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散步去了紫藤廬,介紹一間老房子如何轉化成台灣茶文化與黨外思潮的基地。而周德偉先生舊照片背後的對聯,「豈有文章覺天下,忍將功業苦蒼生」,也引起這些人注目。在幾十年紫藤廬的歷史時空中,這些十九、二十歲的香港年輕人都變得沉靜了。------杭之新文
紫藤夜話:台灣崎嶇民主路
紫藤廬庭院
*****
2014.1.6
紫藤廬更新了封面相片。
新聞報導 | 2011.05.10台灣紫藤廬:以茶會友 暢所欲言
過去的紫藤廬是政治反對派與藝術家聚會的場所
台灣紫藤廬上世紀80年代是個政治反對派、不羈藝術家進行聚會、抒發異議的場所。如今,該茶館已褪下往日的熙攘,變得更加靜謐動人。在台灣較近的歷史中,該茶館是個起點,也是不可分割的一部份。
走入紫藤廬,耳邊傳來柔和的樂聲,還能看見置放於木桌之上裝了水的煮水器、茶壺、茶杯。一些賓客壓低了聲量進行交談,另一些賓客則弓著身子在托盤中拿點心。該茶館過去顛覆性的形像已被淡化了。
茶館的主人周渝表示,"在80年代,一些人士擔心自己被當局的情報部門關注,因此不敢前來紫藤廬,這些人士中以做生意的人士居多。"
他表示,他在30年前打造這家茶館時,就設定了這是一個能讓所有人聚集的場所,讓無法在公眾場合發表論述的人士暢所欲言,包括知識分子、地下文人、人權份子及反對派政治家。
"飲茶的意義在於思想交流"
周渝經營紫藤廬已多年周渝前額的頭髮灰白,嘴上的灰白鬍子修剪的很利索,手上忙不迭著茶水活兒,以熱水為茶杯加熱,再將茶水倒入茶杯。他說,他也開了一家酒吧,但由於不勝酒力,因此他發現還是茶館比較適合自己。
周渝表示,"中華茶道是非常不正規的,沒有一些戒律的禮節,不像嚴謹的日本茶道。中華茶道受傳統道教、儒家價值觀熏陶,重視禮儀、社會、思想的自由。因此,我們的茶文化是浪漫、富想像力的,而飲茶的意義在於思想交流、進行有價值討論。"
另一名現在擔任記者職務、至今以司馬文武為筆名的江春男,是以前一些持異見的地下雜誌的創辦人,也是紫藤廬的老顧客。他表示,"我們常在這裡碰面,有時也到附近其他一些地方。由於這裡有很多耳目,若我們有很多事商談,我們會到別的地方去。"
周渝可以打造這樣一家茶館,與其父周德偉有著很大的關係。以前,身為國民黨黨員的周德偉在戰後曾在政府手中獲得一份台灣大學的教授職務、一所位於大學附近的房子。該所木房是日本殖民時期下的產物,院子裡種滿了芳馥的紫藤花。
後來,周德偉移民到了美國,把這所房子留給兒子,並繼續保留了"自由"的風氣,因為該所木房演變成了以紫藤花為名的茶館,並迅速成為了反對派知識份子的議會場所,也是政府煩惱的來源。
周德偉是一位著名的知識分子,是奧地利學弗派里德里希·奧古斯特· 馮 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支持開放經濟思想的擁護者。他在1949年為了躲避共產黨而逃離至香港,之後再到台灣。其實他在20年代就加入國民黨,成為台灣戰後頗受尊敬的人。他是蔣介石專制和乾預政策下,擁有自由思想的人士。
幾經周折走到今天
紫藤廬牆上掛著泛黃照片,述說著過去老舊的故事Bildunterschrift: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紫藤廬牆上掛著泛黃照片,述說著過去老舊的故事這家紫藤廬在創立期間曾面對些許波折。周渝表示,"以前,一些人士曾表示要起訴他,因為這是一個政府所有的房子,不能作為一家茶館的地點。那些人士要求與我談判,要我在關閉了茶館後才能在此繼續生活。最後我自費建立了紫藤廬。"
之後,該茶館漸漸擺脫了這樣的打擾。在戒令於1987年獲解除後,現在已沒有人阻止周渝經營茶館。許多以前的常客成為後來的知名人士,在此聚會的民進黨甚至於2000年至2008年成立了政府,成為了重要的決策者。
現在已成為歷史遺蹟的紫藤廬,是繁華台北的一處清靈之地。一個有著美式作風、名叫隆夫的日本人對記者表示,當他到訪台灣時,他經常會流連於此。他表示,"8年前,我從航空雜誌中知道這家茶館,我感到好奇,想要親身體驗中國茶道。"
周渝對此表示,茶館現在有很多常客是日本遊客,有可能是因為日本人重視茶道的緣故。據悉,有時候,周渝的一些舊識會回到這裡,和他坐在一起聊天,就像回到過去一樣。
作者:Mathias Boelinger 編譯:蔡慶暉
責編:謝菲
新闻报道 | 2011.05.10
台湾紫藤庐:以茶会友 畅所欲言
茶馆的主人周渝表示,"在80年代,一些人士担心自己被当局的情报部门关注,因此不敢前来紫藤庐,这些人士中以做生意的人士居多。"
他表示,他在30年前打造这家茶馆时,就设定了这是一个能让所有人聚集的场所,让无法在公众场合发表论述的人士畅所欲言,包括知识分子、地下文人、人权份子及反对派政治家。
"饮茶的意义在于思想交流"
Bildunterschrift: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周渝经营紫藤庐已多年周渝前额的头发灰白,嘴上的灰白胡子修剪的很利索,手上忙不迭着茶水活儿,以热水为茶杯加热,再将茶水倒入茶杯。他说,他也开了一家酒吧,但由于不胜酒力,因此他发现还是茶馆比较适合自己。
周渝表示,"中华茶道是非常不正规的,没有一些戒律的礼节,不像严谨的日本茶道。中华茶道受传统道教、儒家价值观熏陶,重视礼仪、社会、思想的自由。因此,我们的茶文化是浪漫、富想象力的,而饮茶的意义在于思想交流、进行有价值讨论。"
另一名现在担任记者职务、至今以司马文武为笔名的江春男,是以前一些持异见的地下杂志的创办人,也是紫藤庐的老顾客。他表示,"我们常在这里碰面,有时也到附近其他一些地方。由于这里有很多耳目,若我们有很多事商谈,我们会到别的地方去。"
周渝可以打造这样一家茶馆,与其父周德伟有着很大的关系。以前,身为国民党党员的周德伟在战后曾在政府手中获得一份台湾大学的教授职务、一所位于大学附近的房子。该所木房是日本殖民时期下的产物,院子里种满了芳馥的紫藤花。
后来,周德伟移民到了美国,把这所房子留给儿子,并继续保留了"自由"的风气,因为该所木房演变成了以紫藤花为名的茶馆,并迅速成为了反对派知识份子的议会场所,也是政府烦恼的来源。
周德伟是一位著名的知识分子,是奥地利学弗派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支持开放经济思想的拥护者。他在1949年为了躲避共产党而逃离至香港,之后再到台湾。其实他在20年代就加入国民党,成为台湾战后颇受尊敬 的人。他是蒋介石专制和干预政策下,拥有自由思想的人士。
几经周折走到今天
Bildunterschrift: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紫藤庐墙上挂着泛黄照片,述说着过去老旧的故事这家紫藤庐在创立期间曾面对些许波折。周渝表示,"以前,一些人士曾表示要起诉他,因为这是一个政府所有的房子,不能作为一家茶馆的地点。那些人士要求与我谈判,要我在关闭了茶馆后才能在此继续生活。最后我自费建立了紫藤庐。"
之后,该茶馆渐渐摆脱了这样的打扰。在戒令于1987年获解除后,现在已没有人阻止周渝经营茶馆。许多以前的常客成为后来的知名人士,在此聚会的民进党甚至于2000年至2008年成立了政府,成为了重要的决策者。
现在已成为历史遗迹的紫藤庐,是繁华台北的一处清灵之地。一个有着美式作风、名叫隆夫的日本人对记者表示,当他到访台湾时,他经常会流连于此。他表示,"8年前,我从航空杂志中知道这家茶馆,我感到好奇,想要亲身体验中国茶道。"
周渝对此表示,茶馆现在有很多常客是日本游客,有可能是因为日本人重视茶道的缘故。据悉,有时候,周渝的一些旧识会回到这里,和他坐在一起聊天,就像回到过去一样。
作者:Mathias Boelinger 编译:蔡庆晖
责编:谢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