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4日 星期三

台北賓館 2013; 2017 台北賓館中英日DM ©外交部


楊啟巽工作室新增了 3 張相片。



又是一個奇妙的案子。

從去年五月收到外交部的邀約設計此案,
就因苦無較新的照片素材而一直擱著。


六七月時,心想再拖下去也真不是辦法,
就自個背了相機,選了個光線尚可的午後,
動身來拍囉。

回來整理圖檔,不知哪根筋不對,圖檔還未存完,竟手殘勢的全刪了!(e04)

只好擇日再約館方相約,再拍一次。
這回就不勞煩館長陪同,靜靜的一個人,慢慢的,邊拍邊欣賞這絕美的歷史建物。(苦中作樂!XD!)

與大家分享這奇妙的案例,
切記!檔案多備份啊!

2017 台北賓館中英日DM ©外交部
3 張相片

圖像裡可能有房屋、樹、天空、植物和戶外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日本時代的三線道現中山南路及凱達格蘭大道與景福門





去年參觀過:台北賓館  看見李鴻章在條約上蓋章簽名 (三字寫在一塊)......

03.02
外交部表示,台北賓館今天開放民眾參觀,開放期間將播放「百年建築風華」及「整修工程紀錄」專題影片。

外交部表示,為配合總統府假日開放參觀,台北賓館今天開放民眾參觀,開放時間為上午8時至下午4時,最遲進場時間為下午3時30分。

台北賓館在日據時期,除了作為總督宅邸以外,同時也作為行政辦公與迎賓社交場所。這次開放民眾參觀期間,台北賓館將播放「百年建築風華」及「整修工程紀錄」專題影片,並推出「百年回眸-台北賓館的故事」主題文物展。

外交部提醒,為維護古蹟及參觀品質,請民眾遵守「參觀台北賓館注意事項」,在不影響古蹟安全及參觀秩序的原則下,室內開放照相,但禁止使用閃光燈、錄影機及觸摸文物,妥善保存國家級歷史古蹟。




為便利民眾參觀,自97年8月起,參觀民眾毋需事先上網預約報名,凡開放時間直接進入臺北賓館參觀即可,歡迎踴躍參觀。
【臺北賓館102年假日開放參觀日期】
開放參觀日期
開放時間
1月1日(星期二) 08:00 - 16:00
2月2日(星期六) 08:00 - 16:00
3月2日(星期六) 08:00 - 16:00
4月13日(星期六) 08:00 - 16:00
5月12日(星期日) 08:00 - 16:00
6月1日(星期六) 08:00 - 16:00
7月6日(星期六) 08:00 - 16:00
8月3日(星期六) 08:00 - 16:00
9月15日(星期日) 08:00 - 16:00
10月12日(星期六) 08:00 - 16:00
11月2日(星期六) 08:00 - 16:00
12月7日(星期六) 08:00 - 16:00
備註 開放時間結束前30分鐘停止入場

歷史沿革

臺北賓館在日治時期,除了作為總督宅邸以外,同時也作為行政辦公與迎賓社交之場所。而落成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接待1901年10月來臺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妃富子,此後這裡陸續接待了閑院宮載仁親王、久彌宮邦彥王、秩父宮雍仁親王、高松宮宣仁親王、昌德宮李王垠等皇室貴族,而其中最重要的便是1923年裕仁 皇太子(即日後的昭和天皇)訪臺的接待活動。
  裕仁皇太子泊宿於總督官邸的期間,主要的活動空間在官邸的2樓,百官仕紳的拜謁儀式也都在2樓的大客室舉行,而皇太子來訪的第一天,總督曾安排其登上3樓的旋梯,在涼臺接受遊行民眾的歡呼。
  臺灣光復後,臺北賓館雖然不再是總督官邸,但仍然是政府會晤、款宴外賓的主要場所,歷任總統曾在臺北賓館1樓接見了無數的貴賓,其中又以1957年日本首相岸信介、1981年新加坡總理李光耀、2005年美國前總統柯林頓、2008年中國海協會會長陳雲林等人最具代表性。
  此 外,我國政府也在臺北賓館的宴會廳簽訂了許多重要的國際條約或協定,而最重要當屬1952年由外交部長葉公超與日本全權代表河田烈所簽署,關係臺灣主權地 位甚鉅的「中日和約」;之後較為著名的,則是2009年5月14日由馬英九總統簽署的「公民及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兩項國際 公約,象徵著我國在融入國際人權體系及拓展國際人權合作方面邁進了重要的一步。
  回顧這段臺北賓館走過的歲月,我們不難發現,臺北賓館的價值不單單只是因為其百年的歷史,她是一座巧妙結合東西方文化的建築,更見證了臺灣這一世紀來的風華變遷,無論就何種角度觀察,這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值得我們大家共同愛護及保存。


建築風華

走過百年歲月的臺北賓館,一直是臺灣政治的核心。她的前身是日據時期的「臺灣總督官邸」;臺灣光復之後,曾作為省主席官邸;1950年,改稱臺北賓館,是舉行國宴、招待外賓、黨政會議及文化活動的國家重要場所。1998年由內政部指定為國定古蹟。
臺北賓館起造於1899年,由日本建築師宮尾麟、野村一郎設計;1911年改建工程經森山松之助設計,成為現今的樣貌;2002年封館進行臺灣光復後最大幅度的整修,至2006年5月竣工;隨著臺灣民主化的進程, 2006年7月4日臺北賓館已首次對一般民眾開放,空間解嚴的思維讓國人可以一窺臺北賓館百年的神秘面貌。
臺 北賓館的基地東西向長,成矩形狀,建築主體坐北朝南,為磚及石材、鋼筋混泥土構造之兩層樓建築物。受到日本於明治維新後引進的西方歷史樣式建築影響,臺北 賓館有馬薩式斜頂、希臘山牆、羅馬柱式和華麗的巴洛克風格雕飾。四面留設寬廣的陽台,與東南亞的歐美殖民城市的官方建築相似。三樓東南隅有涼台,節慶時可 觀賞遊行隊伍、眺望街景。
上一頁圖片按鈕*****
溫紳 006-05-14 03:00:26

台北賓館見證台灣史( 台灣日報 2006-05-14 )


當中華民國於1949年播遷來台時,由於兵敗如山倒的環境使然,首先是行政院在這年12月9日倉促搬進台北賓館辦公!並於該館舉行在台的首次行政院院會;隔了兩天後,國民黨中央黨部也跟著流亡來台,在12月11日霸佔日產遷入「日本海軍俱樂部」舊址,亦即目前即將以23億易手張榮發的大樓內上班;該黨總裁蔣介石雖然早於8月1日便已在「草山行館」落腳,卻在隔(1950)年配合黨中央「轉進」而於1月6日正式入主「介壽館」(直到3月1日始「復行視事」回鍋再當總統)!

至於原來設在南京的總統府則更晚蔣介石3天才喬遷入「介壽館」(1950年1月9日),因此,即將在今(14)天上午舉行修復工程竣工典禮的「國定古蹟」台北賓館,在阿扁總統主持儀式後,未來可望會在不影響「首長使用」前提下配合開放總統府之參觀日程,也規劃開放台北賓館以供民眾參觀。然而,外界可能不知該館係中央政府撤台後的第一個落腳點!更也不知阿扁總統曾公開宣稱「想到台北賓館上班」呢!朝野不妨期待阿扁總統是否會在任期內兌現支票。

前身為台灣「總督府」的總統府,係於1919年3月間落成啟用,歷經日據、國民黨政權到民進黨執政,見證了異族和台灣外來政權之政治輪替,所以,阿扁總統早在台北市長任內曾反諷總統府應叫做「軍政府」,並主張總統應遷至台北賓館辦公,把總統府變成「台灣歷史博物館」,這樣的主張在當時是十分符合民眾的。特別是1947年9月間,轉進來台的國民黨為了恭賀蔣介石六秩華誕,竟擅改名稱為「介壽館」,直到日前始予還原「總統府」匾額。

事實上,阿扁本人在1999年2月28日,應邀出席「台灣教授協會」主辦的追思晚會致詞中,便曾語重心長提及:自從爭取連任台北市長失利後,他在陪同家人走訪新加坡時,經由參觀「新加坡歷史博物館」的機會,馬上便對獅城歷史有了清楚認識與了解,但是,反觀許多外國友人蒞臨台灣卻找不到一個代表台灣歷史的博物館參訪,以致未克在短時間內對台灣有所認識與了解,「這是台灣最大的悲哀」!當時,阿扁旋即話鋒一轉指出:「總統府雖是總統辦公的地方,但實際上不需要這麼多的空間……總統也可遷移到台北賓館辦公,總統府就能成為台灣歷史博物館了。」「這是我個人的想法,希望大家能夠進一步思考這個問題。」

隨後,阿扁又特別引述已故鄉土文學家鍾理和之《原鄉人》作品的「不是沒有台灣人,而是台灣人將台灣藏起來了」...等經典片段來與聽眾共勉。其實,阿扁的這一番告白是其來有自,因為早在台北市長時,便曾將總統府前的介壽路更名為凱達格蘭大道!此外,他在出席國策中心主辦的「國軍與社會關係之建構」議題中,也曾擲地有聲地嚴詞提陳:

「總統府實應名為軍政府,因為總統真正使用面積不大,大部分由國防部,參謀本部在利用,未來民選總統若繼續在那辦公是件奇怪的事!」

這些阿扁在台北市長任內,以及角逐總統大位之前的言行,「介壽路」的路牌是拆下換成「凱達格蘭大道」了,但「軍政府」似的「總統府」還未改成「台灣歷史博物館」,昔日被殖民的台灣人曾冷嘲熱諷過總督府的11層塔樓像煞「阿房塔」(真正之阿房宮則埋在西安秦皇陵下),委實應該兌現當時曾向「台灣教授協會」開出的政治支票。

畢竟,台灣總督府的戰後際遇,從上述國民黨「轉進」時程來回顧總統府的滄桑,在阿扁總統卸下「介壽館」之招牌後,並重新啟用煥然一新之「台北賓館」之際,委實應該有所回首前塵的告白而做明智之取捨。
(2006-05-14)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