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6日 星期二

大溪齋明寺

齋明寺(圖)與大東文化藝術中心分獲建築獎首獎與佳作。 (建築師雜誌社/提供)
記者凌美雪/台北報導
台灣建築獎公布得獎名單,孫德鴻建築師事務所的「大溪齋明寺增建」獲首獎,評審召集人黃承令表示,齋明寺的增建案基地有一古蹟,但新建築採低姿態低調呈現,且工法準確,達到新舊之間的和諧性,因此得獎。
首 獎之外,另有7名佳作,分別是馬祖高中校園整體規劃及改建(境向聯合建築師事務所)、醫療器材宜蘭廠(台灣餘弦建築師事務所)、那瑪夏民權國小(九典聯合 建築師事務所)、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竹間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大東文化藝術中心(張瑪龍+陳玉霖建築師事務所 & 荷蘭 de Architekten Cie. 事務所)、富貴三義館(江文淵建築師事務所)、六堆客家文化園區(謝英俊建築師事務所)。
黃承令表示,台灣建築獎評審標準有幾大原則,諸如對基地文理及地形地貌的尊重、綠建築特質、關懷的議題、如何定義設計、執行力及包括施工等專業水準的表現等等。首獎及7名佳作皆未能全面性照顧到,而齋明寺則因各方面爭議性最少而獲首獎。




大溪齋明寺歷史溯源
大溪齋明寺 齋明寺又叫齋名堂,最早是屬於齋教龍華派的齋堂,而所謂齋派,又稱在家佛教,為明中葉興起的佛教支派,信眾主要在家持齋奉佛,不需出 家。白蓮教亂後,齋教開始大量進入臺灣,以慎德齋為最早。齋明寺隔著大漢溪與大溪街相遙望,舊稱「份仔城」,嘉慶年間林本源家曾招墾於此。1850(道光 30)年,本地農民李阿甲,法號性悅,自南海普陀山法雨寺出家受戒返台後,見此地山水靜逸適清修,乃結草庵而修,供奉南海請回之觀音菩薩,名曰福份宮。 1873(同治12)年,福份宮住持及當地仕紳集資改建廟宇,易名為齋明堂。1912(大正元)年擴建正殿與兩側廂房完竣,並舉行盛大的落成典 禮,1929(昭和4)年於廟之後方興建翠靈塔,供民眾安奉祖先遺骨。1937(昭和12)年,日本殖民政府進行「宗教整理」,第五代住持江澄坤居士(法 號普乾)為保存齋明堂之完整,乃與日本曹洞宗連絡並更名為齋明寺。目前除主祀觀音菩薩外,另配祀金童玉女、哪吒太子、韋馱菩薩、五顯靈官大帝。目前所見的 庭園設施,乃是第七代住持法鼓山聖嚴法師進駐後才改建的,與舊貌大異其趣。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