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縣南方澳跨海大橋裝飾成魚的意象,夜景十分迷人。 圖/讀者石世民提供 |
常覺得「禁捕」名單,就像是病危通知單,當生物一個個被列入,彷彿宣告族群死亡之日即將到來,現在連鯖魚都榜上有名,顯示整個海洋生態系已經進入紅色警戒。 |
鯖之祭 684 2012-12-03
|
||||||||||||
南方澳的捕鯖歷史,要追溯到1923年,日本人開闢南方澳漁港的年代,最早漁民是使用「釣槽仔」的傳統漁法,靠著竹筏和尼龍線,把鯖魚釣上岸。 魏良佑是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系的博士生,他從1999年開始,就在宜蘭的南方澳漁港和新北市的澳底漁港,收集鯖魚樣本,希望了解鯖魚的生態和資源變化。 辨識魚種、測量體長、秤重紀錄,這是魏良佑每次調查必須取得的基本數據,他表示,全世界的鯖魚共有三種,台灣能捕獲的是花腹鯖與白腹鯖,牠們隨著季節洄游,每年一月到五月,會來到台灣的東北部海域產卵。 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系的李國添教授,更以資源學的角度來分析,研判鯖魚已經產生過漁的危機。 在陸地上,鯖魚是台灣漁業重要的基礎產業,在海洋裡,鯖魚是鮪魚等大型魚類的重要食物來源,一旦鯖魚資源出現問題,崩毀的不只是整個漁業的產業鏈,還有海洋生態系。每天在海上討生活,漁民警覺到鯖魚發出的警訊,於是民間自發性的提出禁漁的策略。 由於韓國、日本、中國、台灣都有在捕捉鯖魚,尤其中國的漁獲量相當大,宜蘭南方澳區漁會表示,目前中國是六月份開始禁漁,許多漁民反映應該跟中國同步禁漁,否則即使台灣不捉,洄游的鯖魚還是會落入其他國家的漁網中。 不論是洄游性的鯖鰺,或是剛要準備長大的魚卵和魩仔魚,還是海洋裡最大的魚類鯨鯊,牠們都逐步被列入禁捕名單,海洋資源匱乏的危機是步步進逼。人與海的這場搏鬥,不知還能持續多久,短暫休兵的戰略,能不能換回下一次的豐收,能不能還給生物繼續悠游的機會。 |
2001年,初次到南方澳漁港,拍攝鯊魚專題,當時絕
大多數的漁民,並不認同「禁捕」的概念,如今面對明年即將上路的鯖魚禁捕限制,許多漁民不只支持,反而覺得政府速度太慢,會有如此大的轉變,主要是因為他
們看見海洋日漸枯竭,漁民每天在海上討生活,對於海,沒人比他們更清楚,船長說,小時候常捉的魚,現在都已經看不到了,他也希望這些魚不要絕種,這片海洋
可以永續。 在南方澳,看到辛苦討海的漁民,展現他們的生態智慧,看到文史工作者扭轉海鮮文化,推廣真正的海洋文化,真希望我們的海洋有起死回生的一天。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