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7日 星期一

台北天后宮1888~1895

地基3000多坪,主體建築795坪。如果存留,應該是台灣最大的廟宇吧!1888年才蓋好,才7年,1895年日本人來了,就打入冷宮,真是生不逢時。1902年交給總督府醫學校,更是名存實亡了。
我好奇的是,當初廟宇內的神像應該不少吧。通常會有信徒另行安置到另建之小廟才對。這些神像,如今流落何方呢?希望可以查出來,以補足這段歷史。
(本報訊)台北天后宮,是一座已消失的廟宇,原址就在今日台北市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新公園)內台灣博物館的後方。天后宮興建於光緒1...
HERALD-TODAY.COM|由今日導報 HERALD-TODAY 程式設計 UHOO.TW@GMAIL.COM 上傳


台北曾有全台最大的天后宮!
 0/3406


2011-05-26 19:02:51
台北天后宮復原圖,李乾朗教授繪。原址位於台灣博物館的後方,圖片左側街道為石坊街,今衡陽路。
(本報訊)台北天后宮,是一座已消失的廟宇,原址就在今日台北市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新公園)內台灣博物館的後方。天后宮興建於光緒14(1888)年,是台灣巡撫劉銘傳任內,由官府出資,加上民間捐款所建,座落於當時全台政治中心的台北城內,可見天后宮地位何等尊崇。
西元1887年,也就是台北府完成建城後的第3年,首任巡撫劉銘傳在今日的台灣省立博物館與二二八公園處建立當時唯一一座官蓋的天后宮,成為島內唯一省級官祀的金面媽祖。
1895年6月,日軍進入台北城,日本正式統治台灣之後,台北府天后宮就遭遇冷落的對待,廟址先被軍隊徵收,後來又做為台北辦務署的臨時廳舍。廟宇東側的空地則提供台北病院建造病房。1902年,總督府將天后宮移交給台北醫學校(後來的總督府醫學校、現台大醫學院)做為校舍及學生宿舍,正殿成為集會室,戲台成了舍監室。不久,又劃出內部校舍,做為國語學校的學生宿舍分舍。
天后宮是在20世紀初被拆除。1905年,總督府公告市區計劃,擴大台北公園(新公園)的範圍,天后宮成了公園預定地,隨後日本人就在遺址上動工建造「兒玉總督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今日的台灣省立博物館)以彰顯日本殖民政績,並就地施造象徵現代化的台灣第一座都市公園,而台北賓館(當時為台灣總督官邸)的建造地點與改裝時間與天后宮拆建年代、地理位置,都十分吻合。
當年拆除天后宮時,剩下的礎石、石珠等遺構,散落於新公園內,成為石椅或園景裝飾,遺跡至今仍然可見。部份石材則被搬至台灣總督府官邸(今台北賓館)做為修建庭園的石材。民國93(2004)年,台北賓館整修庭園時,挖出一些石材,經學者查證,確認就是來自於台北府天后宮的建築遺構。
史料記載,天后宮基地有三千多坪,建築主體有七百九十五坪,廟宇恢弘、金碧輝煌,在當時與文、武廟並稱台北府三大廟,每逢初一、十五文武官員都要入廟參拜,直到日軍入城拆廟,後因日據時代日人拆毀該宮而移置他處。三芝鄉紳在日本人棄置的雜物堆中找到金面媽祖
當時三芝鄉志士黃建龍知曉此事,乃聯絡望族曾石岳、江安輝、張子清等人,提議崇神建廟,經日人允准後,向上級申請回鄉奉祀獲准,經地方鄉親熱絡集資建廟。於民國八年(1919年)農曆十月二日媽祖廟落成,三芝鄉民迎請聖母入宮鎮座,從此香火鼎盛、香火從未間斷,至今福成宮已是三芝鄉民的信仰中心,信徒眾多,來自全省各地的虔誠民眾常組進香團前來參拜,而每年農曆的五月七日,鄉民均會盛大舉行廟會。
二二八紀念館館長謝英從指出,天后宮分成前後兩殿,護室高達兩層樓,殿宇巍峨,古城區少有規模如此龐大的建物,而這批出土的石階長度動輒長達三十公分,更印證確實屬於天后宮。
天后宮不只規模宏偉,選用的石材也與眾不同。古蹟專家李乾朗表示,台北城牆石選用的主要為來自內湖、大直的石頭,但由於劉銘傳極為重視天后宮,因此多半使用質地較細緻、堅硬的觀音山石建廟;不過,出土的石材中有部分為福建泉州的花崗岩,是否確定為天后宮遺構還需確認。
由於市府與三芝福成宮已達成約定,未來每年都將安排金面媽祖回鑾台北城,文化局將募款並以這批遺構和二二八公園內的石柱珠,就地設計建造成天后宮式樣的地景藝術,作為來年金面媽祖回城時的行館。
天后宮復原圖(國立台灣博物館世紀典藏特展展覽資料。李乾朗教授繪圖。) 台北府天后宮原址位於今國立台灣博物館的後方,圖片左側街道為石坊街(今衡陽路),街上的急公好義牌坊,後移置於今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內。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