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4日 星期二

臺灣的史前文化與遺址(臧振華)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blog/?p=3953#more-3953

臺灣的史前文化與遺址

/臧振華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一、前言
經過考古學者一百多年的努力,目前在臺灣已經發現了大量的史前文化遺址,為臺灣人類歷史的建構提供了重要的貢獻。下面簡略介紹臺灣的史前文化與遺址。
二、臺灣史前文化的時間與空間架構
臺灣面積不大,但是由於自然環境複雜、動物與植物資源眾多,加上大陸與海洋之間的地理位置,自遠古以來即有人類前來開拓住居,因而留下了非常豐富的文化遺存。目前,考古學家依據一百多年來所累積的資料,已經建立起來臺灣史前文化的時、空框架:
此圖改繪自臧振華〈從考古學看臺灣〉一文,收錄於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臺灣史十一講》(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6),頁10。〈臺灣考古文化年代表〉,陳良首重繪。圖片提供者:陳良首,網站名稱:數位島嶼。
臺灣的史前文化,按時間先後可分為四個主要階段:
(一)舊石器時代,大約從距今2000030000年前開始,屬狩獵採集的文化階段,目前僅發現了長濱文化。當時的人類主要是以漁獵和採集為生,不知道農業種植。使用的工具,主要有打製石器和骨、角、貝器。
(二)新石器時代早期,大約在距今45006000年前之間,主要是大坌坑文化。當時居民的生業,已經出現了根栽和穀類農業,所使用器物,包括有侈口、鼓腹並且帶有矮圈足的陶罐和敞口的陶缽,以及石器、骨角器和貝器。
(三)新石器時代中、晚期,距今20004500年 前。當時臺灣史前居民生活中最重要的變化,是出現了更普遍的稻作農業。此一發展,使臺灣的史前文化達到了一個高峰。陶、石器製作技術有了明顯的進步、器類 增多,社會形態,也逐漸趨於複雜;聚落增多、增大,而且其分布也逐漸超越了海岸而向內陸河谷和丘陵山地擴展,對各種自然環境的資源作更廣泛的開採和利用。 這種情況形成了許多地域性的文化。新石器時代中期,臺灣北部以圓山和芝山巖文化為代表,南部以牛稠子文化為代表。新石器時代晚期,北部地區以植物園文化為 代表,中部地區以營埔文化為代表,西南部地區以大湖文化為代表,東部地區以卑南文化和麒麟文化(巨石文化)為代表。
(四)鐵器時代,係由石器逐漸轉變為鐵器的文化階段,年代在距今4002000年 前之間,大約從公元紀元前後開始,石器的使用逐漸減少,鐵器開始出現,提高了生產的能力,促使生活形態有了更進步的發展,而成為目前一些臺灣原住民族群的 先祖。在臺灣各地都有地域性的代表文化,北部為十三行文化,中部為番仔園文化,西南部為蔦松文化和西拉雅文化,東部為靜浦文化和三和文化。
透 過對長濱文化遺址與出土遺物的分析,可知此處史前文化居民主要居住在海邊洞穴、岩蔭或近海低地隱閉背風之處,以採集、漁獵為生。使用的工具有石器、骨器、 角器和貝器數種。常見的石器類型有礫石砍器、礫石石片器、凹石,以及小型的石片刮削器、尖器和刀形器等。圖中石器為八仙洞遺址出土的礫石砍器。〈八仙洞遺 址長濱文化打製石器〉。圖片提供者:臧振華先生,網站名稱:數位島嶼。
都 蘭遺址位於臺東縣東河鄉,屬新石器時代的麒麟文化,該文化以巨石遺留著稱。圖中巨石因外形神似孕婦體態,故被稱為孕婦石。都蘭遺址於1988年被指定為國 家第三級古蹟,2006年重新公告為縣定遺址。〈臺東都蘭遺址的巨石-都蘭孕婦石〉。圖片提供者:臧振華先生,網站名稱:數位島嶼。
三、臺灣的史前遺址
南 科南關里東遺址有稻米和小米等作物之出土,為前人推測大坌坑文化可能有穀類農作物之栽種,提供了直接而有力的證據。此外,它亦是臺灣現今少數幾個出土小米 地點中年代最早者,其重要性不容小覷。〈南關里東遺址出土大坌坑文化小米〉。圖片提供者:臧振華先生,網站名稱:數位島嶼。
上述三個階段的史前文化留下了非常豐富的遺址,目前已經為考古學家所發現者,為數估計可達到2000處以上。
(一)舊石器時代的遺址
臺東縣長濱鄉八仙洞遺址,是迄今在臺灣所發現最重要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出土大量打製砍器、石片器、石英質小石器。此外,在墾丁國家公園內的鵝鑾鼻第二與龍坑、臺東縣成功鎮的小馬與龍洞、臺北市的芝山巖與圓山,以及苗栗的伯公壟也有發現類似舊石器的報導。
(二)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遺址
目前在臺灣的一些地方,包括北部海岸、臺北盆地、西南海岸、東部海岸和澎湖群島都已發現了大坌坑 文化的遺址,總數約有十餘處,其中,經過發掘或有年代的遺址,除了上述的大坌坑和鳳鼻頭,還有臺南縣八甲村(現為臺南市八甲里),澎湖縣菓葉村,高雄市的 福德爺廟,新北市淡水區的莊厝,以及新北市貢寮區內寮等。另外,近年來臺南科學工業園區的南關里及南關里東遺址亦發現非常豐富的大坌坑文化遺留。
有 鑑於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的成功經驗,行政院經建會於1993年的「振興經濟方案」裡提出興建臺南科學工業園區之構想,以促進臺灣產業轉型與均衡南北發展。南 科位於臺南市新市、善化、安定三區之間。因園區內可能有史前文化遺址,行政院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委託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臧振華進行專 案調查,1995年12月至2006年年底之間,至少發現五十八處遺址。〈南科發現之考古遺址分布圖〉。圖片提供者:臧振華先生,網站名稱:數位島嶼。
(三)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遺址
南科南關里遺址共發掘出四具完整的犬類骨骸,由於骨架完整,故學者推測這些犬隻應是刻意埋葬,而非宰殺食用,可視為臺灣迄今發現最早的養狗紀錄。〈南關里遺址出土的臺灣第一狗〉,出土年份:2000。圖片提供者:臧振華先生,網站名稱:數位島嶼。
大坌坑文化之後,臺灣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各個文化的遺址廣泛分布於臺灣各地。
1、圓山文化
分布在臺灣東北部海岸和臺北盆地中,以臺北市圓山貝塚遺址為代表。
2、芝山巖文化
僅發現於臺北市士林區芝山巖遺址。該址有兩個文化層。上層為圓山文化,下層為芝山巖文化。
3、細繩紋陶(或繩紋紅陶)文化
主要分布於臺灣中南部的海岸地帶、澎湖群島,以及北部和東部海岸。另在若干河流的中、上游地帶也 有少數發現。目前所發現遺址的總數,已經上百處,是臺灣各個史前文化中,在地域上分布最廣的一支。較具代表性的遺址有臺中市清水區牛罵頭、南投縣草屯鎮草 鞋墩、臺南市仁德區牛稠子、高雄市林園區鳳鼻頭(第二層)、屏東縣恆春鎮墾丁和鵝鑾鼻、花蓮縣壽豐鄉鹽寮、臺東縣東河鄉都漁橋、澎湖縣馬公市鎖港、臺北市 圓山,以及宜蘭縣礁溪鄉大竹圍、新北市萬里區萬里、淡水區後厝和八里區訊塘埔等遺址。
4、植物園文化
主要分布在臺北盆地周緣和淡水河中下游一帶,以臺北植物園與樹林狗蹄山等遺址為代表。
5、營埔文化
分布於臺灣中部大肚溪和濁水溪中下游一帶的河邊階地和丘陵上,以臺中市大肚區營埔、南投縣集集鎮洞角和埔里鎮大馬璘等遺址為代表。但是由於分布的範圍很廣,各遺址間在文化面貌上呈現出一些地域性的變異。
6、大湖文化
主要分布於臺南和高雄的沖積平原一帶,以高雄市的大湖與臺南市的烏山頭等遺址為代表 近來在臺南科學工業園區內,又發現了為數甚多的大湖文化遺址,其中道爺南、右先方南二及位於園區外善化左營遺址之年代可能稍早(距今3300-2800),屬於大湖期,其它北三舍、三抱竹、五間厝北、右先方南一、牛尿港、灣港、三寶埤等遺址,都屬於年代較晚之烏山頭期(距今2800-2000)。
最 早留意到卑南遺址並拍攝照片的人,是日本學者鳥居龍藏。之後,鹿野忠雄、金關丈夫、國分直一等人也陸續前往進行調查研究。1980年,南迴鐵路在施工過程 中挖掘出眾多石板棺、陪葬品,引起大家重視。此後在宋文薰與連照美兩位教授的主持帶領下,對卑南遺址進行十數次的搶救發掘。此圖為卑南遺址出土的人獸形玉 玦,為史前居民的耳飾。此外,因其造型特殊,也被選為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的標誌。〈臺東卑南遺址出土的人獸形玉玦〉,出土年份:1984。圖片提供 者:臧振華先生,網站名稱:數位島嶼。
7、卑南文化
分布於臺東平原、花東縱谷和臺東海岸山脈南部以至於恆春半島,以臺東市南王里卑南遺址最具代表,其他還有富山、漁場、東河及東河等遺址。
8、麒麟文化
是臺灣東海岸與卑南文化並存的另一支文化,主要分布於海岸山脈的東邊,其間已發現了十餘處遺址,以成功鎮的麒麟遺址為代表。此外,在花蓮縣的立霧溪口、宜蘭縣的南澳及花東縱谷一帶亦發現了麒麟文化的遺址。
(四)鐵器時代的遺址
臺灣鐵器時代同樣包含了許多特徵相異的地域性文化,各有其代表性的遺址。
1、十三行文化
主要分布在臺灣東北部地區海岸和臺北盆地,以新北市八里區十三行遺址為代表。
2、番仔園文化
主要分布在臺灣中部的海岸一帶,以臺中市大甲區的番仔園遺址為代表。
3、大邱園文化
主要分布在濁水溪中游沿岸,以南投縣集集鎮的大邱園與田寮園等遺址為代表。
4、蔦松文化
主要分布於西南部,北到雲嘉、南到高屏的海岸,以及平原和丘陵地帶,以臺南市永康區的蔦松遺址為代表。最近在臺南科學工業園區發現的道爺和五間厝等遺址,面積廣達二、三十公頃,出土大量文化遺物以及灰坑和墓葬等遺構。
5、龜山文化
主要見於屏東一帶,以車城鄉的龜山遺址為代表,另在臺東卑南鄉初鹿遺址和太麻里的舊香蘭遺址也發現與龜山遺址類似的陶器。
6、靜浦文化
主要分布於花東海岸一帶,是當地年代較晚的一支史前文化,但是以往對於這個文化的內涵所知不多。花蓮縣豐濱鄉崇德遺址,以及臺東縣長濱鄉白桑安遺址和東河鄉馬武窟溪南岸的數個遺址的發掘,增加了我們對於這個文化的認識。
7、三和文化
這個文化的陶器類似卑南文化,但有其特徵,包括:陶器把手呈現獨特之三角形、紋飾係以刺點紋所構 成的幾何形帶狀花紋為主。具有這樣特徵的遺址主要出現在臺東卑南大溪以南之面海山坡上,包括卑南、初鹿遺址、三和遺址、老番社遺址等遺址。近來在太麻里舊 香蘭遺址發現了該文化晚期的遺留。
四、結語
臺灣島「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古代人類在這裡開拓和居住的歷史,多樣而精彩;這一事實已可經由考古工作的成果充分顯現。然而近二、三十年來,由於開發建設,使許多考古遺址遭受到了破壞。因此,如何能夠妥善地保存,維護臺灣珍貴的考古遺產,無疑是一個重要課題。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