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15年前華梵的賴世賢老師帶學生來參觀新生南路的書店
我招待他們
還送每人一本"戴明博士四日談"
現在這些人不知在世紀哪一角落......
〈大學校園巡禮〉第27站:華梵大學
學校要能夠創造課本之外、教室之外的學習場景,因為這些學習是最需要與他人攜手同心、相互成就的……
山頂上的一朵雲
驅
車上華梵,行經半山腰,即可望見白色的校舍錯落在青翠的大崙山頂上,我總是不解:為什麼當初創辦人曉雲法師要用白色的呢?校舍不就應與山林同調、融為一
體?在這山路上來回已逾二十一載,最近的某一天,煙雨濛濛,我習慣性地遠眺那每日要去的工作地點,隱約看到了一朵白雲安臥山頂,定睛一看,眼花了,原來是
一樣潔白的校舍,我終於明白,曉雲法師在大崙山上安放的是一朵白雲。
曉雲法師是一位藝術家,她畢生最偉大的作品就是華梵大學。
那天以後,只要行經可以望見華梵的半山腰,總會不經意地抬頭看看那朵白雲,安在否?深怕給風吹跑了。
那些年學生教給我的事
我在曉雲法師創校的第二年來到了華梵。華梵在山上,當然不會有圍牆,校門口聳立一根潔白的華表,嚴格說那也不像個校門,我們心中的校門又在哪裡呢?
約莫在十九年前一個寧靜美麗的夜裡,月光映照在華梵堂,在這個建校時期的鐵皮屋工地裡,生態社的曾文修同學,播放著幻燈片,為我們講述華梵的自然生態之 美。第一張幻燈片是雙溪口石碇堡隧道的美麗景致,是在通往石碇平溪的叉路口,離華梵還有十五分鐘的車程;文修說道:這就是華梵的校門,每當經過這隧道口, 就有了回到學校的感覺,從石碇鄉到大崙山都是我們的大校園。文修其實是在告訴我們,華梵應該是一所什麼樣的大學,辦學的視野要延伸到社區與土地的連結。那 一夜,曉雲法師也深受感動。
那一年,華梵舉辦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在國家圖書館的國際會議廳,開幕的第一場演講活動,就是由文修為與會來賓介紹華梵生態之美。
文修有一位徒弟,賴麒泰,有一年介紹華梵自然生態之美的重責大任,換到他頭上。他們師徒倆總是利用自然生態之名,偷渡很多教育的想法、文化的理念,傳達給 師長們。在春節過後的教職員聚會中,麒泰受邀介紹華梵自然生態,當播放到夏夜學校後山受傷的一條青色小蛇,他竟不禁感傷地哽咽了起來。
天氣清朗時,大冠鷲盤旋天際,呼悠呼悠地叫著,學生們都喜歡趴在宿舍的窗台,觀看大冠鷲展翼翱翔,忽而從天而降、忽而拉起直上青天。後來,華梵文學獎即以大冠鷲為名,大冠鷲也成為華梵的校鳥,是學生們山居歲月最深刻的記憶。
十多年前,流浪狗的議題剛開始受到重視,提報環保局、抓走撲殺,是當時社會的主流做法。學生們與總務處協商,表示願意照顧這些流浪狗,從此狗兒在大崙山頂 入戶落腳。有時候,真的會有狗兒晃進教室,趴臥聽課,有時比學生還認真。麒泰同學每天費心準備七個便當,定時定點餵食這些流浪狗,七個便當盒的故事,成為 校史中動人的一頁。
山頂上的家
華梵的系辦公室和教師研究室的配置,是採用家庭式的設計理念:客廳是系辦公室,系辦後端坐落兩旁的房間就是教師研究室。機電系的系辦總是人聲鼎沸,擠滿了 學生,夜幕低垂更是熱絡。系辦公室裡只有一位助教趙媽,其他多出的座位都成了學生的窩,這裡早已是學生的系辦了,彷彿這個系是學生在經營的。每當晚上較晚 回家,我離開研究室,低著頭悄悄步出系辦門口時,在系辦座位上,一定會有學生大聲地跟我說再見;踏出系辦,經過穿堂變身的學生學習角,傳來討論功課、談天 歡笑的聲音。
趙媽在這裡近二十年了,早上不到八點鐘,她已經在辦公室,晚上不論多晚,我都沒有機會看到她離開的背影。趙媽真的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在系上只有她敢罵學生,因為學生們都把她當成另一個媽,不想跟家人講的都會跟她講。
才剛過完年,開學第二天的傍晚,經過系辦外穿堂,看到機電系學會會長「包子」在學習角開起了幹部會議。我探頭過去,原來系學會要辦紙橋競賽活動。我說:老 師早期材料力學的課,都安排有紙橋競賽的學習單元,不過這十年來就都沒安排了。學生聽了很興奮,跟我要了資料就準備接手。我也覺得意外,誰說現在學生辦活 動只有吃喝玩樂,其實他們渴望的是「學習的興味」,需要有自主學習的舞台。
教室在窗外
去年底跨年的前夕,全校社團實習專題舉辦了期末評審會,這是華梵通識最能展現學生自主創意的精采課程。美術系的迎新活動,別有創意地拉到了台中舉辦,原來 他們是經過精心的評估,避開大台北,場地、成本都是最優的;卓越的創意企畫、縝密的組職分工,都不是大人們所能企及的。學校有一棟等待改建的建築,美術系 學會的同學們花了三天的時間將它變裝成鬼屋廢墟,辦了一場萬聖驚魂夜闖鬼屋活動,結合他們美術創作的專業學習,成就了一場精采的裝置藝術秀。從做中學,培 養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活動都是學生們獨立策畫執行的。
他們向評審會報告時興奮又自信的神情,彷彿在告訴我們:這才是最好的學習方式!做老師的能教給學生什麼呢?我們多半只會在教室裡,教書本裡的東西,卻又常常操之過急,打壞學生學習的胃口。
工設系的芳瑜,常來我們人文教育中心串門子,她的設計專業幫我們同仁解決了很多海報編輯的問題。她入學那一年,學校啟動了築夢者計畫,芳瑜跟班上同學共四 個人,提了一個金工設計的微型創業夢想計畫。從拜訪商家開始,一家一家去請教,學習如何開店;然後找學長帶路,跑工廠尋找合作廠商;尋找各種研習機會,吸 收最新的資訊。幾個女生在學校附近山腰處租了一個工作室,住在一起。不過半年的時間,她們都已經在接單營運了;在最後的成果發表會中,我們看到了一種跳躍 式的蛻變成長。
為什麼孩子要上大學
創辦人曉雲法師為什麼要在七九高齡辦大學?孩子又為什麼要上大學?上大學要學什麼?如果社會上的職場情境,是就業能力與態度養成最有效的途徑,那麼何苦要念大學?
為什麼孩子要上學?這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一生非常關注的課題。他家從事的是森林管理方面的工作,他小時候喜歡一個人帶著植物圖鑑跑到森林裡,對 照著樹木的名稱和生態,心想記好這些,將來工作一定用得上;然而他在學校無法跟老師同學討論這些,為什麼要去這樣的學校,學一些似乎跟未來生活無關的東 西?
大江健三郎的兒子,名字叫作「光」,光出生時腦部異常,有智能障礙。光就讀的特教班環境吵雜,充滿刺耳的尖叫聲,光為什麼還要上學呢?光跟班上的一位喜歡 音樂的同學,經常手牽著手一起窩在教室角落,忍耐班上吵雜的噪音,不久之後兩人開始有互動,巴赫、莫札特是他們之間對話的語言。光後來譜了一首曲子〈畢 業‧變奏曲式〉,也在各演奏會中演出。
大江健三郎在《為什麼孩子要上學》一書中說道:「對光而言,音樂是為了確認自己內心深處的豐富寶藏,並且傳遞給他人,讓自己和社會有所連結的最有效語言, 它雖然萌發於家庭生活中,但卻是在光上學之後形成。不管是國語也好,理科或算術、體操或是音樂,學習這些都是為了充分了解自己、與他人聯繫」。
人藉著與他人互動、與社會連結,以了解自己在世界的位置、覺察自己存在的價值,依華梵創校教育理念覺之教育的說法,就是自覺與覺他,這樣的理念超越了「傳道、授業、解惑」的傳統教育觀。
學校要能夠創造課本之外、教室之外的學習場景,因為這些學習是最需要與他人攜手同心、相互成就的。不論是通識或專業的學習,從抽象的知識學科到實務應用的 一技之長,都是學生在未來與他人連結、貢獻所長、與社會連結的憑藉。所有的課程與活動,都會因著學生的自我發展得到滿足而有了意義,我們就是這一群守護著 這方樂土的園丁吧。
華梵大學簡史
華梵大學,簡稱華梵,前身為釋曉雲法師創辦於1990年的華梵工學院,創校宗旨:人文與科技融匯,慈悲與智慧相生。1993年更名為華梵人文科技學 院,1997年改制為華梵大學。華梵為校址位於新北市石碇區的私立綜合大學,校區風景優美,有森林大學之譽。現任校長是朱建民教授。
校訓:德智能仁
校歌:
作詞:釋曉雲 作曲:黃友隸
華夏文風被萬世,
梵宇巍峨雲端聳。
慈雲法雨悉沾灑,良師益友,
建起華梵好學風。
東土慧日照,儒佛聯心,
崇善去惡,共濟和衷。
淑世造人才,為國培良棟;
人文科技詮體用,
德學相彰樂融融。
千秋萬歲仰聖流,
全球各國,寶島朝宗。
全球各國,寶島朝宗。
學校要能夠創造課本之外、教室之外的學習場景,因為這些學習是最需要與他人攜手同心、相互成就的……
華梵大學校區全景。 圖/華梵大學提供 |
華梵大學校門口聳立一柱潔白的華表。 圖/華梵大學提供 |
那天以後,只要行經可以望見華梵的半山腰,總會不經意地抬頭看看那朵白雲,安在否?深怕給風吹跑了。
那些年學生教給我的事
我在曉雲法師創校的第二年來到了華梵。華梵在山上,當然不會有圍牆,校門口聳立一根潔白的華表,嚴格說那也不像個校門,我們心中的校門又在哪裡呢?
約莫在十九年前一個寧靜美麗的夜裡,月光映照在華梵堂,在這個建校時期的鐵皮屋工地裡,生態社的曾文修同學,播放著幻燈片,為我們講述華梵的自然生態之 美。第一張幻燈片是雙溪口石碇堡隧道的美麗景致,是在通往石碇平溪的叉路口,離華梵還有十五分鐘的車程;文修說道:這就是華梵的校門,每當經過這隧道口, 就有了回到學校的感覺,從石碇鄉到大崙山都是我們的大校園。文修其實是在告訴我們,華梵應該是一所什麼樣的大學,辦學的視野要延伸到社區與土地的連結。那 一夜,曉雲法師也深受感動。
那一年,華梵舉辦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在國家圖書館的國際會議廳,開幕的第一場演講活動,就是由文修為與會來賓介紹華梵生態之美。
文修有一位徒弟,賴麒泰,有一年介紹華梵自然生態之美的重責大任,換到他頭上。他們師徒倆總是利用自然生態之名,偷渡很多教育的想法、文化的理念,傳達給 師長們。在春節過後的教職員聚會中,麒泰受邀介紹華梵自然生態,當播放到夏夜學校後山受傷的一條青色小蛇,他竟不禁感傷地哽咽了起來。
天氣清朗時,大冠鷲盤旋天際,呼悠呼悠地叫著,學生們都喜歡趴在宿舍的窗台,觀看大冠鷲展翼翱翔,忽而從天而降、忽而拉起直上青天。後來,華梵文學獎即以大冠鷲為名,大冠鷲也成為華梵的校鳥,是學生們山居歲月最深刻的記憶。
十多年前,流浪狗的議題剛開始受到重視,提報環保局、抓走撲殺,是當時社會的主流做法。學生們與總務處協商,表示願意照顧這些流浪狗,從此狗兒在大崙山頂 入戶落腳。有時候,真的會有狗兒晃進教室,趴臥聽課,有時比學生還認真。麒泰同學每天費心準備七個便當,定時定點餵食這些流浪狗,七個便當盒的故事,成為 校史中動人的一頁。
山頂上的家
華梵的系辦公室和教師研究室的配置,是採用家庭式的設計理念:客廳是系辦公室,系辦後端坐落兩旁的房間就是教師研究室。機電系的系辦總是人聲鼎沸,擠滿了 學生,夜幕低垂更是熱絡。系辦公室裡只有一位助教趙媽,其他多出的座位都成了學生的窩,這裡早已是學生的系辦了,彷彿這個系是學生在經營的。每當晚上較晚 回家,我離開研究室,低著頭悄悄步出系辦門口時,在系辦座位上,一定會有學生大聲地跟我說再見;踏出系辦,經過穿堂變身的學生學習角,傳來討論功課、談天 歡笑的聲音。
趙媽在這裡近二十年了,早上不到八點鐘,她已經在辦公室,晚上不論多晚,我都沒有機會看到她離開的背影。趙媽真的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在系上只有她敢罵學生,因為學生們都把她當成另一個媽,不想跟家人講的都會跟她講。
才剛過完年,開學第二天的傍晚,經過系辦外穿堂,看到機電系學會會長「包子」在學習角開起了幹部會議。我探頭過去,原來系學會要辦紙橋競賽活動。我說:老 師早期材料力學的課,都安排有紙橋競賽的學習單元,不過這十年來就都沒安排了。學生聽了很興奮,跟我要了資料就準備接手。我也覺得意外,誰說現在學生辦活 動只有吃喝玩樂,其實他們渴望的是「學習的興味」,需要有自主學習的舞台。
教室在窗外
去年底跨年的前夕,全校社團實習專題舉辦了期末評審會,這是華梵通識最能展現學生自主創意的精采課程。美術系的迎新活動,別有創意地拉到了台中舉辦,原來 他們是經過精心的評估,避開大台北,場地、成本都是最優的;卓越的創意企畫、縝密的組職分工,都不是大人們所能企及的。學校有一棟等待改建的建築,美術系 學會的同學們花了三天的時間將它變裝成鬼屋廢墟,辦了一場萬聖驚魂夜闖鬼屋活動,結合他們美術創作的專業學習,成就了一場精采的裝置藝術秀。從做中學,培 養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活動都是學生們獨立策畫執行的。
他們向評審會報告時興奮又自信的神情,彷彿在告訴我們:這才是最好的學習方式!做老師的能教給學生什麼呢?我們多半只會在教室裡,教書本裡的東西,卻又常常操之過急,打壞學生學習的胃口。
工設系的芳瑜,常來我們人文教育中心串門子,她的設計專業幫我們同仁解決了很多海報編輯的問題。她入學那一年,學校啟動了築夢者計畫,芳瑜跟班上同學共四 個人,提了一個金工設計的微型創業夢想計畫。從拜訪商家開始,一家一家去請教,學習如何開店;然後找學長帶路,跑工廠尋找合作廠商;尋找各種研習機會,吸 收最新的資訊。幾個女生在學校附近山腰處租了一個工作室,住在一起。不過半年的時間,她們都已經在接單營運了;在最後的成果發表會中,我們看到了一種跳躍 式的蛻變成長。
為什麼孩子要上大學
創辦人曉雲法師為什麼要在七九高齡辦大學?孩子又為什麼要上大學?上大學要學什麼?如果社會上的職場情境,是就業能力與態度養成最有效的途徑,那麼何苦要念大學?
為什麼孩子要上學?這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一生非常關注的課題。他家從事的是森林管理方面的工作,他小時候喜歡一個人帶著植物圖鑑跑到森林裡,對 照著樹木的名稱和生態,心想記好這些,將來工作一定用得上;然而他在學校無法跟老師同學討論這些,為什麼要去這樣的學校,學一些似乎跟未來生活無關的東 西?
大江健三郎的兒子,名字叫作「光」,光出生時腦部異常,有智能障礙。光就讀的特教班環境吵雜,充滿刺耳的尖叫聲,光為什麼還要上學呢?光跟班上的一位喜歡 音樂的同學,經常手牽著手一起窩在教室角落,忍耐班上吵雜的噪音,不久之後兩人開始有互動,巴赫、莫札特是他們之間對話的語言。光後來譜了一首曲子〈畢 業‧變奏曲式〉,也在各演奏會中演出。
大江健三郎在《為什麼孩子要上學》一書中說道:「對光而言,音樂是為了確認自己內心深處的豐富寶藏,並且傳遞給他人,讓自己和社會有所連結的最有效語言, 它雖然萌發於家庭生活中,但卻是在光上學之後形成。不管是國語也好,理科或算術、體操或是音樂,學習這些都是為了充分了解自己、與他人聯繫」。
人藉著與他人互動、與社會連結,以了解自己在世界的位置、覺察自己存在的價值,依華梵創校教育理念覺之教育的說法,就是自覺與覺他,這樣的理念超越了「傳道、授業、解惑」的傳統教育觀。
學校要能夠創造課本之外、教室之外的學習場景,因為這些學習是最需要與他人攜手同心、相互成就的。不論是通識或專業的學習,從抽象的知識學科到實務應用的 一技之長,都是學生在未來與他人連結、貢獻所長、與社會連結的憑藉。所有的課程與活動,都會因著學生的自我發展得到滿足而有了意義,我們就是這一群守護著 這方樂土的園丁吧。
華梵大學簡史
華梵大學,簡稱華梵,前身為釋曉雲法師創辦於1990年的華梵工學院,創校宗旨:人文與科技融匯,慈悲與智慧相生。1993年更名為華梵人文科技學 院,1997年改制為華梵大學。華梵為校址位於新北市石碇區的私立綜合大學,校區風景優美,有森林大學之譽。現任校長是朱建民教授。
校訓:德智能仁
校歌:
作詞:釋曉雲 作曲:黃友隸
華夏文風被萬世,
梵宇巍峨雲端聳。
慈雲法雨悉沾灑,良師益友,
建起華梵好學風。
東土慧日照,儒佛聯心,
崇善去惡,共濟和衷。
淑世造人才,為國培良棟;
人文科技詮體用,
德學相彰樂融融。
千秋萬歲仰聖流,
全球各國,寶島朝宗。
全球各國,寶島朝宗。
【2013/05/14 聯合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