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調的阿里山
圖片來源:邱劍英
「高山青、澗水藍……,」曾幾何時,印象中的阿里山美景已不復以往,取而代之的是噪音、廢氣及擁擠。承載著遊客的熙攘與氣候的無情,阿里山,怎麼了?
精采重點:
塔山,海拔標高二六六三公尺,阿里山的地標,鄒族的聖山。
每天上午十點,阿里山森林遊樂區開始人聲鼎沸,一輛接著一輛的大型遊覽車載著陸客觀光團,以每三到五分鐘的速度填充遊樂區的大型停車格。不出一小時,三十多個停車格已經填滿,車輛還持續往外溢,一直到阿里山公路旁新建的停車場。
遊樂區裡,不時傳出南腔北調的「高山青」。無論來自福建、安徽、河北還是內蒙,每個大陸觀光客面對塔山,總能琅琅哼出「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
海拔往下一千多公尺,同樣面對塔山,鄒族來吉部落卻上演著一齣悲情的高山青。
兩年前八八風災挾帶超大豪雨,侵蝕位在阿里山森林遊樂區與來吉部落之間的二萬坪聚落,大量崩塌的土石沿著阿里山溪往山下沖進來吉的巷道。雖然村民及早撤離,無人傷亡,但房子與農地被大水沖走,村民生計飽受摧殘。
高山青變調,讓受災的阿里山姑娘得憂鬱症,失業的阿里山青年醉如泥。
來吉村長陳有福說,上週西南氣流引發的山區豪雨,又喚起村民對莫拉克風災的記憶。有婦女晚上一闔上眼,腦海中立即浮出土石流碰撞所發出的轟隆聲響,得靠安眠藥才能入睡。村裡年輕人失業沒工作,更常酗酒麻醉自己。
氣候難民、觀光災民
來吉部落不只淪為氣候難民,更是阿里山發展大眾觀光,過度建設的受害者。
每天上午十點,阿里山森林遊樂區開始人聲鼎沸,一輛接著一輛的大型遊覽車載著陸客觀光團,以每三到五分鐘的速度填充遊樂區的大型停車格。不出一小時,三十多個停車格已經填滿,車輛還持續往外溢,一直到阿里山公路旁新建的停車場。
遊樂區裡,不時傳出南腔北調的「高山青」。無論來自福建、安徽、河北還是內蒙,每個大陸觀光客面對塔山,總能琅琅哼出「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
海拔往下一千多公尺,同樣面對塔山,鄒族來吉部落卻上演著一齣悲情的高山青。
兩年前八八風災挾帶超大豪雨,侵蝕位在阿里山森林遊樂區與來吉部落之間的二萬坪聚落,大量崩塌的土石沿著阿里山溪往山下沖進來吉的巷道。雖然村民及早撤離,無人傷亡,但房子與農地被大水沖走,村民生計飽受摧殘。
高山青變調,讓受災的阿里山姑娘得憂鬱症,失業的阿里山青年醉如泥。
來吉村長陳有福說,上週西南氣流引發的山區豪雨,又喚起村民對莫拉克風災的記憶。有婦女晚上一闔上眼,腦海中立即浮出土石流碰撞所發出的轟隆聲響,得靠安眠藥才能入睡。村裡年輕人失業沒工作,更常酗酒麻醉自己。
氣候難民、觀光災民
來吉部落不只淪為氣候難民,更是阿里山發展大眾觀光,過度建設的受害者。
林務局調查,阿里山森林遊樂區最適合的旅遊人數上限是單日四千人。開放陸客觀光後,遊樂區單日經常突破五、六千人,若遇跨年日出、農曆新年或櫻花季,更衝到一萬兩千多人。
脆弱的阿里山,載不動這許多觀光客。
森林遊樂區腹地狹小,為吸納短時間湧入的大小車輛,嘉義林管處被迫在遊樂區入口以外的阿里山公路旁,也就是二萬坪聚落的上方,伐除一部份林木,填土蓋大型停車場。
雖 然政府將二萬坪崩塌,歸咎於地質脆弱與氣候變遷所引發的超大豪雨,但長期研究阿里山的生態學家陳玉峰懷疑,二萬坪上方的大型停車場,破壞山林原有的排水系 統,加上地表林木被剷除,林班地內又長年種植山葵,是誘發大面積崩塌的近因。而早年因應大眾觀光所闢建的阿里山公路,與崩塌也脫不了關係。
「阿里山的觀光已陷入病態,遊客冒生命危險,也惡化阿里山的環境,」長期觀察阿里山旅遊發展的永續生態旅遊協會監事賴鵬智說。
每天上午九點開始,一輛輛滿載陸客的大型遊覽車從嘉義出發,在阿里山公路上爬坡疾駛,希望趕在十一點前抵達森林遊樂區。導遊帶著陸客在森林步道走馬看花,擠在神木區合影留念。一小時後,隨即帶團回到商店街用午餐,趕搭遊覽車下山赴其他行程。
病態觀光,惡化阿里山
脆弱的阿里山,載不動這許多觀光客。
森林遊樂區腹地狹小,為吸納短時間湧入的大小車輛,嘉義林管處被迫在遊樂區入口以外的阿里山公路旁,也就是二萬坪聚落的上方,伐除一部份林木,填土蓋大型停車場。
雖 然政府將二萬坪崩塌,歸咎於地質脆弱與氣候變遷所引發的超大豪雨,但長期研究阿里山的生態學家陳玉峰懷疑,二萬坪上方的大型停車場,破壞山林原有的排水系 統,加上地表林木被剷除,林班地內又長年種植山葵,是誘發大面積崩塌的近因。而早年因應大眾觀光所闢建的阿里山公路,與崩塌也脫不了關係。
「阿里山的觀光已陷入病態,遊客冒生命危險,也惡化阿里山的環境,」長期觀察阿里山旅遊發展的永續生態旅遊協會監事賴鵬智說。
每天上午九點開始,一輛輛滿載陸客的大型遊覽車從嘉義出發,在阿里山公路上爬坡疾駛,希望趕在十一點前抵達森林遊樂區。導遊帶著陸客在森林步道走馬看花,擠在神木區合影留念。一小時後,隨即帶團回到商店街用午餐,趕搭遊覽車下山赴其他行程。
病態觀光,惡化阿里山
從上午十點到下午四點間,阿里山公路充斥遊覽車奔馳所發出的轟隆隆噪音、排放的烏煙廢氣,以及煞車皮燒焦的氣味。
統計近十年發生在阿里山公路的遊覽車交通事故,雖然只有九件,造成三死七十九人輕重傷,但光是近兩年,就有六起大小車禍與陸客觀光團有關。
病態觀光不只讓陸客冒生命風險,台灣導遊素質參差不齊,導覽馬馬虎虎,更把阿里山美景糟蹋了。
在阿里山工作近二十年的嘉義林管處阿里山工作站技術士蕭明學說,全世界只有台灣、日本與美國看得到紅檜巨木,在大陸很難看到像阿里山密度這麼高、樹齡這麼久的通天巨木。因此,陸客很喜歡到有兩千三百多歲的香林神木前拍照留念。
只是,蕭明學每次聽到導遊講解,都不禁搖頭嘆息,理解陸客為何會抱怨「沒到阿里山終生遺憾,到了阿里山遺憾終生。」
有陸客指著神木問導遊,「為何叫紅檜?」得到的回答是,「因為是紅色的。」陸客又指著旁邊的柳杉接著問,「這兩種樹有何不同?」得到的答案竟是,「柳杉比較白,紅檜比較紅。」
即 使台灣官方安排的參訪行程也是如此。前嘉義縣議員湯進賢回憶,他曾應交通部觀光局要求,穿著鄒族傳統服飾隨同接待大陸官方踩線團。餐桌上一陣酒酣耳熱後, 對岸媒體記者找湯進賢合照,私下詢問在阿里山為何看不到「高山族」?湯進賢答道,「因為沒帶你們深入鄒族部落,當然看不到。」
統計近十年發生在阿里山公路的遊覽車交通事故,雖然只有九件,造成三死七十九人輕重傷,但光是近兩年,就有六起大小車禍與陸客觀光團有關。
病態觀光不只讓陸客冒生命風險,台灣導遊素質參差不齊,導覽馬馬虎虎,更把阿里山美景糟蹋了。
在阿里山工作近二十年的嘉義林管處阿里山工作站技術士蕭明學說,全世界只有台灣、日本與美國看得到紅檜巨木,在大陸很難看到像阿里山密度這麼高、樹齡這麼久的通天巨木。因此,陸客很喜歡到有兩千三百多歲的香林神木前拍照留念。
只是,蕭明學每次聽到導遊講解,都不禁搖頭嘆息,理解陸客為何會抱怨「沒到阿里山終生遺憾,到了阿里山遺憾終生。」
有陸客指著神木問導遊,「為何叫紅檜?」得到的回答是,「因為是紅色的。」陸客又指著旁邊的柳杉接著問,「這兩種樹有何不同?」得到的答案竟是,「柳杉比較白,紅檜比較紅。」
即 使台灣官方安排的參訪行程也是如此。前嘉義縣議員湯進賢回憶,他曾應交通部觀光局要求,穿著鄒族傳統服飾隨同接待大陸官方踩線團。餐桌上一陣酒酣耳熱後, 對岸媒體記者找湯進賢合照,私下詢問在阿里山為何看不到「高山族」?湯進賢答道,「因為沒帶你們深入鄒族部落,當然看不到。」
看不見鄒族的阿里山,沒有內涵。缺乏小火車行駛的阿里山,則沒有情感。明年即將邁入一百年歷史的阿里山森林鐵路,得不到國寶級對待,更面臨如何存續的重大考驗。
無論搭祝山線觀賞日出,搭神木線憑弔倒下的阿里山神木;或從嘉義市北門車站搭小火車出發,花三個半小時沿森鐵本線上阿里山,一路欣賞窗外植物景色從熱帶、暖帶到溫帶,體驗小火車採取「之字型」與「螺旋型」的方式爬升。不同路線的阿里山森林鐵路,各有風味。
受今年四月二十七日神木線翻車意外影響,小火車停駛,連帶波及林務局原訂六月十九日恢復通行嘉義竹崎至奮起湖路段的計劃。
走進阿里山車站,LED跑馬燈不斷秀出阿里山小火車停駛的字樣。原木打造的站體,除了值班站務人員陪著擺放車庫裡的蒸氣古董車頭與車廂,整個車站靜悄悄的,瀰漫一股何去何從的低氣壓。
霎時,山西陸客團的喧囂劃破了寂靜,導遊拉高嗓門說道,「要上衛生間的去車站裡邊兒上,待會兒大家在車站前合照,我們就趕往下個行程。」
百年活古蹟阿里山森鐵車站最大的功能,淪為提供觀光客上廁所與拍照布景,顯得諷刺。
「莫讓冷漠政策,壓垮阿里山森林鐵路,」對全世界高山鐵路有深入研究的台南市社區大學資深講師蘇昭旭不斷奔走疾呼,希望即將邁入百歲的阿里山鐵路,別葬送在政府發展錯誤觀光的思維。
無論搭祝山線觀賞日出,搭神木線憑弔倒下的阿里山神木;或從嘉義市北門車站搭小火車出發,花三個半小時沿森鐵本線上阿里山,一路欣賞窗外植物景色從熱帶、暖帶到溫帶,體驗小火車採取「之字型」與「螺旋型」的方式爬升。不同路線的阿里山森林鐵路,各有風味。
受今年四月二十七日神木線翻車意外影響,小火車停駛,連帶波及林務局原訂六月十九日恢復通行嘉義竹崎至奮起湖路段的計劃。
走進阿里山車站,LED跑馬燈不斷秀出阿里山小火車停駛的字樣。原木打造的站體,除了值班站務人員陪著擺放車庫裡的蒸氣古董車頭與車廂,整個車站靜悄悄的,瀰漫一股何去何從的低氣壓。
霎時,山西陸客團的喧囂劃破了寂靜,導遊拉高嗓門說道,「要上衛生間的去車站裡邊兒上,待會兒大家在車站前合照,我們就趕往下個行程。」
百年活古蹟阿里山森鐵車站最大的功能,淪為提供觀光客上廁所與拍照布景,顯得諷刺。
「莫讓冷漠政策,壓垮阿里山森林鐵路,」對全世界高山鐵路有深入研究的台南市社區大學資深講師蘇昭旭不斷奔走疾呼,希望即將邁入百歲的阿里山鐵路,別葬送在政府發展錯誤觀光的思維。
蘇昭旭指出,阿里山鐵路雖然國際知名,國內行政資源卻少的可憐。放眼全球登山鐵路,火車運量小,速度慢,是進行遊客總量管制的最佳工
具,公路則適得其反。奧地利、印度與瑞士的登山鐵路,不但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錄為世界遺產,這些國家也當成經營觀光品牌與形象的最好機會。
但 歷任政府卻視虧損的阿里山鐵路為燙手山芋,希望移轉民營化。民營化的結果,廠商不願承受虧損,讓小火車停駛。林務局重新接手,受限人事法令,導致十多位有 二十多年工作經驗的小火車老師傅出走,最近又因人事行政局的員額限制,無法聘用新人員,使經營森林鐵道的人才出現斷層。
人事不穩定,林鐵員工也士氣低落。
今年四十歲的小火車司機彭慰慈,從小立志開火車,四年前毅然放棄月領六、七萬元的資深工程師職位,報考小火車司機。即使月薪只剩四萬元,彭慰慈也甘之如飴。
然而,當政府各界積極籌備建國百年紀念活動的同時,也有百年歷史的阿里山森鐵先遭遇民營化失敗,未來又將移轉同樣虧損連連的台鐵經營。
面對不確定感,彭慰慈臉上已看不到在老古蹟工作的光榮驕傲,反而與空寂的車站,一同落寞。
但 歷任政府卻視虧損的阿里山鐵路為燙手山芋,希望移轉民營化。民營化的結果,廠商不願承受虧損,讓小火車停駛。林務局重新接手,受限人事法令,導致十多位有 二十多年工作經驗的小火車老師傅出走,最近又因人事行政局的員額限制,無法聘用新人員,使經營森林鐵道的人才出現斷層。
人事不穩定,林鐵員工也士氣低落。
今年四十歲的小火車司機彭慰慈,從小立志開火車,四年前毅然放棄月領六、七萬元的資深工程師職位,報考小火車司機。即使月薪只剩四萬元,彭慰慈也甘之如飴。
然而,當政府各界積極籌備建國百年紀念活動的同時,也有百年歷史的阿里山森鐵先遭遇民營化失敗,未來又將移轉同樣虧損連連的台鐵經營。
面對不確定感,彭慰慈臉上已看不到在老古蹟工作的光榮驕傲,反而與空寂的車站,一同落寞。
阿里山車站站長張金元觀察,從嘉義搭小火車上阿里山要三個半小時,比走公路多一倍時間,但許多來自歐、美、日的遊客仍堅持要搭小火車慢慢體驗阿里山。這與當前陸客觀光團一窩蜂趕場的旅遊方式,大相逕庭。
蘇昭旭研究,造成阿里山遊客過多,破壞環境資源與降低觀光品質的關鍵因素,應是公路運輸。政府放著扮演總量管制最佳工具的森林鐵路停駛,豈不本末倒置?
何日山再美? 達娜伊谷的啟示
阿里山上另一個受觀光過度發展危害的區域,是山美村達娜伊谷。
在鄒語,達娜伊谷意指「忘憂谷」,是觀賞高身?魚的故鄉。八八風災過後,土石流埋沒了河水深潭,也摧毀山美村賴以維生的觀光資源。
風災過後的達娜伊谷生態園區,遊客稀稀落落,只有五名舞者的鄒族歌舞表演,不復風災前動輒有四、五十名舞者表演的壯觀場面。溪流裡雖然又出現零星的?魚,但要回復過去青山綠水的面貌,估計至少還要十年。
「八八風災前,達娜伊谷的觀光其實已經走下坡了,」二十七年前協助催生達娜伊谷生態觀光的前村長安哲賢反思。
達娜伊谷觀光發展極盛時期,日遊客量多達六、七千人,一年將近四十萬人造訪,門票年收入可多達三千萬元。這些收入除了支付在生態園區跳舞、導覽解說與經營管理等工作人員的薪資,還可支應全村大約六百多人各式津貼。
蘇昭旭研究,造成阿里山遊客過多,破壞環境資源與降低觀光品質的關鍵因素,應是公路運輸。政府放著扮演總量管制最佳工具的森林鐵路停駛,豈不本末倒置?
何日山再美? 達娜伊谷的啟示
阿里山上另一個受觀光過度發展危害的區域,是山美村達娜伊谷。
在鄒語,達娜伊谷意指「忘憂谷」,是觀賞高身?魚的故鄉。八八風災過後,土石流埋沒了河水深潭,也摧毀山美村賴以維生的觀光資源。
風災過後的達娜伊谷生態園區,遊客稀稀落落,只有五名舞者的鄒族歌舞表演,不復風災前動輒有四、五十名舞者表演的壯觀場面。溪流裡雖然又出現零星的?魚,但要回復過去青山綠水的面貌,估計至少還要十年。
「八八風災前,達娜伊谷的觀光其實已經走下坡了,」二十七年前協助催生達娜伊谷生態觀光的前村長安哲賢反思。
達娜伊谷觀光發展極盛時期,日遊客量多達六、七千人,一年將近四十萬人造訪,門票年收入可多達三千萬元。這些收入除了支付在生態園區跳舞、導覽解說與經營管理等工作人員的薪資,還可支應全村大約六百多人各式津貼。
在原鄉,這些福利令人羨慕,但也因為過度依賴觀光,許多人放棄既有的農業謀生技能。每年多達千萬的豐厚收入,引發村內不同領導勢力角逐。
永續生態旅遊協會常務理事楊秋霖觀察,由於工作人員忙著賺錢,解說品質不見提升。號稱自然保育的溪流,卻出現人為餵食。小小的達娜伊谷一年要服務近四十萬名遊客,超出村落負荷,也引發交通堵塞,降低生活品質。
一場八八風災,扼殺了金雞母,村民頓失收入與福利。安哲賢感嘆,以前達娜伊谷是台灣各社區取經的對象,但山美村領導幹部沒有求進步,面對外界參訪,播放的投影片內容千篇一律。久而久之,其他地方的保育成果超越山美,達娜伊谷不再是生態觀光的唯一代名詞。
「如何凝聚過去因爭奪觀光利益而離散的向心力,找回自己的特色,才是達娜伊谷重新站起來的關鍵,」安哲賢說。
「阿 里山經營,應以減法為指導原則,」生態學者陳玉峰說,阿里山的管理牽涉嘉義縣市政府、農委會林務局嘉義林管處、交通部觀光局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行政 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等中央與地方各級單位,政策疊床架屋,權責也相互矛盾。不改一昧拚經濟與觀光的思維,只會為下次災變埋下種子。
推動阿里山減法發展
永續生態旅遊協會監事賴鵬智則認為,政府部門不應再特別行銷阿里山櫻花季、跨年日出音樂會等活動,使大量人潮集中阿里山森林遊樂區,而應配合遊客總量管制,將旅遊人潮分散其他景點,鼓勵遊客用深入而緩慢的方式,體驗阿里山之美。
面對批評,林務局代局長李桃生說,已研擬遊客總量管制的計劃,但無法一步到位,相關單位必須與民眾溝通,逐步落實。
永續生態旅遊協會常務理事楊秋霖觀察,由於工作人員忙著賺錢,解說品質不見提升。號稱自然保育的溪流,卻出現人為餵食。小小的達娜伊谷一年要服務近四十萬名遊客,超出村落負荷,也引發交通堵塞,降低生活品質。
一場八八風災,扼殺了金雞母,村民頓失收入與福利。安哲賢感嘆,以前達娜伊谷是台灣各社區取經的對象,但山美村領導幹部沒有求進步,面對外界參訪,播放的投影片內容千篇一律。久而久之,其他地方的保育成果超越山美,達娜伊谷不再是生態觀光的唯一代名詞。
「如何凝聚過去因爭奪觀光利益而離散的向心力,找回自己的特色,才是達娜伊谷重新站起來的關鍵,」安哲賢說。
「阿 里山經營,應以減法為指導原則,」生態學者陳玉峰說,阿里山的管理牽涉嘉義縣市政府、農委會林務局嘉義林管處、交通部觀光局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行政 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等中央與地方各級單位,政策疊床架屋,權責也相互矛盾。不改一昧拚經濟與觀光的思維,只會為下次災變埋下種子。
推動阿里山減法發展
永續生態旅遊協會監事賴鵬智則認為,政府部門不應再特別行銷阿里山櫻花季、跨年日出音樂會等活動,使大量人潮集中阿里山森林遊樂區,而應配合遊客總量管制,將旅遊人潮分散其他景點,鼓勵遊客用深入而緩慢的方式,體驗阿里山之美。
面對批評,林務局代局長李桃生說,已研擬遊客總量管制的計劃,但無法一步到位,相關單位必須與民眾溝通,逐步落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