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3日 星期日

徂徠山 石徂徠




 1. 徂徠
 注音一式 ㄘㄨˊ ㄌㄞˊ ㄕㄢ
 漢語拼音 c  l i sh n 注音二式 ts  l i sh n
山名。位於山東省泰安縣東南,宋代石介曾築室於此,時人稱為「徂徠先生」。或作「徂來山」。



徂徠山
    徂徠山,位于泰山東南20公裏,新泰城西40公裏處,總面積250平方公裏,主峰太平頂海拔1027米,大小峰巒97座,遊覽景點100余處。徂徠山山勢雄偉,幽深綿延,儼然如岱宗之屏障。早在2500多年前,《詩經‧魯頌》就歌頌了"徂徠之松"。
  光化寺
    光化寺位于徂徠山藍溪之陽,山坳之中,左右兩山擁抱,南望諸山,如翠屏疊嶂。該寺創建于後魏,有山門、配殿及大雄寶殿,大雄寶殿主奉如來佛祖,殿內繪明、清代的兩層壁畫,色彩絢麗,人物形象生動,把佛教故事渲染得惟妙惟肖。寺內有古松、古柏各一株,樹齡均在千余年以上。柏名"三義柏",一本三株,氣宇軒昂,葉色濃翠,整齊如結義三兄弟。古松名"鳳松",似丹鳳展翅,起舞弄姿,濃蔭匝地,冠蓋畝余。
    北齊刻經
    光化寺東去500米,便見"大般若經"刻石,刻石共計90字,字徑逾20厘米,刻于北齊武平元年。新泰市博物館于1998年建石亭對刻石予以保護。另一處刻石"般若波羅蜜經",在梁父山(又稱映佛山)巔的巨石之上,石高8米,寬5米,從山下仰望狀如巨佛趺座。上部刻題款,"般若波羅蜜,經主冠軍將軍梁父縣令王子椿"等字。徂徠山刻經,經文為隸書,結體端莊,筆法古樸,筆劃圓潤,豐而不腴,勁而不枯,氣韻高逸,為歷代書家推重。

    礤石峪
    礤石峪是"徂徠第一奧區",這裏群峰插天,松柏掩映,溪水回環,雲靄滿谷。主要景觀有隱仙觀、煉丹爐、陳摶酣睡處、礤石陂、升仙臺、竹溪、貴人峰、獨秀峰等。唐代著名大詩人李白曾隱于此,與山東名士孔巢父、韓淮、裴政、陶沔、張叔明,並稱"竹溪六逸"。竹溪東畔,有六逸堂,原祀六位逸士,今有李白塑像。

    年家峪櫻桃園
    年家峪位于新泰市天寶鎮,氣候土壤都十分適宜櫻桃的生長。據記載,年家峪一帶種植櫻桃已有500余年的歷史。現有中華、嫣紅、烏克蘭等5個係列,18個品種。種植面積近萬畝,是遠近聞名的櫻桃生產基地。1998年天寶鎮被命名為"中國櫻桃第一鎮"。年家峪的大棚櫻桃春分時已經上市,"五一"前後是大田櫻桃的盛果期,前後將近一個月的時間。此時,徂徠山山青水秀,是遊覽觀光的最佳時節。





石介

石介(1005-1045),字守道,一字公操,兗州奉符人(今山東泰安),嘗講學於徂徠山下,故學者又稱為徂徠先生。生於北宋真宗景德二年,卒於北宋仁宗慶曆五年,享年四十一歲。
      根據《年譜》所記載,石介在少年之時,曾經有著困苦求學的經歷:「先生為舉子時,寓學於南都,其固窮苦學,世無比也。」由此可見,石介的學問涵養,皆是一點一滴累積而成,值得後學者學習。在北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時,石介時年二十六歲,是年石介舉進士甲科,任鄆州觀察推官。仁宗景祐元年(1034),石介時年三十歲,又被除任為南京留守推官。不過在這一年裡,石介與孫復(992-1057)相識於南郡,對於石介來說,其影響甚鉅。而當時的現實中,石介已是為小有名望之士人,不過在見到孫復後,欣然仰慕孫復的學問,於是石介便自動以弟子禮來侍奉孫復。
      而當北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石介時年三十八歲,被任命為國子監直講,由於其學識淵博,因而從之問學者甚多。在任國子監直講的時期,為石介之名聲最為風光的時候,同時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在《行實》中記載一段舊事:「先生為文有氣,嘗患文章之弊,佛老為蠹。嘗著《怪說》及《中國論》,力排佛老與楊億,於是新進學者,不敢為楊、劉體,亦不談佛老。」從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石介任國子監直講時,對於當時的文風與儒風十分不滿,因而一改學子之風尚,將儒家思想推行於中央太學之中。慶曆三年(1043)四月,范仲淹、富弼、韓琦同時執政,歐陽修、余靖等並為諫官,一時間慶曆新政即將展開,石介有見於當今國家之盛事,欣然而曰:「此盛事,歌頌乃吾職,其可已乎?」於是乃作慶曆聖德詩。不過,朝中亦有與石介不同調者,則多指摘石介為不自安,造成日後石介被貶謫的重要因素。慶曆四年(1044)年,石介時年四十歲,自求外放,於是被命為濮州通判。明年因病疾而卒於家中,於是未及赴任。
      石介一生之事跡,見於《宋史》本傳中,其學術表現,主張恢復孔孟之道,其學亦受孫復之影響,故《宋元學案》列入〈泰山學案〉。如在〈怪說中〉一文指出:「昔楊翰林欲以文章為宗於天下,憂天下未盡信己之道,於是盲天下人目,聾天下人耳。使天下人目盲,不見周公、孔子、孟軻、揚雄、文中子、吏部之道;使天下人耳聾,不聞有周公、孔子、孟軻、揚雄、文中子、吏部之道。俟周公、孔子、孟軻、揚雄、文中子、吏部之道滅,乃發其盲,開其聾,使天下唯見己之道,莫知有他。」從引文中可以看出,石介對當時以楊億(974-1020)為主的文風深表不滿,主要在於儒家道統的情懷蕩然無存,因而以「怪說」為題,一方面指摘文壇的怪現象,另一方面又提出以儒家之道來取代,建立起自己的學說觀點。同時,在〈泰山書院記〉中,又大加推崇孫復的地位:「吏部後三百年,賢人之窮者,又有泰山先生。」由此來看,《宋元學案》將石介列於〈泰山學案〉中之意,不僅是二人有著亦師亦友的關係,更重要的是二人的主張相近,皆致力於提倡儒家思想。石介一生主要的著作有《徂徠集》、《中國論》、《唐鑑》。

撰稿人:王志瑋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