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8日 星期三

「北港朝天宮」進香 ;北港讀報社


跟著進香團去「北港朝天宮」旅遊吧!
風雨過後,心需要安定和重振。一起來讀讀這篇,跟著進香團去「北港朝天宮」旅遊吧!
「進香」是臺灣傳統社會相當普遍的民俗活動。所謂進香,就是信眾追隨分靈的神像回到原廟參加祭典或參拜,而這群隨香參拜的團體就稱為「進香團」。一般人聽到進香團,總覺得是阿公阿媽的旅遊團,但早在日本時代,進香團卻已經是很流行的旅遊方式...


臺灣學通訊
【庶民生活史】讀報社
文、圖片提供/林柏維(南臺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1920年,新民會在東京創刊《臺灣青年》(1922年更名《臺灣》,1923年發刊《臺灣民報》),同時,推動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蔣渭水等本土菁英受此影響,在林獻堂總理的領導下,結合傳統士紳、海外留學生、本土知識菁英,於1921年10月17日,在臺北靜修女中成立臺灣文化協會。表面上,以臺灣文化之向上為目的,是喚醒臺灣民族意識、建設臺灣特種文化的啟蒙運動;實際上,在於爭取政治權,造成民族自決的氣勢。
文化協會成立後,旋即在各地成立支部,氣勢磅礡;他們發行會報《臺灣民報》,設立讀報社,開辦霧峰夏季學校,開設文化書局、中央書局、興文齋書局;他們鼓勵、協助各地青年團體成立,推展青年運動;他們反對剝削、反對差等待遇,主導婦女、農民、勞工、學生運動;他們提倡使用白話文,促成臺灣新文學的發展;他們推動新劇,提倡戲劇改革,組織「美臺團」電影隊,啟迪民智;他們為反抗日本資本家對臺灣的操控,成立大東信託株式會社;他們努力爭取臺灣的自治,積極推動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文化人在城鄉間舉辦各式的文化演講會,撒下臺灣新文化的種籽,風起雲湧,蔚成1920年代全島文化運動的熱潮,使「文化的」成為進步的、改革的、臺灣意識者的共同標簽。
文化協會成立前,蔣渭水於1920年11月,設立「文化公司」,希望藉此獲得「關於戰後思想、文化研究的資料及新聞雜誌圖書」,文化書局及讀報社的雛形於此顯現。蔣渭水在刊載於1921年文化協會《會報》第一號的〈臨床講義〉中,更將讀報社列為醫治臺灣的重要處方;因此,文化協會成立後旋於各地設立讀報社,至1922年1月止有:「新竹州下苑裡、臺中州下草屯、彰化、北斗、員林、社頭,臺南州下嘉義及高雄八所。」1923年1月,增設「高雄州下屏東、岡山,新竹州下大湖。」8月,增設臺北1所,1924年6月,增設臺南1所,共計13所讀報社。
讀報社的格局略似小型圖書館,擺置書刊有臺灣及日本的各種新聞雜誌,並且訂購中國報紙十數種以上供一般大眾閱覽,如臺南讀報社內即備有:「島內三新聞、大阪朝日、福音新報、臺灣時報、上海申報、東方雜誌、青年進步、臺灣民報、科學智識、教育雜誌、小說世界。」等書報。由於讀報社兼具文化協會各分支機構的活動辦理角色,也開闢有講習場地,以草屯炎峰青年會為例,其「青年會館」,「總坪數約百坪,內設文化講座、收容人數約八百餘人,兩廊設讀報社、撞球場,以為同胞的勵學和娛樂之機關。」
85期通訊主題【報紙】,「庶民生活史」專欄林柏維(南臺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詳細介紹<讀報社>,網址:http://www.ntl.edu.tw/ct.asp?xItem=48969&ctNode=457&mp=5
圖為北港讀報社。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