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8日 星期日

香港開埠日」,英文叫「Hong Kong Foundation Day」彈指樓臺現,飛來何處峰。英國國家檔案館推出香港開埠後的七百張香港舊貿珍貴歷史圖片

 

陶傑 

英國國家檔案館推出香港開埠後的七百張香港舊貿珍貴歷史圖片,攝於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後二十年。因東印度公司的義律(Captain Elliot ) 的銳利眼光,一眼就看中此深水港,英清貿易戰爭之後擇而據之,與葡萄牙的澳門競爭,迅速超過。自此一條遠東的漁村在珠江口融入西方文明世界。
英國維多利亞建築與中國傳統天后廟並列,宏美和諧而不衝突,靜態的美學環境,令人感佩殖民地的管治先賢,以普通法吸引與廣東人和四方冒險家會聚的勤奮而創造奇蹟。中西文化只有在殖民地時代,方顯各自的優點結合,競發異彩,不像其後「非殖化」之後,「當家作主」而沉碴泛起,第三世界,展開多場劣幣驅逐良幣的競賽,然後向歐美輸出難民。
而1997年之前,是四方的難民奔赴這片英國管治的海港。
可謂鬼斧神工的奇緣。今日唯一不變的,是海港兩岸的山脊線。
在西方文明催化之下,此後百年,香港由治入興,由興而成為國際貿易與文化匯萃的大都會,與紐約倫敦並稱。「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一顆東方之珠移交給部落社會的一群土著,自己毀掉,「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與人無尤。對小紅書的巨嬰族,西方文明已經給予其無數次成長改過的機會。在兩岸猿聲啼不住之間,因誤解而結合,因了解而分手,美好的事物不會天長地久,合理地,西方文明世界終於與中國香港特區脫鈎。
所有心情:
742


馮睎乾十三維度

彈指樓臺現,飛來何處峰
183年前今天,是「香港開埠日」,英文叫「Hong Kong Foundation Day」。所謂「開埠」,即開放碼頭,讓香港成為一個自由貿易港,不再受制於大清的質易禁令。當年今日,正是香港命運的分水嶺。
然而你可能不知道,其時香港還未正式割讓給英國。當年清廷在鴉片戰爭打了敗仗,希望議和。1841年1月20日,英國駐華商務總監義律(Charles Elliot)便乘勢向欽差大臣琦善提出「穿鼻草約」,私下談判割讓香港島事宜,但琦善未敢輕易接受,雙方拉鋸。
過了四天,英軍未待談判結束,已派出戰艦琉璜號,準備直接佔領港島。1月25日上午8時15分,第一批英兵在水坑口登陸,但未有舉行任何儀式。翌日,英國海軍陸戰隊抵埗,在隆隆禮炮聲中,大英國旗初次在港島飄揚,英國宣布正式接管香港。那一天,英軍在香港插旗咁大件事,道光皇帝卻懵然不知。
當年中國人有何反應呢?當然是滿腔憤慨,洋溢愛國激情了。我看過廣東詩人彭泰來在1841年寫的一首〈辛丑感事〉:
地廣容輕削,天高竟不知。
無難嗔國體,遑暇恤邊陲。
雜種蛟蛇橫,奸氓藪澤資。
他年說香港,回首費籌思。
此詩不點名批評琦善的軟弱無能,有辱國體,而「天高竟不知」一句,正是說琦善擅自割讓香港,連皇帝也不知情。但回首當年,若非琦善先斬後奏,香港就不會有後來的百年繁華了。
香港開埠時,島上只有約3600人聚居於廿條村落,而住在港口船上的漁民則有2000左右,形容為「不毛之地」也不為過。但這條小漁村經英國管治廿年,已經脫胎換骨。清末著名詩人黃遵憲在1864至1873年寫過組詩〈香港感懷十首〉,第一首是這樣的:
彈指樓臺現,飛來何處峰?
為誰刈藜藋?遍地出芙蓉。
方丈三神地,諸侯百里封。
居然成重鎮,高壘矗狼烽。
我在Patreon會詳解此詩,但現在只看首聯「彈指樓臺現,飛來何處峰」,形容香港建築物林立,彷彿彈指乍現,天外飛來,已想像到詩人目睹香港今非昔比時,內心有多驚嘆不已了。
英國人在廿多年間,點石成金,把一塊不毛之地變成重鎮仙都,固然厲害,但中国人也不必自卑,因為中共接管香港後,也在廿多年間把一個自由的國際城市,成功修復為樸實無華的「小漁村」,現在還「由治及興」起來,成就之大,又豈是維多利亞女皇所能企及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請訂閱支持十三維度Patreon: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