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03 /18
今天,2024年3月18日,經花蓮文化局正式確認,
仲觀團隊取得「花蓮文化園區(景觀及館舍串聯)再造計畫委託規劃設計監造服務案」的設計監造權。
其工作內容是全園區3.7公頃的景觀設計及石雕博物館的增建計劃。
繼「花蓮縣新建圖書館統包工程案」(2022年10月)、「花蓮文化園區(美術館及演藝堂)再造計畫委託規劃設計監造服務案」(2023年12月)之後,
我們將持續在花蓮文化園區,以景觀+建築整體規劃方式,進行基地面積達3.7公頃的園區再造,同步展開以下各項計畫:
2022年10月
【新建圖書館統包工程_規劃設計】
施工中,
聚全(巨全)營造股份有限公司
+
仲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2023年12月
【演藝堂整建(含設備更新)_規劃設計/監造】
+
【美術館外觀整建_規劃設計/監造】
2024年3月
【園區景觀再造_規劃設計/監造】
【石雕館再造_規畫設計/監造】
珍惜,持續努力,
感謝所有團隊的支持!
---------------------------
【2022年10月
/圖書館新建工程】
離太平洋最近的圖書館,花蓮圖書館以河海交界的「洄瀾」象徵人流的匯聚、「疊石」象徵知識的累積,人們將石頭一個個累起,風吹而不倒。
全館以「縱谷」書牆為核心串聯館內各個空間,匯集多元的閱讀方式與活動。將委外經營商店的創意引入公共圖書館,結合委外商店與公共圖書館並存的營運管理模式,架構了一個營運廠商及市民生活全時彈性使用的可能性。
圖書館新建,將整併文化局辦公室之需求,扮演園區再造的引領角色,對未來各館舍整建、擴建(增建)及景觀改善,提出整體園區的想像契機。
圖書館同時肩負國圖東區資源中心,通閱分享資源於宜花東三縣市,我們期待將行動書車的功能及形象與建築設計整合成一體,隨著行動書車的移動也將花蓮圖書館的意象及能量帶至各鄉鎮。
#聚全(巨全)營造股份有限公司
#仲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林嘉聰建築師(台北)
#林洲民建築師事務所
(紐約)
#景觀&室內/仲觀國際事業有限公司
#結構/築遠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大地/暉達土木大地技師事務所
#機電/元亨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聲學/音利佳股份有限公司
#空調/國慶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消防/永翰消防設備師事務所
#交通/行易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綠建築/澄毓設計顧問有限公司
#智慧建築/凱鈦智慧綠建築有限公司
---------------------------
【2023年12月/
美術館及演藝堂再造計畫】
美術館外觀、演藝廳展廳劇場設備軟硬體設備老舊,公共服務機能及整體室內空間環境格局已無法因應當代使用型態的轉變,藉由提升演藝廳外觀、劇場設備及相關服務空間及美術館外觀,可提供民眾安全、完善劇場設施及優質藝文表演。
我們依需求提出以下空間策略:
1.園區步道串聯
2.建築外觀皮層語彙的連續
3.提供園區悠閒的遮蔽廊道
4.創造文化園區多視角地標
5.演藝堂大廳成為美術館的延伸
6.表演藝術之外的生活會客廳
7.園區館舍的戶外活動想像
8.打開封閉的建築高牆
藉此機會,分析文化園區位處山海之間的自然環境條件,延伸疊石圖書館的概念,提出望海、聽濤、踏浪、疊石、觀山的園區館舍整體設計概念。
| 望海|演藝堂(外觀意象美化):
臨海岸路及園區廣場之立面,可作為園區重要入口意象;以海的延伸作為發想,將清澈的海、溼潤的卵石、激起的浪花,作為外觀意象,與內部空間機能整合互相呼應。
| 聽濤|演藝堂(服務空間整合):
評估現有演藝廳之入口大廳、廁所、電梯及相關使用機能之調整需求;以浪濤的起伏為發想,轉化海浪的姿態與聲音,創造挑高、層次分明、通透的入口門廳空間,規劃流暢的服務動線及預備進入演藝堂欣賞表演的前廳主題空間,與海岸浪潮呼應。
| 踏浪|美術館(外觀意象串聯):
依進行中之入口意象及室內整修工程,新增面對廣場串接圖書館及演藝堂方向之廊道,成為立面視覺元素的一部分;並以踏浪的觸覺感受為發想,從演藝廳的海洋意象延伸到美術館的海岸意象,且可作為建築物室內與戶外景觀的中介空間。
| 疊石|圖書館(新建工程,進行中):
進行中之圖書館新建工程,以疊石發想,轉化為人流的匯聚,知識的累積之圖書館空間。
| 觀山|石雕館(入口意象及景觀,屬石雕館再造計畫):
保留現況之石雕博物館,未來將可以觀山為主題,作為園區面山的另一處入口意象。
#仲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林嘉聰建築師(台北)
#林洲民建築師事務所
(紐約)
#築遠工程顧問有限公司/張盈智技師
#劉怡能空調技師事務所/劉怡能技師
#鎮世電機技師事務所/黃鎮平技師
#劇場顧問/魏鍇技術長
---------------------------
【2024年3月/
景觀及館舍串聯再造計畫】
I計畫緣起及歷程 |
花蓮縣政府文化局考量花蓮文化園區之公共服務機能及室內空間環境格局,無法因應當代使用型態轉變,且整體園區景觀因館舍變動未梳理重整。為提升花蓮教育及藝術發展,提供優質環境場域,已辦理演藝堂結構補強(完成)、美術館結構補強及整建(完成),亦籌辦美術館外觀整建(規劃設計中)、演藝堂外觀整建及展廳設備提升優化(規劃設計中)等項目,圖書館部份則透過教育部中心館及花東基基金計畫,刻已拆除完成並新建(施工中)。
延續各項再造計畫,本次主要需求內容分為:「園區景觀串連既有館舍(石雕博物館)規劃設計」及「園區景觀規劃設計」。將提升石雕博物館室內空間擴建及分區分流使用,檢討與新建圖書館及美術館立體動線之串聯可行性,考量未來整體園區景觀設計、步道動線及停車空間需求,將花蓮文化園區改造升級為東部藝文特區。
| 設計概念 |
我們延續對於整體文化園區及各館舍的規劃設計概念,從觀山到望海,也更進一步加入匯流、洄瀾、洄流等概念,調整園區的步道系統、平台迴廊、雕塑展示空間、廣場活動空間等景觀元素。
| 全區配置 |
以列植的喬木及草地塑造石雕博物館外的戶外展示空間,將人行動線導引至園區的主要軸線。民權路側入口廣場作為新建圖書館的半戶外穿廊與石雕館擴建入口空間的共同匯聚戶外空間,形成民權路側之之主要景觀入口廣場。從入口廣場沿主要軸線,朝向海岸路,軸線的兩端是山與海的對望,穿過充滿文藝氣息的建築群,圍塑大片綠意草坪,在現有的綠地系統架構下, 保留既有的喬木及大面積的草坪, 整合全區步道休憩區街道家俱及鋪面設計語彙。此外,加入狐蝠主食植栽,讓狐蝠有主要棲息地於花蓮市區。讓花蓮市區的都市綠地系統可以串聯, 並創造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 動線與鋪面系統 |
園區分為外圍步道以及內部人行步道系統,外圍人行道寬度3-5m,外側人行道可做為自行車道使用,以街角廣場與周邊重要路口行人穿越道串聯。內部人行步道系統,除局部消防救災動線需求,寬度達4.5m,其他次要步道以2~2.5m寬為主,以串連各館參觀動線及戶外休憩散步為主。鋪面延續周邊整體人行道既有材質,以灰色系透水混凝土磚混鋪為主,敲除既有各色花崗石、馬賽克磚及押花混凝土地坪,以淺灰色系的混凝土磚、花崗石及抿石子為主要色調,塑造整體園區景觀意象,園區步道以固土格框上方鋪磚為主,在既有建築、平台與步道系統相遇之處,以自然植栽與人造鋪面交織,產生漸次變化的界線,如大海與洋流衝擊在層疊的疊石激起的浪花與波浪,規劃鋪面密度漸漸擴散至草地消失的方式,與周邊草地自然融合。
| 地形調整、排水及出流管制計畫 |
整體廣場空間以微地形變化製造廣場林蔭感,並解決現況因地勢造成的積水問題。
考慮本案排水與滯洪容量需求,排水路規劃採能通過10 年重現期暴雨之洪峰流量為原則,以開發前後24小時暴雨10年重現期所需滯洪量體之1.2倍作為滯洪池量體,當暴雨逕流量超過基地出流管制量之部分,能以滯洪池提供滯洪容量,確保開發基地排入下游承受水體之逕流量,能夠維持開發前之狀態。滯洪演算反應出流管制量、聯外排水路水位歷線及開發後逕流量,以達到出流管制之目的,經以美國環保署(EPA)之SWMM水理模式演算得滯洪量體1112 m³,乘以安全係數1.2作為本案滯洪設施體積1335 m³ 。
本案規劃於你來廣場綠地設置景觀滯洪池650 m³ 、美術館臨文苑路側停車場下方設置滯洪池300立方公尺、臨近文苑路與海岸路交叉路口之人行道下方設置滯洪池85 m³加上新建圖書館筏基池設置的滯洪池300 m³ ,合計規劃設置滯洪體積1335 m³可符合滯洪需求。
| 戶外展示規劃 |
石雕館外側以鏡面水池銜接,讓整個文化園區與石雕博物館之倒影融合,形成石雕博物館外部景觀特色。石雕戶外展示部分,依整體園區景觀特色分類出適合放置石雕藝術品的位置,將既有石雕作品依色彩、造型及設計意涵建議配置於視線焦點或路徑端點處,搭配夜間燈光照明,以達到作品與環境的最佳展示空間及觀賞效果。
| 照明規劃 |
為減少光害,園區以步道燈為主引導人行動線,街角廣場及各館舍入口等節點再以景觀高燈加強照度,兼顧環境生態與活動安全。石雕則以低眩光景觀高燈佈光,減少燈柱量體配置。
| 植栽計畫 |
園區內既有喬木約有11種,除黑板樹、木棉、印度橡膠樹、棕櫚類等外來種喬木,多為常綠原生種。圖書館周邊新植喬木以富四季色彩變化的楓香、苦楝、台灣欒樹、光臘樹、欖仁及山欖等為主,本案計畫配合整地工程,移植園區內樟樹至石雕館前綠地,營造靜謐舒適的林蔭空間,移除部分生長不良的黑板樹,並移植部分外來種喬木至園區外。
全區喬木計畫以入口的樟樹廣場連接至主要步道的大葉山欖及欖仁群落,串聯至文復路側的既有榕樹及山欖步道,提供台灣狐蝠連續性的覓食及休憩棲息空間。
美術館至圖書館的步道現況為舒適的遮蔭空間,本案配合設計調整喬木位置,仍保留林蔭廊道,配合兩側的館舍串聯廊道、石雕展示規劃、休憩設施,將成為未來園區重要的藝術走廊。
| 石雕博物館(入口空間擴建) |
創造明亮通透的入口空間,改善現有博物館封閉的入口個性,採用大面開窗的立面設計,結合室內營運空間的彈性使用及戶外景觀再造,型塑進入石雕博物館展覽空間前,舒適的專屬公共服務空間。
以新舊對話的方式,在博物館入口處置入輕量的玻璃盒子,銜接穩重的石雕館既有空;導圓角的出挑屋簷與迴廊,呼應新建圖書館的疊石概念,延伸串聯圖書館的穿堂,形成民權路側的園區入口新風貌。
| 石雕博物館(展示空間再造) |
針對展示空間的進一步再造可能性,我們提出調整現有展示空間與典藏空間之配置關係,以「望海」的立面最大化為概念,打開既有的立面窗戶,輔以雙層窗簾系統(全遮光&半遮光),以符合各種類型策展需求。
動線上,建議增設樓梯,使全棟展示參觀動線更加完善,結合入口擴建空間與二層空間的開放性與戶外露臺展示可能性,「觀山」的空間個性亦能再次彰顯。
室內設計將原本的鋼構造與空調系統,以新作天花與壁面整合包覆起來,改善原本雜亂的燈光設計與管線裸露問題。挑高展間可由36宮格天花系統取代原有明架天花板與衍架,讓室內能夠有更均勻的照明與滿足更彈性的策展功能。
各展間之燈光、消防、音響和空調整合融入到天花板的設計之中,使其既可以提供必要的功能,又維持空間的統一性和美感。實現展示需求的均勻且柔和的照明效果,同時軌道燈系統也能依據展示需求調整照明焦點。
#仲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林嘉聰建築師(台北)
#林洲民建築師事務所(紐約)
#境碩設計有限公司/朱世人總監(景觀顧問)
#胡氏藝術有限公司/胡朝聖執行長(展示顧問)
#築遠工程顧問有限公司/張盈智技師
#劉怡能空調技師事務所/劉怡能技師
#鎮世電機技師事務所/黃鎮平技師
#暉達土木大地技師事務所/王暉文技師
#原長企業股份有限公司/柯智偉顧問(燈光顧問)
---------------------------
花蓮面海也望山,
文化園區有演藝堂、美術館、圖書館、石雕博物館及你來廣場,
3.7公頃完整的藝文館舍與景觀空間,
在山與海之間,
將蛻變成更加容易親切與開闊的
東部藝文特區(東海岸文化之星)
花蓮的土地,
黏人,
來了,
就,
留下不走了!
林洲民
2024年3月18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