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5日 星期二

大稻埕之一: 傳統藝術等


 電影《大稻埕》以1920年代的台北為電影背景,影片主角穿越時空回到日本人統治的年代,這個多重拼貼的「歷史」故事引來諸多的批評,特別是對史料的考查,史料的考據都受到不少指責。
 (文中圖片為19世紀末期台北大稻埕)

"五月六日至十九日,隨偶戲館一行赴伊斯坦堡,參加國際藝術節的演出。
此行責任重,得全心全意浸潤在千年古都諸般迷人的樂趣裡。....."2007

隔月,參加他們的回憶酒會,在大稻埕附近一百年 hinoki古樓,霧台上, 暢飲葡萄酒.....



最想讓世界認識的台北角落


偶戲館


李秀美  (人間副刊 20070817)





" ......「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台北偶戲館」.....。兩家偶戲館,一在西,臨近淡水河大稻埕碼頭;一在東,座落昔日鐵道變身的市民大道;像是撐住台北歷史、文化和藝術的天秤。

我陪 淳子到了東邊,計程車司機不知台北偶戲館就位於京華城旁,粉橘嫩白的方形建築不及銀光閃閃的球體顯眼。敞亮展場內,各膚色英雄好漢、柔情俠女在櫥窗裡齊聚 一堂,比真人世界還國際化。傳統精巧的「肩擔舞台」、龐大誇耀的「金光舞台」訴說布袋戲的表演流變。我告訴淳子,中年台北人的兒時記憶,有著菜市場的戲棚 和廟前的發財車。


隔天,淳子帶著地圖自行搭捷運到雙連站,找到西邊與迪化老街比鄰而居的偶戲館。兩棟並立的紅磚樓房,窄而長的空間是早期典型商區民居。她在戲偶工坊親睹藝師讓木刻偶頭神氣活現的誕生,穿上刺繡精細的戲服,雜耍、打鬥、男女訴情、忠奸對壘的劇碼就在師傅的掌上展開,不需對白,人人能領悟。我回覆淳子,因為還看得到布袋戲,一家三代的童年有了連結。......"


***
【活動精選】穿越大稻埕 相遇在傳藝
 
陳鄭港(臺灣音樂館助理研究員)

 
  「大稻埕」(臺羅:Tuā-tiū-tiânn,英語:Twatiutia or Twatutia)位於舊臺北城北郊(現今屬於臺北市大同區),西臨淡水河有豐沛的舟楫之便;「埕」為「成片的平坦地面」,在臺語中意指「空曠之地」,相當於現代口語「廣場」的意思,故有曬穀的地方稱為「稻埕」、停車的空地稱為「車埕」、南臺灣沿海曬鹽的場所稱為「鹽埕」、廟宇前面的信眾聚集活動空間稱為「廟埕」。自清朝末葉至日據時期,大稻埕擁有熱絡的港埠貿易,街市上的洋樓店屋毗鄰,人跡雜踏、人聲鼎沸,在經濟、社會、文化及藝術上的傲人發展,幾度成為福爾摩沙的繁華指標與生活櫥窗。

  大稻埕不僅是臺灣漢人傳統文化的薈萃之地,也是臺灣現代化思潮的重要發源地。早期往來大稻埕的貿易商販雲集,交易的內容涵蓋茶、布、米、藥材、雜貨……,繁榮的經濟帶動了蓬勃發展的文娛生活;館閣、戲班、軒社聚集,輪番搬演的各類傳統藝術活動在日昇日落中洋溢著生命力,現代化的商業劇場:淡水戲館(後稱「新舞台」)、永樂座、第一劇場先後落成啟用;文化領袖蔣渭水、林獻堂等人在此地成立「台灣文化協會」,引領文化思潮、推展社會改革運動。凡此種種,以富庶的大稻埕為首所引發的社會風潮,堪稱構築了「臺灣文藝復興時期」的絕代風華。回眸20世紀的前半葉,大稻埕曾經如此煥發人文盛景,時至今日仍具足歷史光影與藝文探索的價值。


●虛擬實境的展示裝置,讓歷史跫音再現。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宜蘭園區風光明媚、古樸的民藝街聞名海內外,2013年曾經提供給知名電影劇組搭設仿古景觀,民藝街在拍片期間搖身一變成為郭雪湖名畫《南街殷賑》中熱鬧的大稻埕街市,傳藝園區也因此成為帶領影迷觀眾重返大稻埕的時光隧道。傳藝中心為了讓各界民眾能深入認識並親身感受大稻埕的人文內涵,擷取史料文獻的藝文元素,並充分結合「大稻埕」電影的拍攝場景,自2月28日至4月13日辦理內容豐富的《穿越大稻埕.相遇在傳藝》系列活動,與來自四方的訪賓貴客再次分享「臺灣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風情。


●仿古擬真的古樸劇院,精彩節目依序搬演,猶如「永樂再現」。


  精心籌畫的《穿越大稻埕.相遇在傳藝》涵蓋影音展覽、音樂及戲劇演出、常民習俗示範、時代場景重現及文史專題講座等等活動,以回歸經典與呈現創意的手法,以期達到穿越時空、喚醒共同記憶。最引人注目的的「內台風華‧永樂再現」特展,以當年最具代表性的永樂座戲院為主要場景,結合傳藝中心多年來保存的表演藝術計畫成果,運用數位多媒體互動裝置,復刻1920年至1945年的大稻埕氛圍,重現永樂座的展演項目(上海的京劇、臺灣的歌仔戲、新劇,以及後期所播放之電影、臺語流行歌曲等影音資料),呈現當時戲曲及音樂的繁華盛景。此外,為營造當時流行音樂的發展樣態,特別邀請【江之翠劇場】及【春秋表演藝術坊】,以半說半唱方式,分別演繹1920年代的南管音樂及臺灣流行歌謠;展覽期間每日三個場次的小型音樂節目,讓民眾在動靜兼具的場域中,感受舊時代的音樂饗宴。


●展場中的3C互動裝置,成為年輕觀眾駐足的熱點。


  此外,連演三天的「重返永樂座」開幕音樂會,以跨界音樂的形式演出「台灣黑貓歌唱團之閃亮歌舞演唱會」;唱片蒐藏家徐登芳先生的講座,藉由古早的留聲機與珍藏的蟲膠唱片,以光影和歌聲重現1920年代的記憶。「重返永樂座」接續以當時在永樂座搬演之第一部連臺戲《狸貓換太子》戲齣文本為核心,推出《貍貓換太子》連臺小全本,一連四週由不同劇種之團隊詮釋以該團特色與該集∕折相扣合之經典橋段,並且串成首尾俱全之全本戲,展現當年海派京劇與臺灣不同劇種對話、交融的深刻意義。


●珍貴的蟲膠唱片在現場展示、原音聆賞,營造穿越時空、重返歷史現場的體驗。


  精彩的展覽已近尾聲(展期至4月13日止),祈願透過本篇的現場直擊,剪輯精彩的圖文成為雲端導覽密笈,與不克前往共襄盛舉的朋友們分享。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