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5日 星期二

殷海光故居和其作品及鄰近

  2013.2.5 晨訪陳忠信家 他給我們看胡慧玲等人先前給的火勢凶猛圖

火吻台大日式宿舍群 

台大公務宿舍昨日凌晨傳出火警,木造平房陷入火海,險危及殷海光故居;警消緊急趕往撲滅火勢,未傳人員傷亡。 (記者廖振輝攝)
台大公務宿舍昨日凌晨傳出火警,木造平房陷入火海,險危及殷海光故。 (記者廖振輝攝)
〔記者邱俊福、曾韋禎、林相美、陳怡靜/綜合報導〕台北市大安區昨天先後發生兩起木造平房火警,其中一起火災差點波及自由主義大師殷海光故居;兩起火警均未造成人員傷亡,警、消單位並未排除人為縱火可能,正追查起火原因。
殷海光被推崇為台灣自由主義的開山大師,更被視為台灣一九五○至六○年代最具影響力的知識份子,包括殷海光故居、台大公務宿舍在內的三大塊土地,共佔兩千五百坪。昨日遭燒毀的房舍屬於台大公務宿舍,前身是「日本海軍俱樂部」。
台北市政府於九十二年指定殷海光故居為市定古蹟,裡面收藏著殷海光的相關史料與檔案;去年十一月台北市再公告台大公務宿舍為歷史建築。
消防局表示,昨凌晨零時廿四分,台大公務宿舍一間日式木造平房竄出火舌,火勢相當猛烈,一百公尺外都可看到火光,隨即調派十四輛消防車與五十名人員前往撲滅,火勢並未波及到殷海光故居。
台 大公務宿舍遭祝融之災,曾參與位於中山北路口蔡瑞月舞蹈社原狀修復的民進黨立委管碧玲認為,被燒毀的房舍應按原貌修復,如果不讓這種處理模式成為一種典 範,將使這類針對古蹟的縱火案層出不窮。她擬修「文化資產保存法」,要求相關機關在任何文化資產被列為古蹟或歷史建築後,就須立即進行調查報告,讓該文資 在遭遇任何毀損或傷害後,仍有依原狀修復的基礎。

 ----
2011.3.23
許久沒去殷海光故居
去年或前年去 是為了一償心願 我1965年就讀他被評為最好的著作的 邏輯新引
後來也看過他許多的文集 (其實 日本小引 在我60年代也覺得可以)
我在一篇談作業定義的文章「品管術語、作業定義及談〝統計區間〞」(鍾漢清,品質管制月刊,1985年 )
還引用過他的一篇"運作論" (operationalism)
不過他也不是位思想深入的人
他的遭遇比較令人同情

去年台大出版中心重印其文集(全集) 很取巧
我認為沒作索引的書局不配稱大學出版社.
該會董事陳忠信認為該有"導論"等文章.....

---
院子裡的苦澀身影:殷海光故居
「歷史的轉折」常常不是人智所能預料的。往往在一個時代,聲光畢露的運動,不一會就煙消雲散;又往往在一個時代,寂然無聞的大思想大觀念忽然像火山似的爆發出來,震撼著一個時代。
【文/宋祖慈 ;攝影/王能佑】

「歷史的轉折」常常不是人智所能預料的。往往在一個時代,聲光畢露的運動,不一會就煙消雲散;又往往在一個時代,寂然無聞的大思想大觀念忽然像火山似的爆 發出來,震撼著一個時代。我自命為五四後期的人物。這樣的人物,正像許多後期人物一樣,沒有機會享受到五四人物的聲華,但卻有份遭受著寂寞、淒涼和橫逆。
這是殷海光先生於民國58年所寫的自敘(節錄自《殷海光選集》),他當時胃癌復發,不久後便病逝。被譽為「臺灣大學最賣座教授」的他,自許為五四後 期人物,至於後人對他的論定,則是臺灣自由主義開山始祖與啟蒙大師。不過,他晚年被奪走發言舞台,位在溫州街18巷16弄底的宿舍,就曾因特務於巷口監 視,而在大門貼上不見學生的條子。這處住了13年的家,可是殷海光安身立命的所在?
一把鏟子 造一座院子
殷海光生於民國8年,也就是五四運動開始的那年。他前半生的30年歲月,都在中國大陸度過──到西南聯合大學求學,畢業後被延攬進《中央日報》擔任 主筆,並在金陵大學任教;直到民國38年來臺,才於臺大謀得教職,教授邏輯學。民國45年女兒出生後,殷海光向臺大申請宿舍,住進溫州街這棟房子。他人生 最輝煌的階段和最黯然的幾年,都在這裡度過。
殷海光被譽為「臺大最賣座教授」。 (圖/紀念殷海光先生學術基金會提供)
溫州街一帶的日式平房,多半為臺大宿舍,有些建築的年代甚至可回溯至日治時期。殷海光故居雖占地248坪,但建物 僅約31坪,是一棟樸素的木造平房。殷海光過世後,夫人夏君璐女士於民國60年移居美國,這間宿舍就由梁榮茂教授續住。梁教授雖增建了一部分,但也妥善保 存屋內格局和院子──民國92年,臺北市政府將殷海光故居列為市定古蹟時,夏君璐曾回來看過, 當她走進大門,還說了句:「就像從菜市場買菜回來」,足見建築保存完善。
在殷家搬進來時,故居的院子還是一片荒地,殷海光任教與寫作之餘,最大的興趣就是在這裡整地種樹。特別的是,他沿著圍牆挖了一條30公尺長的小河, 再把土方堆成一座小山;因為如同愚公移山,一點一滴自力改造地貌,所以他將小河取名為「愚公河」,小山則叫作「孤鳳山」,山上還種了兩棵松樹,現在都已長 得高大挺拔。
此幅山林小河之景,完全是殷海光的傑作,就連樹下的石桌石椅和水泥爐台,都是他自己砌成的!因為殷海光喜歡喝咖啡,戶外的石頭桌椅便是他與學生、朋友談心論學,並且享受一杯好咖啡的位子,夏君璐還特別學做點心,讓大家配著咖啡吃。
院子裡有一座水泥砌的小水池,是殷海光特別為女兒文麗造的戲水池,前後修改了5次,也可見這一家人的生活樂趣。
一枝健筆 寫自由民主
殷海光從《自由中國》雜誌創刊時就是撰稿者之一,多半書寫政論。民國40年代,《自由中國》在臺灣舉足輕重,幾乎是威權統治下唯一公開的異議之聲。除了影響臺大哲學系學風,殷海光的一枝健筆批判時政,呼籲實現自由、民主、科學,更啟迪了學術與社會良知。
例如李敖說殷海光是「蛟龍人物」,並在〈我的殷海光〉一文中寫道:「殷海光在《自由中國》這11年的表現裡,在使人頭腦清楚方面,做了中國有史以來沒人做得到的大成績。他以簡明的分析、高明的遠見、清明的文筆,為歷來糊塗的中國人指點了迷津。」
《自由中國》幾乎是威權統治下唯一公開的異議之聲。
不過在那個戒嚴年代,《自由中國》仍於民國49年9月被勒令停刊,負責人雷震也被捕入獄,判刑10年。據雜誌編輯聶華苓回憶,當時不少觸動政治禁忌的社論,實是出自殷海光之手,但可能考慮到他對年輕人的影響力,政府沒有輕舉妄動。
一棟房子 看苦澀歲月
雷震案發生後,打擊接踵而來,這棟故居讓人看見殷海光以一介知識分子,義無反顧地扮演反對黨,卻黯然失色的暮年生活......。
從故居入口走進室內,第一個房間是客廳兼餐廳,一牆之隔則是小廚房兼淋浴處。面對庭院的房間是殷海光的書房,但他伏案寫出一系列〈今日的問題〉社論 的書桌已經不在了,藏書也捐贈給臺大圖書館,只剩他講學與家居的黑白照,以及部分手稿副本。這些詩稿、座右銘、寫給當時臺大校長錢思亮的信件草稿、〈我被 迫離開臺灣大學的經過〉一文,以及警備總司令部的查禁書公文等,在在描繪他艱困的生活景況。
雜誌停刊,沒了批評時政的管道,殷海光本可繼續在學術上努力,但他在戒嚴時期鼓吹自由思想的舉動卻被政府盯上,最終被迫離開臺大。民國55年,《中 國文化的展望》一書被查禁,他又被迫停止申請「國家長期發展科學補助金」,收入頓時減半,只得靠夏君璐貼補家用──現在作為辦公室使用的小房間,便是她當 年做裁縫的地方。
離開教職應該是殷海光最沉重的打擊,不僅因為家中經濟陷入困窘,對一位被邊緣化卻不改初衷的知識分子來說,徹底失去發言舞台,更令他鬱悶不已。夏君 璐回憶道,夫婿在胃癌開刀後,仍維持在院子挖土種樹的習慣,「好像在挖自己的墳墓一樣!」如今故居裡沒有留下任何當年的物件,唯獨那把鏟子還在,彷彿替故 事留下一個註腳。
雖然主人已逝,但水池旁的茶花和番茉莉仍依時序綻放,香氣馥郁。
殷海光可能不知道自己怎樣影響後世,但蒼翠院子一角他親手栽種的咖啡樹,倒還結著果子呢!
殷海光故居小檔案
地址:溫州街18巷16弄1-1號
電話:2364-5310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六10:00~17:00,週日及週一休館。(現場有紀念殷海光先生學術基金會人員提供導覽,散客可隨時提出需求,團體請於5天前預約。)
交通:可搭乘15、18、74、235、237、254、278、295、662、663、907、和平幹線公車,於溫州街口站下車,由溫州街步行進入。
【完整內容請見《臺北畫刊》二月號第517期】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