出版物則普遍(雖然不正確)地將這些事件賦予了列支敦斯登的「主權」屬性。實際上,當時列支敦斯登親王就和其他的宗主貴族一樣僅僅對列支敦斯登擁有宗主權。從1806年7月25日萊茵邦聯成立直到1813年10月19日聯邦解體為止,列支敦斯登親王都是他的「保護者」法國皇帝拿破崙一世的僕人。
之後不久列支敦斯登在1815年舉行的維也納會議後恢復獨立,加入新成立的德意志邦聯(又譯為日耳曼邦聯,1815年6月20日-1866年8月24日,實際上由奧地利皇帝操控)。1868年德意志邦聯瓦解,列支敦斯登解散自己僅有的一支小型軍隊並且宣布該國將轉為永久中立國,這中立地位讓列支敦斯登避過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戰火波及,一直持續到今日。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列支敦斯登一直與奧地利保持非常密切的關係,但也在戰時因這關係使得該國的經濟元氣大損,而轉而尋求與瑞士成立關稅與貨幣同盟,1919年時更進一步將該國的對外關係(國防、外交)完全委由瑞士代理,組成一個中立聯盟。與瑞士的這一聯盟使列支敦斯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和戰爭中免受德國的侵略。
1938年春,在奧地利被併入納粹德國之後不久,84歲的法蘭茲一世退位,提名其31歲的堂侄孫法蘭茲·約瑟夫二世擔任他的繼任者。雖然弗朗茨一世聲稱他是因年老而退位,但是據信真正的原因是他不希望德國吞併列支敦斯登發生在其在位期間。而他於1929年娶的妻子是一位富有的維也納猶太女性,本地的列支敦斯登納粹當時已經將她列為反猶太人的「目標」。雖然列支敦斯登沒有正式的納粹黨,但是同情納粹的運動在其全國聯盟黨內已經壓抑了多年[7]。
It’s one of the smallest countries in Europe and one of the richest and safest—but that doesn’t make it boring. From 1843

1843MAGAZINE.COM
Liechtenstein is 300 years old. Time for it to stop being the butt of jokes
The magic princed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