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透視一座崩壞的黑人城市
許銘洲/編譯 2015-05-03 02:50
美國時間5月1日,當馬利蘭州巴爾的摩市(Baltimore),黑人社區民眾,正在歡慶司法公正帶來的「道德勝利」,因為一位黑人女檢察官,針對25歲非裔男子格雷(Freddie Gray)於假釋期間,遭警方逮捕離奇死亡事件,指控警方二級謀殺,過失殺人等罪名,並起訴了6名涉案員警(含白人、非、亞及阿拉伯等多族裔)。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則將目光轉向黑人社區的治理問題。專文指出,巴爾的摩這個人口63.5萬人的城市,長期以來,因為警民之間的互不信任,毒品與幫派活動猖獗,加上一半勞工沒有工作;導致抗爭引爆,一發不可收拾。巴爾的摩暴動事件,經濟學人將之描繪為一座崩壞的黑人城市圖像。
4月28日「巴爾的摩的教訓」(The lessons of Baltimore)專文寫道:今天的巴爾的摩,不再是個黑人遭受白人直接壓迫的地方了。巴爾的摩的人口63%是非裔美國人。其市長勞林斯.布雷克(Stephanie Rawlings-Blake)是民主黨籍的黑人,於2011年選舉囊括87%的選票。當地的警察局長巴茲(Anthony Batts),也是黑人;這個城市多數警察也是黑人。與2014年8月間,密蘇里州佛格森18歲黑人少年布朗,遭槍殺事件,完全不同之處在於,巴爾的摩,就跟華盛頓特區、費城、底特律一樣,都是個黑人掌控「統治權」城市。然而,為什麼警民衝突不斷?(或更為精確來說,民眾對警察粗暴執法持續發出震怒)。
貧窮種植社會敗壞根基
主要原因,制度無法被輕易改變,無論是誰掌權。美國黑人近來抗爭,很少源自擁有「種族歧視」惡意人士掌權所引發,反倒是結構性問題,比如說貧窮的集中化、破碎家庭,以及糟糕的學校環境。
巴爾的摩這座城市之崩壞,黑人警民衝突根源,始於上個世紀的50、60年代,當時東北部及中西部的黑人移民,來到這裡尋找工廠的就業機會,就遭到有著種族歧視與暴力行為的警方,將這些新移民趕進貧民窟,因而引發了接連不斷的黑人警民衝突。當地中產白人,就在1968年馬丁路德.金恩博士(Martin Luther King),於巴爾的摩被謀殺遇難的前後期間,紛紛從這個城市逃之夭夭。1970年代,當地的去工業化措施,窒息了工作機會。到了1980年代,海洛英、古柯鹼等毒品,在當地盛行起來;當時警方採行雷厲取締毒品交易,結果暴力犯罪卻反倒居高不下。
經濟學人「為何暴動越來越糟糕」(Why rioting makes things worse)一文指出,這次巴爾的摩市西部暴動地帶,有著1/3的空屋率,區內超過一半的勞工沒有工作可做。依據美國家戶所得調查發現,當地家戶的平均收入為年2萬5千美元,不到美國總平均的一半。連鎖店少之又少,多數都是一些小商家,透過防彈玻璃窗口,販售價格昂貴的日常生活用品。價格貴的原因,因為沒有競爭,而且很少商家願意到這些危險地區做生意。
經過這次暴動過後,讓巴爾的摩的社經問題,雪上加霜,許多民眾維生的商家跑光了,結果當地的工作機會變更少了,日常生活用品的價格也會再度攀升。一家名為神奇之地(Wonderland Liquors),有販售酒品的雜貨店,這次遭洗劫一空。一位商家親戚的金先生(Daniel Kim)表示,連超過10萬美元的存貨,也都不翼而飛,這家店有投保保險;未來如要重新營業,保險投保金額就會大幅高升。
一位住在巴爾的摩西邊,住在暴動現場一家藥局附近,一位41歲工人泰勒(William Tyler),他指著身旁一家遭暴徒縱火的藥局指出,這是她媽媽買藥的地方,警方眼睜睜看著它被祝融焚毀,卻不試圖阻止(或無力救援)。這位工人感慨指出,文明禮節在這個城市,早就一去不復返了。經濟學人引用此一事例,明白指陳,巴爾的摩警方,在這個麻煩城市執法的兩難困境。
(巴爾的摩原本的和平示威運動,4月28日實施宵禁後轉趨狂暴)
城市暴力橫行 警察失信於民
2005年一位白人市長歐馬利(Martin O’Malley,他現在有意競選總統),當年曾推行「零容忍」政策,要求警察攔下、搜索任何行為舉止可疑,或可能持槍、持毒品的年輕人。那一年,巴爾的摩警方大規模逮捕了10萬人次,幾乎是城市總人口的1/6。幾年後,這項雷厲政策被廢止了,改採目標更明確的手法;然而,當年不當施政,已在警方、黑人民眾間,種下水火不容禍因。
巴爾的摩是美國最危險的城市之一,每十萬人高達37人的謀殺率,比南非還糟糕。2013年6月某個星期,這個63.5萬人口的城市,就發生了10餘起謀殺案,28起槍擊案;當年整個年度總計,遭謀殺死亡人數,甚至高達233人。巴爾的摩年輕黑人,偶爾會被警察殺害;然而但更多時候,卻是被另外的年輕黑人所殺。
陳述此一事實,並非試圖幫助,有著濫用暴力紀錄的巴爾的摩警察部門找尋說辭。諸多問題,似乎跟許多非裔族群與警察之間長期沈痾有關。許多年輕的黑人,對於老愛搜他們身、攔下他們車子開罰單、對待他們如動物一般,而非當成公民的警察作為感到憤怒。如果,你參加黑人社區的警民會議(如記者參加了華盛頓特區東南部的警民會議),就會發現參加會議的非裔中年、中產階級黑人婦女,面臨的是另一種麻煩。她們抱怨警察,在阻止暴力犯罪上,做得不夠多。
洛杉機時報記者莉薇(Jull Leovy),在「逃離貧民窟」(Ghettoside)一書中指出,過去非裔美人跟警方之間的怨氣糾結,不在於發生了甚麼問題,而在於不作為。20世紀以來,美國警方花費心思來保護「黑白衝突」事件的白人民眾,以及白人民眾的財產;卻通常無視黑人與黑人間的暴力犯罪。莉薇相信,這是黑人社區有較高暴力犯罪率的原因之一。當罪犯不會受到法律懲罰,他們就會更加猖獗。每次的暴力行為,都接連引發報復循環。最後用拳頭、刀子或是子彈等擺平事情。「打小報告」(Snitching)似乎被視為羞恥行為。一旦,當警察想要解決犯罪問題,就會發現社區民眾,沒有人願意提供證據給警方。
這個城市的毀壞早已積重難返。經濟學人引述2014年9月《巴爾的摩太陽報》(Baltimore Sun),於2011-2014年的調查資料指出,該城市為著解決警察「粗暴對待」民眾指控,總共花費570萬美元擺平訴訟。案例中,一位87歲的老祖母,因為電話投訴,她的孫子被殺害一事,就被當地警方推倒。另外,2012年美國聯邦調查局FBI調查發現,當地有51位員警涉足貪腐勾當。
這座城市警方的執法公信力幾近徹底掃地,就在4月28日實施宵禁的同一天,警方針對錄影資料掃瞄發現,當地幫派份子,同時間進行多起偷車案,並謀殺一人;這與民眾的抗議活動毫無關聯。幫派活動在當地,早已司空見慣了。連身上穿美國街舞歌手團體「血液與瘸子」(Bloods and Crips)制服的年輕人,受訪時都可以誇口說,他們防堵趁火洗劫的能力,都比當地警方強多了;擺明了就是說,當地警方的嚴重無能。
An early look at next week's cover, "Injustice: Baltimore, 2015." Read about the artist Peter Mendelsund's inspiration: http://nyr.kr/1GCxTJh
The latest from Matt Wuerker: http://politi.co/1zoHEh8
----
What is happening in Baltimore is perhaps best described not as a riot but as anarchy. Cars hurtle through red lights at high speed, music blaring, boys leaning out of the windows. And everywhere there is the intense smell of smoke and the buzz of helicopters overhead. It’s chaos http://econ.st/1bOCVLg
A state of emergency has been declared, with a week-long night-time curfew in place, after the #BaltimoreRiots:
DEVELOPING: State of Emergency issued for Baltimore amid riots; public schools closed Tuesday; National Guard activated:http://abcn.ws/1A7rP9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