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大稻埕(英語:Twatiutia),為台灣台北市地名,今屬大同區西南部分。起初因一大片曬穀廣場而得名,自清末至日治期間,大稻埕在經濟、社會及文化活動上,都有傲視全島的發展及成長。不僅商業活動頻繁,同時也是人文薈萃之地。[1]
目錄 |
範圍
就地理位置而言,大稻埕對照今日的範圍,蓋指民權西路(台1甲線)、台北橋以南、忠孝西路(台1線、台3線)以北、重慶北路一、二段以西、西臨淡水河。該區地理位置位於台北城北方,經北門可進入城內,北方則有大龍峒。西臨淡水河則有舟楫之便,大稻埕興盛的命脈——船舶——可自此直接出海,駛至唐山互市,甚至可遠達歐美。歷史
移民聚集
1851年,泉州府同安籍移民林藍田為了躲避海盜,從基隆搬到大稻埕,興建了三間閩南式建築,這就是大稻埕最早的店舖。1853年,艋舺發生泉州府不同縣邑移民之間的分類械鬥事件「頂下郊拚」,頂郊的泉州三邑人(晉江、南安、惠安),為了越過沼澤,竟然燒毀安溪移民的信仰中心艋舺祖師廟,偷襲下郊的泉州府同安人,同安人無力抵抗,先是奔往北方的大龍峒,但不受當地同安移民接納,再轉到大稻埕,沿著淡水河建起毗鄰店屋,形成街市,重建廟宇,利用淡水河來從事對渡貿易,形成以同安人為主的河港聚落區。
此後,在台北盆地附近(尤其是艋舺和新莊),每遇械鬥事件,便有不少人逃抵大稻埕,在原有的同安人街市外圍,陸續建立起「漢人居住區」。使大稻埕伊始便呈現四方雜處、開放包容的特色,1856年,大稻埕建霞海城隍廟,奉祀同安縣的鄉土神霞海城隍,標誌著該區已經慢慢進入一個嶄新的年代。
淡水開港的影響
兩次英法聯軍之後,清廷與列強簽訂條約,開放安平、淡水等港口為國際通商港口。因此,在1860年,淡水正式開港。但是實際起卸的口岸,則包括艋舺和大稻埕。不久之後,艋舺因為河沙淤積,市況漸衰,船隻大都停靠在大稻埕。大稻埕於是逐漸取代艋舺,成為北台灣的商業貿易中心。1865年,英國人杜德來台灣考察,之後引進泉州安溪烏龍茶茶苗,貸款給農戶栽種,再收買茶葉烘培精製,是為台灣精製茶葉之始。
安溪烏龍茶不但味道甘美,而且茶水分呈白、金、黃、綠、紅五種顏色,英國維多利亞女皇品嘗之後,直誇這是Oriental Beauty(東方來的美人),於是「東方美人茶」的美名大作,國際行情水漲船高,歐洲人趨之若鶩。
而因此,外商五大行:德記、怡和、美時、義和、新華利,先後來到大稻埕設立分公司,向英、美等國輸出茶葉,享譽國際的大稻埕茶市從光緒年代一直延續到日治時期。
在洋行帶引下的茶葉貿易,不但使市場擴大,也迅速造就大稻埕驚人的財富。1897年,日本總督府調查,發表大稻埕有茶商252家[2]。此外,通商所影響的不僅是經濟,亦將異國風格的建築、宗教等文化帶入了大稻埕地區。
鼎盛時期
1882年,清法形勢吃緊,台北毫無防備,乃計畫築城,城址就在大稻埕和艋舺之間。1885年,中法議和,朝廷決定將台灣增設為行省,劉銘傳任首任巡撫。劉下定決心要大力推動新式建設,大稻埕即以其北部貨物集散中心的優越地位,成為興建台北火車站的首要考量之處。劉最後選定大稻埕的南端(前鐵路局遺址)興建「臺北火車票房」(今臺北車站前身),此舉更加帶動了附近商街的繁華。除了舖設鐵路以外,劉銘傳也在大稻埕設茶釐局、軍裝機器局等公家機構,在該區形成一個「官府建製區」。漸漸地,臺北在政經地位與臺南並駕齊驅,乃至成為台灣第一大城。
也是在這個時候,富紳林維源與李春生合資建昌公司,在大稻埕開闢建昌街(今貴德街),興建洋樓店舖作為外僑區,出租給外商使用,此後各國領事先後在此設立,商機蓬勃洋風鼎盛。
日治時期以後的變遷
成為「本島人市街」
在台灣日治時期初期,大稻埕的茶葉貿易依然興盛。日商全力抵斥洋行勢力,轉而以日本、東南亞為主要進出口市場。大稻埕除了傳統的茶葉買賣以外,南北貨、中藥、布匹批發業,更因台灣縱貫鐵路的全線完成,而更加彭勃發展。日治時期中期以後,大稻埕市況的繁榮,逐漸被日本人極力建設的城內(原城中區,今中正區)所取代。在這種情形下,大稻埕與城內,可以說是一為經濟中心,一為行政中心。在日治時代進行市區改正計劃的時候,西方的都市計畫觀念並未引入「城外」,導致城內逐漸成為日本人統治重心,而城外的大稻埕則陰錯陽差地成為臺灣人的「本島人市街」, 並保留了最原始的街道景觀與生活樣貌。不過在圓環、後車站地區有數個沖繩人社區[3]。
1920年11月1日,日本人實施台灣地方官制及行政區域改制,廢除原由臺北廳直轄的艋舺、大稻埕、臺北城內,設臺北市 (州轄市),隸屬於台北州。町名改正以後,大稻埕的行政區劃約為大橋町、港町、永樂町、太平町、日新町、下奎府町、建成町、上奎府町。雖然在行政上「大稻埕」已經被裁廢,「大稻埕」轉為純粹的地名,不再作為行政區名稱。
大稻埕與新文化運動
當時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全球各地各種新興思潮翻湧的年代。日本國內掀起要求民主的大正民主運動,當時台灣的知識份子,在殖民政府的統治下,更深刻感受到這股新思潮的衝擊。於是許多新的嘗試和活動,都先在富庶的大稻埕登場,然後再向全島各地擴散。對台灣新文化運動的開展,貢獻極大。比如說「淡水戲館」、「港町文化講座」、「永樂座」等,均是當時盛極一時的文化活動地點。「永樂座」是大稻埕最負盛名的戲院,除了傳統的戲曲以外,也是現代化話劇上演的舞台。位於現今民生西路上的靜修女中大禮堂,則是當時領導台灣文化革新、社會改革運動的「台灣文化協會」舉行成立大會的地點。
遊覽景點: 1905年,日本殖民政府推出擴大市區計畫,歐化的新式景觀一掃舊清時期陳舊、緩進的印象,讓大稻埕被稱為是「本島人的市街」,茶商、布商、貿易商集結, 帶來經濟富足,也帶動娛樂生活,廟埕前的民戲從未停歇,眾多廟宇、子弟戲館、傳統戲曲的藝人聚集,讓大稻埕亦有「戲窟」之稱,日後北管布袋戲風靡一時,許 多布袋戲團聯絡處皆設立在涼州街上,被稱為「涼州布袋戲街」,使布袋戲成為大稻埕重要文化之一。
今日的大稻埕給人最深刻的印象是見證昔日風華的迪化老街,以及一年一度熱鬧非凡的年貨大街。日治時期以南北雜貨、茶行為主,之後米業、中藥等也逐漸佔有一席之地。永樂市場及其附近的布行更是建立台灣1960年代經濟奇蹟的紡織工業之大本營,惜目前多凋零。
大稻埕有一著名的大稻埕霞海城隍廟,霞海城隍原是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下店鄉五鄉莊居民的鎮守之神。現今奉祀霞海城隍主神,並配祀三十八義勇公〈即自艋舺護送金身至大稻埕途中受襲死難者〉等。廟的格局較小,只有正殿與拜亭,但香火鼎盛,信徒眾多。
另外,位於南京西路上的大稻埕法主公廟,為1869年安溪茶商所建,崇奉茶葉守護神法主真君,與大稻埕霞海城隍廟、大稻埕慈聖宮合稱大稻埕三大廟。歷史慘劇二二八事件的引爆點,林江邁販菸被毆處,即在法主公廟對面前美人座大酒家左邊騎樓柱,目前改建大樓中。
還有位在延平北路135巷,早期為地方上有名的妓院巷,在陳水扁市長時代大力掃黃之後現在已不復存在,但是還是有當年的妓女戶建築存在上面還有乙級的字樣,為很珍貴的歷史見證。
除此之外,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教會,位於大稻埕老市區,主體建築樣式據悉為李春生參考福建廈門一帶西方傳教士所建之教堂所建。
早期的大稻埕雖然是台灣新文化的啟蒙地,但是在通俗文化方面也有傲人的成績,各處總是有著京劇、話劇、布袋戲、歌仔戲等 在上演。經過了數十年的沈寂,如今大稻埕也規劃了歸綏戲曲公園,提供各種地方劇一個適當的表演舞台。 1920 年 11 月 1 日,日人實施臺灣地方官制及行政區域改制,廢除臺北廳直轄之艋舺、大稻埕、大 龍峒三區,設臺北市,隸於臺北州。雖然被裁廢,大稻埕並不因此就成了歷史名詞, 她依然留在臺灣人代代相傳的口碑與記憶當中。
參考出處
(按照作者姓氏漢語拼音順序排列)- 大稻埕古蹟巡禮,nd,街道店舖[online]。台北:大稻埕古蹟巡禮。[引用於2004年11月7日]。全球資訊網網址:[1]。
- 淡水河溯源數位博物館,2000,大稻埕,見聚落的生命軌跡:淡水河下游 [online]。台北:淡水河溯源數位博物館。[引用於2004年11月5日]。全球資訊網網址:[2]。
- 中央研究院台灣老照片數位博物館計劃,2000a,歷史的發展,見大稻埕主題館:去河邊散步 [online]。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老照片數位博物館計劃。[引用於2004年11月7日]。全球資訊網網址:[3]。
- 中央研究院台灣老照片數位博物館計劃,2000b,台灣人的街道,見大稻埕主題館:到街上晃晃 [online]。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老照片數位博物館計劃。[引用於2004年11月7日]。全球資訊網網址:[4]。
- 中央研究院台灣老照片數位博物館計劃,2000c,永樂座,見大稻埕主題館:今天要扮什麼戲 [online]。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老照片數位博物館計劃。[引用於2004年11月7日]。全球資訊網網址:[5]。
- 莊展鵬編,1991,台北歷史散步。台北:遠流。
- 都市酵母編,大稻埕百珍圖,2011,台北:台北大稻埕百年巡禮計劃。景點,地圖,百珍。[引用於2011年11月22日]。全球資訊網網址:大稻埕百珍圖
名人
- 謝長廷─ 前行政院院長,前高雄市市長,前立法委員
- 郭雪湖─ 第二十七屆行政院文化獎得主,名畫:南街殷賑
- 彭瑞麟─ 台灣第一位攝影學士,於大稻埕開設亞圃蘆(阿波羅)寫真館
- 張木成─ 泉州石匠,在台灣傳統廟宇多有其作品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游常山
(曾於幾個月前,刊登於天下雜誌的 台北款款行_
【台灣通史】作者連橫的【雅堂書局】,以「議會路線」對抗日本殖民政權的「文化協會」領導人蔣渭水的「大安醫院」,…大稻埕處處百年古蹟。
古蹟換了新招牌,需要遊客們自己去考究,「發現台灣」之旅,是大稻埕的招牌套裝旅遊。
如果你來,大稻埕好玩的地方,盡是歷史。而看似沒落舊市區的大稻埕,恰好是一個文創符號資源非常豐富的地方。
大稻埕也是台北市商業的主要發源地。新光、台南幫(統一超商7-11最早投資的統一企業的母公司)、食品業的義美…都和此處有淵源。
大稻埕朝陽茶公園。台北市重慶北路上,洶湧車流大道右轉,突然嗅到馥郁的烘焙茶香,茶香來自公園旁,最有名的是有記名茶,號稱「都市再生基地」(URS, Urban Regeneration Stations)之一。
有記創業於十九世紀末,是台北市政府登記第五號的工廠。茶行至今仍保留早年外銷泰國的英文、泰文商標。外銷的木頭茶箱,一頭刷寫著FORMOSA的驕傲。
著眼大稻埕在當時得淡水河水運之便,一八六九年,從大稻埕碼頭,海運直輸美國紐約,「福爾摩莎紅茶」自此揚名世界。
有記名茶曾參與這樣的開拓世界市場的壯舉。
一九0七年,因台灣茶葉出口盛行,開台祖王孝謹渡海來台開拓市場,選定在此落腳,從此奠定了百年茶行在台灣的基礎。
其實,比王家還早半世紀,早在一八六四年,長江沿岸「太平天國」的後期關鍵戰爭,曾國藩抓到「忠王」李秀成的時候,大稻埕已經「加入世界」,成為台灣連接全球的一個國際貿易的據點了。
做為台北市現代化的開埠碼頭,大稻埕是URS的高密度區。因此,大稻埕到現在還以獨特的「文創產業」的URS名店,款待全球遊客。
週末下午,陰雨連綿,台北市舊市區大稻埕的「霞海城隍廟」前,手持三炷香、求取姻緣運的,是口操日語,東瀛來的裝扮時髦的OL。
「霞海城隍廟」往左三家,是「民藝埕」,一個賣自有品牌「台客藍」陶瓷的精品店,兼賣咖啡和東方茶。店內經常有日本遊客盤桓,對「台客藍」的精品碗盤、工藝品,把玩良久。
「民藝埕」的負責人是周奕成。他經營的「小藝埕」和「民藝埕」,一個月就有七千人次的訪客,已經成為另一個高人氣的URS。
「部份台北市文學圈、社運圈的演講活動,從台大的紫藤爐,轉到民藝埕,」筆名「晏山農」的作家蔡其達觀察。
「民藝埕」往西北散步五分鐘,在西寧北路上,是另外一個景點:林柳新偶戲館。位於大稻埕古城,鄰近碼頭淡水河邊的西寧北路上,與台北市保存最完整也最具歷史意義的迪化老街比鄰而居。
林柳新偶戲館,負責人是荷蘭人羅斌。林柳新偶戲館也是一個特殊的URS,可能是世界上最活躍、最特別的偶戲博物館。
大稻埕的布袋戲,在柬埔寨的寺廟前公演?能想像,南美洲的熱帶森林裡面看布袋戲嗎?
荷蘭人羅斌領導的偶戲團,藉著庶民藝術的偶戲,曾經跨海遠征十二國:法國、比利時、香港、澳門、土耳其、俄羅斯、義大利…,登上知名的英國倫敦皇家音樂廳,更挑戰西班牙高地建築等場地。
大稻埕這些看似簡單的庶民趣味,背後可以投射很大的歷史和社會意義,遊客匆匆來玩,事前網路多讀些大稻埕的資料,則更好玩。
因為一九二0年代,大稻埕是台北市的文化中心,大稻埕象徵了台灣精神。
「民藝埕」的周奕成,除了經營陶瓷買賣、咖啡廳之外,還主打「復興一九二0年代」的社區營造活動的主題。
「我嚮往九十三年前的上一個二0年代,也在我的店,等著下一個二0年代,也就是公元二0二0年,還有七年就來臨,」周奕成說。
在他的店,有一家小小的「二0年代書店」,裡面販賣的台灣歷史的專書,大稻埕的過去就在眼前。
「你如果不了解大稻埕商人的力量,你就不了解台灣人的力量,此中有深意,會越來越清楚。」周奕成說。
來大稻埕,邊玩,邊輕鬆學台灣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