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日 星期日

許達然.......《斷象》The Rifted Vision(臺灣大學「新月台」內)

允晨文化和 rifted vision 是兩文,後者是原來的公共藝術織品之文/英譯,商家可能將該織品移走了。

2015.2.28
新春讀書小記
今年過年期間,反常地看起舊書。往年,總會在年前買幾本剛出爐的,熱騰騰的小說,準備在年節期間好好閱讀,讓自己忘我地沉浸在充滿懸疑,讓人放不下手的類型型小說中。今年的年節,來得太匆忙,來不及採買,放假期間,就順手在書架上抽起了《許達然散文精選集》一讀,這本書是在年前的二手書攤上購得,扉頁上有編選者應鳳凰老師的藍原子筆簽名。
第一次聽到許達然的名字,是高三時,在老曹的課堂上聽到的,那一年的秋天開始,我聽到了許多過去陌生的名字和時代的故事,不知不覺中,把我引向文學的道路。我記得當老曹提到許達然時,稱許他為當代台灣散文寫得最好的作家,代表作品是《遠方》《土》……。我心裡想:這個人是誰呀?真的這麼厲害嗎?那時節的張曉風,風靡一代文青,而以葉珊為散文書寫筆名的詩人楊牧,文名亦盛。我上大學時開始讀許達然,總覺得這樣的文字,既不抒情,又不華麗,也沒有強烈的情感,偶而還有點拗口,怎麼會好呢?但這個名字卻從此深刻心上。
這次重讀,最讓我驚訝的是,他寫於四十年前的文字,一個二十多歲的青年為何對生活的洞視和感傷如此透徹?除了早慧,我想不出任何解釋。早慧的背後,其實也蘊含著一種隨之以具來的必然孤獨。他成長的台南故鄉,在今日早蔚為文青的朝聖地,正被各種敘述角度爬梳和複寫著。然而,他當年筆下的台南,素樸安靜,牽繫著各種生活的故事和成長的軌跡,格外令人印信深刻。尤其是人情。人情的回溯,有一種深沉地痛,以一種安安靜靜地汨淚,爬上青春的臉。
這樣的情感那時讀不出,他的文字走得太前面。也不只是個人的小日子,連社會的關懷都遠遠地走在時代的前面。當我意識還沉迷在〈料羅灣的漁舟〉時,有人已到了遠方。花了兩天讀完這本精選集,很快地梳理過他的生活腳蹤,在我的中年追步他青年的思索軌跡,我明白這一輩子都只能望著他的背影,我是說文學上的背影。
我也喜歡甜美——誰不喜歡呢?不過,真正讓我動情的,還是這樣的作品,簡單的深刻,充滿了人的關懷。

******
2011.7.14
或許該拼湊東海校園的九景送許達然。

只怕那兒沒有夢中文物的指指點點

沒有學者學生的友情愛情

所以用這篇當作文理大道上的風聲鐘聲……..





《斷象》The Rifted Vision

(臺灣大學「新月台」內)

2005年10月,住處前臺灣大學網球場邊樹立一棟建築物「新月台」。我無法原諒它但求立面工整 (裏面有一家原叫 NTU FancyLand的,隔間等真是慘不忍睹;又,砍一棵樹為夜間照明。

這棟的公共藝術是一牆化工材織物,由九個校景一瞥所構成。它說拜科技之賜,現在可以將景色合成、織成。

大概很少人注意版權版上還有一首中英對照的詩歌。讓我無法思解的是,這首可能是創作詩嗎?我記憶中的詩是這樣,標點和幾處可能有錯,而我認為或許意思到了就好、漢文版和英文版都是如是觀。遺憾的是沒記下作者。







《斷象》The Rifted Vision



Erected first are the soaring towers, followed by the stairs,

Sculpted first are the standing walls followed by the windows,

To inter-view, to en-vision,

Shuttling to imbricate the fleeting images and fading imaginations,

Partly for the passing beholders,

Partly for the remembering scholars.



先有巨塔,而後有了樓梯,

先有高樓,而後有了窗,

為了溝通、為了看見、為了明白

穿梭為了凝固即將逝去的風景與意志

一半借給路人指點

一半留給學者紀念





































作品編號:P019 - 106 - 06
名 稱:斷象Rifted Vista
作 者:楊偉林Yang Wei-Lin
創作年代:2006
尺 寸:310×180cm (單位:公分)
材 質:棉線、化學纖維、鐵件
地 點: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國立台灣大學新月台一樓室內空間The first-floor indoor space of Xin-yueh Tai,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經 費:360.5(P017-P020,4件組)萬元

委託單位:國立台灣大學委託,蔚龍藝術有限公司承辦

取得方式:邀請比件

執行小組:林峰田、周舟、王玉齡、褚瑞基、蔡厚男、姜樂靜、陳德誠

徵選小組:王哲雄、周舟、盧建銘、陳葆真、劉權富、林峰田、姜樂靜






















































作品說明:

先有巨塔、而後有了樓梯;先有高牆、而後有了窗。為了溝通、為了看見、為了明白。穿梭為了凝固即將逝去的風景與意志。一半借給路人指點,一半留給學人紀念。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