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31日 星期五

攝影書 世界麥當勞是旅行者的目的地。 。麥當勞公司McDonald's Corporation美國舉國參與 civic participation 永遠愛吃速食:二十年前美國《麥胖報告》「Super Size Me」《那間沖繩的漢堡店》日經新聞選出了前十名的昭和風情的咖啡廳 (Joel來談日本)

 

您的麥貝三明治要配薯條嗎?對一些旅行者來說,麥當勞是一個目的地。

一本新的攝影書展示了一些獨特的地點,包括瑞典的“滑雪穿過”窗口,以及一些被一些人視為了解陌生美食的切入點的當地菜單。


麥當勞公司McDonald's Corporation美國舉國參與 civic participation   永遠愛吃速食:二十年前美國《麥胖報告》「Super Size Me」影片。引發了對麥當勞的強烈抵制。現在,速食業規模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大。   Fast Food Forever: How McHaters Lost the Culture War 日記中最早提到麥當勞  與我們一生  街友   寶成   2024 05 企業廣告挨轟,不見得失敗 Fast Food Forever How hater lost culture war super size me   122007/08/18  周六 颱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1533938797337090


  • 2003年,美國導演摩根·史柏路克拍攝一部關於麥當勞紀錄片。片名《麥胖報告》。史柏路克在片內暗示麥當勞食品是導致美國民眾超重禍首之一。麥當勞後來更改餐單,取消特大號食品,以較健康食物代替。更換餐單剛好在影展發表此片之後,在戲院正式上映之前。



Eating McDonald’s, she said, should be seen as “a form of civic participation — whether we want to admit it or not.”

Image
The Ronald McDonald character, which debuted in 1963, was for generations one of the most recognizable faces on the planet.Credit...Patti McConville/Alamy

A man with braids, wearing long shorts and a T-shirt sits on a tabletop eating French fries.
In the month after the Travis Scott menu debuted, sales at McDonald’s went up 10 percent.Credit...Jerritt Clark/Getty Images for McDonald's







【鄉情記事】《那間沖繩的漢堡店》
有家美國連鎖漢堡店於1963年開設了第一家沖繩分店,當時沖繩尚未回歸日本。這家店最初鎖定駐紮在當地的美軍人員,卻逐漸扎根並成為當地居民的心靈美食。店裡的客人形形色色,包含想要快速用餐的工作者、享用晚餐的家庭以及和朋友聚會的年輕人。隨著長時間的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經濟蕭條和對未來的擔憂,人們在享用美食的同時,心裡也有很多想法。

#沖繩 #漢堡 #心靈美食 #nhk紀錄片
https://www3.nhk.or.jp/nhkworld/zt/shows/5003209/

麥當勞公司McDonald's Corporation美國舉國參與 civic participation   永遠愛吃速食:二十年前美國《麥胖報告》「Super Size Me」影片。引發了對麥當勞的強烈抵制。現在,速食業規模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大。   Fast Food Forever: How McHaters Lost the Culture War 日記中最早提到麥當勞  與我們一生  街友   寶成   2024 05 企業廣告挨轟,不見得失敗 Fast Food Forever How hater lost culture war super size me   122007/08/18  周六 颱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1533938797337090


  • 2003年,美國導演摩根·史柏路克拍攝一部關於麥當勞紀錄片。片名《麥胖報告》。史柏路克在片內暗示麥當勞食品是導致美國民眾超重禍首之一。麥當勞後來更改餐單,取消特大號食品,以較健康食物代替。更換餐單剛好在影展發表此片之後,在戲院正式上映之前。


----

如果你也喜歡昭和風情的咖啡廳,這次日經新聞選出了前十名的咖啡廳,提供給你參考
第一名 三菱一號館美術館 Café1894(東京都千代田區)
忠實復原了明治時代銀行的營業室,用餐區域是銀行櫃台內側的辦公室空間。推開大門,眼前映入的是高達8公尺的挑高空間,保留著濃厚的明治時代風貌。當時電力尚未普及,為了以自然光照亮室內而設置的大型窗戶仍然保存良好,天氣晴朗時陽光灑落,格外舒適。
咖啡店與三菱一號館美術館相鄰。該美術館復原了1894年在東京丸之內建造的磚造洋風辦公建築「三菱一號館」,設計者是曾打造鹿鳴館的英國建築師 Josiah Conder。這間咖啡店即為當時銀行營業室的一部分。
第二名 さらさ西陣(京都市)
這是一家改裝1930年創立的公共浴場「藤之森溫泉」的咖啡廳。標誌性的唐破風屋頂在街道間突兀地出現,彷彿時光靜止一般,別具風情。高岡伸一讚賞道:「脫衣室的格天井等,充分展現了豪華的浴場建築特色」。
最吸引目光的是鋪滿店內的綠色系馬約利卡磁磚。這種多彩鮮豔的磁磚當時風靡一時,從脫衣室延伸至浴室區域,皆由淡路島工匠手工燒製,華麗點綴空間。無論是內部或外觀,都完整保留了當時的風貌,讓人彷彿穿越時空,別忘了預約招牌餐點土耳其飯。
第三名 前田咖啡 文博店(京都市)
原本是舊日本銀行京都分行的金庫室。從厚重的金庫門進入,建築於1906年完工,穿越沉重的大門,迎面而來的是挑高的天花板,牆上設有逃生口,以及防盜用的窄窗格,仍能見證這裡曾是金庫的歷史。這棟銀行建築由明治、大正時期代表性建築師辰野金吾設計,空間充滿大正浪漫風情。推薦的露台座位過去曾是車寄(車輛停靠區),能悠閒欣賞美麗的紅磚建築。想要悠閒時光的話,建議早上來這裡享用早餐。
第四名 工場跡事務室(奈良市)
活用了飲料工廠的舊事務室與包裝室,盡可能保留了大正時代建造時的原貌。甚至有人表示:「即使眼前看到工人在作業,也不會感到違和感」。店內展示著當時工廠生產的乳酸菌飲料「フトルミン」的瓶子,並運用研究所的舊設備進行改造,努力保留當年的歷史氛圍。
第五名 紅屋頂咖啡館 駅舎(青森縣五所川原市)
改裝原本津輕鐵道芦野公園站的舊車站建築。紅色屋頂與白色木造建築座落於美麗自然之中,宛如電影場景。店內保留了車站服務室與候車室之間的木製櫃台,窗口開口仍能讓人想像過去乘客向站務員購票的模樣。從店內的窗戶可看到仍在行駛的列車。芦野公園站曾經出現在太宰治小說《津輕》的開頭,如果是太宰治的粉絲,可以一邊閱讀《津輕》,一邊追尋太宰治的足跡。
第六名 レボン快哉湯(東京都台東區)
改造明治末期創立的公共浴場「快哉湯」改造而成。踏入店內,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木製鞋櫃。浴室內仍保留富士山壁畫、收費櫃台、大型鏡子與柱鐘,完整再現舊浴場風貌。店內也被用來作為社區空間,舉辦音樂會與短歌聚會,受到當地人喜愛。
第七名 青色理髮館 工房モモ(長崎縣島原市)
這間咖啡店曾經是大正時代建成的登錄有形文化財「理髮館」的一樓。淡藍色的洋風建築宛如歐美街景。鏡子與椅子依然完好,能讓人想像過去各式人們曾在此剪髮的情景。由於老舊曾面臨拆除危機,但商店街居民的努力讓建築得以保留。無論內外都展現當時的摩登建築風貌,也非常適合拍照。
第八名 山貓瓶詰研究所(鹿兒島縣枕崎市)
這間咖啡店的原址,本來是廢棄30多年的木造郵局,後來在2022年重新改裝。那種孤立於山間的寧靜氛圍最為吸引人。店名來自宮澤賢治的《要求多的餐廳》中的「山貓軒」。櫃台窗戶的毛玻璃上仍留著「いらっしゃいませ」的舊字跡,散發濃厚昭和風情。
同分的第八名 浪漫座(佐賀市)
還是一家銀行改裝的咖啡廳,這間咖啡店由1906年建成的舊古賀銀行部分區域改造而成。採用高級釉磚的古典銀行建築,內部則使用高級木材)。挑高的吹拔空間延伸至二樓的回廊,展現當年銀行的繁榮景象。沉穩的櫃台與壁爐突顯出九州五大銀行之一的威嚴氣質。
第十名 大雄山線 駅舎咖啡1の1(神奈川縣小田原市)
原本是伊豆箱根鐵道大雄山線的舊管理事務所,店內仍保留昭和時期的鐵道設備,瀰漫著復古氣息。時而響起的車站廣播與列車聲對鐵道迷來說極具魅力。
資料來源:日經新聞
Joel來談日本
公眾人物
發送訊息

德國人保羅·戈德曼《一八九八年的夏日》中,香港佔有整整一章 王璞

 

前兩天講到英國人羅里.麥克林筆下的柏林,那麼,柏林人筆下的香港怎樣呢?我想起保羅.戈德曼的《一九八九年的夏日》,他在那本書中不僅寫到香港,還寫到廣州、上海、武漢、天津和北京。兩年前我寫過的讀後感,如今再發一次,也許仍未過時。
一八九八年的香港
一百二十四年前的香港甚麼樣?德國人保羅·戈德曼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記錄。在他那本《一八九八年的夏日》中,香港佔有整整一章。這本書的副標題是「一個德國記者眼中的中國觀察」,是作者一八九八年受《法蘭克福日報》派遣到中國採訪的成果。
比起英人約翰·湯姆遜一八七三年出版的《中國和中國人影像》,戈德曼這本書更生動,更好看,更具史料價值。因其作者不僅深入尋常巷陌觀察民俗風情,且採訪到了許多要人名流,從李鴻章到其所到之城的大小行政首腦,都跟他見過面并談過話。而且他文筆一流,譯成中文也無損其準確、簡捷、幽默的原汁原味。
在他到訪過的所有中國城市中,他最喜歡香港,對香港的評價最高。他從意大利的熱那亞乘上一艘德國遠洋輪,穿越地中海、紅海、阿拉伯海和南海而來,一路上經過不少英國殖民城市,說那些城市的建設和高效的行政制度令他對英國人的管理能力肅然起敬。不過他一看到香港,便驚嘆道:
「在亞丁、科倫坡和新加坡,英國的殖民地統治顯示出了巨大的才智,而在香港,則是完成了真正的奇蹟。五十年來香港都掌握在英國人手裏,旁邊海灣中島嶼裸露的岩石忠實地反映出香港五十年前的圖像。英國人來到這裏,突然,這些裸露的岩石上長出了一座城市,一個有着優雅街道與舒適建築物的城市。」
別以為戈德曼是個殖民主義分子,他對香港的中國人也不吝贊詞,他寫道:
「建造香港這樣偉大的工程,只能憑借本地無可勝數的勞動力完成。你看到中國工人工作時的樣子就知道了。到處都有他們的身影。這裏所有的的事情都由人力完成,因為他們與蒸氣機一樣便宜,也一樣快速。中國人具有驚人的力量,誰給他們工作他們就對誰好。」
還熱情總結:「每個人都會贊同我所說的,應將香港奇蹟的關鍵歸功於本地勤奮的勞動者!當然,這并不會減損英國人的榮譽。英國人想要一個花園,便指揮這些中國巨人犁開岩石。」
巧的是,戈德曼到訪香港的時候,也正碰上一場瘟疫。那是世界第三波大鼠疫,從一八九四年開始已經在全世界斷斷續續流行三四年了,香港也遭到波及,三年來死者數以千計。各國報紙每天都報導鼠疫消息。但在香港的日常生活中,「瘟疫」這個詞很少被提及,戈德曼看到的是「在雲咸街角開花市的中國人,用他們聰明的商業頭腦和達觀精神,想到了回應瘟疫的辦法。他們的花籃內都是繽紛多彩的南方花朵,現在他們把白色的也帶來,用於墓地。」
這位敬業樂業的德國記者在香港到處爬山涉水,盡量看到最真實的香港。我們從他的描寫中可以看到半山風景區、直通山頂的纜車、以及沿途不斷變幻的美麗風景。他說坐在纜車中「翻山越嶺後可以看到最明亮的海灣!碧綠的山丘和海洋天空一起流動着。然後你可以坐在石椅上享受風景,這景色人間少有。」
他也描寫了皇后大道和皇后像廣場、廣場上的白色市政廳大廈、以及大道上的外國商業區和中國商業區。外國商業區上各國企業大廈和商店林立,讓人感到「每個人都在這塊土地上受到歡迎,不同民族的人在這裏自由定居與作生意。」
不過他更著力描寫的是皇后大道上的中國商業區:鱗次櫛比的商鋪、彩旗般飄揚在各家店舖門口的條幅,店堂裏辮子長長的老闆和辮子比較短的伙計,他們熱情周到的服務,最令他驚嘆的是商鋪裏美不勝收的瓷器、絲綢剌鏽品和工藝美術品,它們以象牙、翡翠、和金銀等貴重原料手工雕製。
「進入這些商鋪是相當危險的,」戈德曼寫道,「所有的東西都是如此的便宜,你會在很短的時間內花掉很多錢⋯⋯中國工匠的技術是無法超越的,他們手指之精巧令人難以望其項背。如此美妙絕倫的製品卻驚人的廉價。而且都伴着特別乾淨利落、精緻的包裝。從這裏你可以看到出中國人是誠實的商人。」
我猜他描寫的是今日上環古玩街摩羅街。我有位朋友愛好古董收藏。我陪他去過那條街一兩次。但除了仍然能在那裏看到很多貌似古董的商品外,我對這條街的感覺與戈德曼相反,店舖陰暗狹窄,老闆和伙計態度冷漠生硬,商品的性價比令人懷疑。我的愛古董朋友對瓷器頗有一些認識,他一間一間商鋪耐心看下去,還曾對一兩件瓷器動心,請老闆把它們從玻璃櫉櫃裏拿出來仔細辦識,最後都沒有成交,「貴得離譜,且有高仿之嫌。」他出來後搖着頭對我說。
畢竟,一百多年過去了,香港歷盡滄桑,店舖殘了,真品少了,人心不古。
唯一沒變的是青山綠水,戈德曼當年乘覽車遊覽的太平山,還有他不曾涉足的獅子山、飛鵝山、大嶼山、依然美麗如故。
所有心情:
9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