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6日 星期四

1940年代台北艋舺龍山寺;艋舺龍山寺詩聯書法





斯文在此 ──艋舺龍山寺詩聯書法之美
  • 2010-11-04
  • 中國時報
  • 【本報訊】

建寺至今已二七○年的艋舺龍山寺,不但是佛門名剎,且和故宮博物院、中正紀念堂並列為外國觀光客旅遊台北三大勝地。龍山寺建築遵循古制,藝術之美輪美奐,有目共睹。彩繪雕飾之外,龍山寺牆堵柱龕尚矗列甚多詩文、聯文石刻,或撰或書的騷人墨客的背景,縱跨清領、日治、民國三個時代,堪稱台灣古典詩詞的重鎮表徵。今逢第三屆青年書法大賞徵件開跑,主辦單位特邀熟稔台灣文史的諸家作者,娓娓道來,述說艋舺龍山寺的詩聯書法之美。──編者


打破對稱,逸脫傳統

  • 2010-11-04
  • 中國時報
  • 【李欽賢】

 蓬島山川舊,蓮宮結構新,鼓鐘醒綺夢,舺艋指迷津。香火人三縣,光明月一輪,兩朝經浩劫,色相尚存真。──顏雲年/撰 林知義/書(三川殿虎邊門左次間正立面詩文)
 踏入龍山寺廟埕,我們面對山川門時的左邊,通常是風水觀念下的出口虎門,面虎邊門牆右立面的窗櫺兩側刻有不對稱的對聯,右聯「蓬島山川 舊,蓮宮結構新,鼓鐘醒綺夢,艋舺指迷津,香火人三」;左聯「縣,光明月一輪,兩朝經浩劫,色相尚存真」(筆者加點),繼書吟龍顏雲年撰 林問漁書等較小字體作收尾。顯然地,這是原來詩句字數無法嵌成對稱的佈局,也許是當時的雕刻師靈機一動,而作出如此安排。
 本聯為楷書,無年款,但詩文中提到「鼓鐘」的新結構,那應是一九二二年新建鐘鼓樓,配合鐘鼓樓位於虎門這一側,特別請顏雲年撰文,林問漁手書,然後再鐫刻到龍山寺從虎門出來的左次間外牆正立面。
 顏雲年(1875~1923)為鐘鼓樓落成題詩的翌年即辭世,所以算是他最晚年的遺墨了。顏雲年號吟龍,出生台北縣瑞芳魚桀魚坑(今四角亭一帶),自幼入私塾啟蒙,一八九二年赴閩鄉試卻告落第,一八九五年日軍佔台,顏雲年的叔父疑涉反日活動被捕,顏雲年挺身營救,由於他辯才無礙,日軍反而激賞他的才華,此舉不但救了叔父,還被日軍留用負責疏通軍民的通譯任務。顏雲年既對科舉斷念,反求在鄉發展創業。一九○○年投入日資的礦業,主持材料與勞工調度,不久即自設商社,開採北台灣各地礦場。最為社會大眾所熟知的,他就是台陽礦業株式會社的創辦人,與胞弟顏國年合力締造了台灣礦業王國的輝煌成就。
 顏雲年生前於基隆興築「陋園」宅邸,這位礦業鉅子雖得意於商場,卻仍不忘以詩詞自娛,曾在此邸舉辦全台詩人聯吟大會。並時有詩友雅集,最後留下為龍山寺鐘鼓樓竣工所賦的詩句。
 書法家林問漁,生於一八七五年,昭和初年(約1930年之後)卒。林問漁是林知義的別名,出身竹塹(新竹),是當地富紳林占梅的姪子,一八九一年辛卯秀才,曾設帳於大稻埕,曰「步蘭亭」。日治以後任台北廳五股區長,曾經擔任台北第三高女的習字教師。
 今天,一進龍山寺廟埋,立見「出口」銅牌指標的那一口窗櫺,就是台灣五大家族之一的顏雲年,以及被譽為「楷法第一」的林問漁之文與書,再加上當年雕刻師巧手打破對稱,逸脫傳統佈局,令書法藝術頓時活潑起來。



1940年代台北艋舺龍山寺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