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日 星期六

永和網溪一詩翁




 莊永明先生著《台灣紀事(下) 永和網溪一詩翁》頁728-29

 楊仲佐 1876-1968
......勿妄求  勿奸巧 奸巧天不容.....(《楊仲佐‧養生歌》楊仲佐91歲)

永和網溪別墅 -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資產個案導覽

www.boch.gov.tw/.../caseBasicInfoA... - Cached - Translate this page
網溪別墅創建於日治大正八年(1919),別墅主人是永和鄉賢曾任首任鎮長的楊仲佐先生,嗣後居住者為其子楊三郎先生及其夫人許玉燕女士。楊家原籍福建泉州府同安 ...


 *****http://blog.roodo.com/hotown/archives/4127865.html
 ......據說在現在中正橋的位置,昔日有一津渡,是擺接地區至台北府城的交通孔道,
其創始年月已不得而知,惟相傳於光緒十八年時,改為義渡。(註一)日據時期,改
為中和莊招標經營,公訂過渡費用,每車二十日錢,每人一十日錢,當時每日過渡人
數約七百名。後來於民國二十七年,中正橋的前身川端橋築成,此渡遂廢。
    川端橋是於 游火金先生擔任中和庄副村長,日本人平野茂助當村長時所造的,民
國26年川端橋正式通車。原本只有二線道,後來拓寬了兩次,成為目前的四線道。原名
叫川端橋的中正橋是因為,當初日據時代在台北市有一地名叫川端町,所以才叫川端
橋,在光復後,蕭昌銅擔任鄉長時改名為中正橋。
  橋的由來,有一說法是:當年,楊三郎大師的父親 楊仲佐 先生非常的會種花,而
菊花正好是日本的國花,所以昭和年間,日本皇太子來台灣時很喜愛到永和看菊花。不過,那時從
台北過來永和只能渡船過來,楊仲佐先生非常的聰明,他故意把皇太子的坐椅調的傾斜
一邊,結果太子坐起來覺得不舒服且危險,所以楊先生就趕緊趁這個機會建議太子在這
邊蓋一座橋,因此日本政府才決定在這裡蓋這座川端橋。不過,當初的橋是木造的,只
要遇到漲潮,很容易就沖垮了,被沖掉的木頭連帶的沖毀光復橋及台北橋,游火金先生
因而提議蓋一座水泥橋較堅固點,這之中也是一波三折,總預算原本有22萬,但是後來
送到日本高層那邊,一直沒有結果,日本以經費不夠為由而拒絕。不過,後來終於撥款
25萬左右蓋川端橋,川端橋才於26年通車,如此一來橋就不會被沖垮,也不會影響到光
復橋及台北橋。
  該橋原本是2線道而已,後來拓寬了2次,在民國63、64年開始收費。然而在收費這
段期間,竟發生了弊端,明明車流量很大,但所收到的錢卻很少,這件事慢慢的被爆發
出來,發現竟是收費員貪污的弊案,於是省政府成立專案調查,才被揭發出來。之後中
正橋就不再收票了,一直持續到現在。

(二)文化篇
(四周景觀、當地開發、生活影響、產業交流、人口興衰、空間變化)
  昔日中正橋處有一龜崙溪州渡,中正橋建橋成功後才廢掉。往昔中和八景之一的
「網溪泛月」,即是今中正橋附近的網溪里,原稱網溪或網尾寮溪洲,因晨間濃霧籠罩,
像是高掛一張張漁網,所以得名。於民國八年,有一耆老楊仲佐先生,即知名畫 家楊三
郎先生的父親,於河邊蓋一別墅,取名「輞溪別墅」,「網」與「輞」同音,並且每於月
光的夜晚,在此泛舟賞月者頗眾,有時於花前月下吟詩做賦、有時在溪裡泛著小舟樂無
窮,「網溪泛月」之名因此大噪於世。
  楊老先生不僅在文藝界享有盛名,他更是促成中正橋興建的大功臣,他的兒子楊三郎
先生,更是成為了一知名的大畫家,現在於中正橋旁博愛街上的楊三郎美術館,就是多年
前的輞溪別墅。對中永和地區來說,楊三郎美術館是一座文化資源的寶庫,館內收藏有楊
三郎先生一生中許多心血傑作,也可以說是我們台灣本土美術發展的實錄。楊三郎先生始
終致力於藝術的創作,由日據時代到台灣終戰,最後直到一九九五年去世,長達七十年之
久。關懷台灣本土繪畫藝術的發展,勞心動力為台灣創造今天蓬勃的美術氣息,這就是楊
三郎一生留給社會的美好典範。.......


*****



「網」羅新「溪」望---永和的身世
一、               飲水思源
明朝的時候,北投叫做磺山,萬華叫做艋舺,基隆叫雞籠而永和叫秀朗
明祟禎十五年(西元1641年),荷蘭人進兵西班牙人佔領的臺北,當時荷蘭的戶口表冊記載著「Pinorowan」河Chiron村落,計62戶,240人。Chiron根據臺灣地名的研究,就是「秀朗」的譯音。從地點看來,就是現在的永和。清康熙末是秀朗開墾之始。民國四十七年(西元1958年),分鄉設鎮正式立名為永和鎮,根據陳根塗先生表示,此名是地方耆宿楊仲佐嘯霞先生所取,他認為不管是本地的泉州人中和的漳州人或是後來遷入的各省人士,都應了解體會和諧團結的重要性,才能有繁榮的建設,永久的和平。
二、               薪火相傳
永和位於臺北盆地東南偶,新店溪繞過這個城市四分之三的邊緣,頂溪,以前從台北過新店溪到永和的第一個渡口。頂溪原本叫頂溪洲,更早以前叫做網尾寮溪洲,因為這裡是漁人掛網之處。
民國初年,搬來了一位喜歡種花、寫詩和交朋友的,名為楊仲佐嘯霞。他是永和第一位管派鎮長,還是台灣省第一位模範國民。他給他的住處取名為「網溪別墅」,據說欲模仿王維之輞川別墅的意境。每當別墅中蘭菊盛開之際,台北的雅士、墨客和大官們紛紛前來,為詩文之會、風雅之盛,使網溪的名號取代網尾寮溪洲。不久之後,大官們覺得搭船很不方便便下令架一座長橋,也就是今天中正橋的前身。
三、               泛舟煮月
網溪別墅位於博愛街現在的「楊三郎美術館」的位置,有人形容當年的永和博愛街有點「蘇荷味」,藝文氣息特別濃厚。不過,一般人只知道有藝術街美術館,卻不知「網溪別墅」。網溪別墅名稱的由來,是因為別墅建於龜蘭崙莊網尾寮溪州,才命名為「網溪別墅」。別墅原本背靠新店溪,在風華年代中,月夜煮酒泛舟,一曲高歌,令人悠然神往。因此,「網溪泛月」曾經被列為中和八景之一,不難想像當時的盛況。不過,民國五十二年新店溪進行堤防修築,網溪別墅遭到堤防阻斷,「網溪泛月」從此成了絕唱,別墅盛名也趨於沒落。歷經近百年的變遷,別墅範圍大為縮小,庭園從五千多坪變成現在僅剩下六百多坪,但網溪美景依舊在「老中和」口耳相傳。房舍兩排植物的栽種,據說楊仲佐就有考慮到樹蔭防晒的作用。
















四、前身今世
中正橋跨越新店溪,溝通永和與台北市萬華區,舊名川端橋,最早的川端橋,窄窄的,只有一輛車的寬度,跨越新店溪,建於昭和13(1938),前面我們已經提過它是由楊嘯霞所倡建,並捐助橋端引道用地。光復後,交通量大增,橋面不堪容納,加以台北疏散防空之需,公路局乃於民國43年在橋之兩側共加寬七公尺,以為人行道路。民國50年再行拓寬橋面,民國52年政府修建永和堤防,為配合規定之河身寬度,乃向南延長橋身一百公尺。民國60年又修建成現今的「中正橋」,目前由台北市政府負責維護管理。橋下河濱綠地已闢為「中正公園」,為市民運動、休憩的好去處。未設橋時,在網溪和秀朗兩地各有一個渡口,每天擺渡幾百人,網溪渡碼頭就是現在的 光復路底。永和地區除了秀朗高一點外,其他地區都很低。幾乎和新店溪一樣平。每次下大雨,刮颱風,溪水就會氾濫成災,民國五十年的「波密拉」把永和五分之四的地方都淹沒了。由上次賀伯颱風中正橋下的情況,可想而知。政府在民國五十一年八月,開始把堤防建造起來,從此永和沒有水災,才開始慢慢繁榮起來。如今沿著河堤還開闢了環河道路,每年還可在橋上看煙火,這一切可是得來不易。
五、懷念故人
永和市在日據時期時分設六保。民國三十六年時,隸屬海山區中和鄉。民國四十二年,分為頂溪、上溪、網溪三村。民國四十七年,分鄉設鎮從中和鎮劃出,正式立名為永和鎮。此名為上面所提丁到的地方耆宿楊仲佐先生所取,他認為不管是本地的泉州人、中和的彰州人,或是後來遷入的各省籍人士,都應體認和諧、團結的重要,才能有繁榮的建設,「永久的和平」,於是此地便稱為永和。民國68年升格為縣轄市。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