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5日 星期二

我的城市不友善 (劉克襄)

劉克襄新增了 4 張新相片
■■我的城市不友善
前幾日,在台中搭乘158公車。上車時,遇見一位老漢端坐前排,左手緊緊抓著輪椅。隔著走道,另有位身障婦人正襟危坐。
我一看便知何事,卻也心驚。這輛車並非低底盤,車門踏板有三階,對他們猶如陡峭的山坡。可以想見,他們上車時,勢必非常辛苦。
車子接近中山醫大時,老漢按鈴欲下車。司機顯然清楚他的狀態,停靠時特別放慢。停穩了,老漢趕緊起身,先將輪椅努力扛下去。再上車,接扶那位行動不便的婦人。婦人早就努力起身,撐著手杖一瘸一拐地往前。兩人攙挽到車門,彷彿下山般擔心滑倒。艱苦地走下去後,再坐上輪椅。我探問司機才得知,他們從起站朝陽大學上車,搭了近一小時,準備到此看病。
下抵柏油路面,他們的困境並未解除。輪椅沿著停滿摩托車的馬路彎繞,走走停停,怎知路面還是塞住了。老漢只能等大小車輛和摩托車離去,再繞到馬路,繼續往前。
我自己也有類似的挫敗。
好幾回騎單車,想要在台中車站前停靠,再轉搭火車到他鎮。但火車站前的騎樓堆滿摩托車,原本還有一小區供給自行車停靠,如今成為I BIKE專區。繞了好幾圈,不得不騎入停車場寄放,繳跟摩托車一樣的停車費用。
原本,藉由單車短距離來去,代替其它交通載具,最能實踐節能減炭。如今公共場合提供的硬體設備,竟無停放自行車的空間,分明要我放棄騎單車。大量的I BIKE服務,或許方便了一些市民,觀光遊客也可到處來去,但終究據點有限。長時定居,想要追尋簡單生活的市民,反而被忽視了。
接著,我又看到一位朋友在臉書發文,前幾日她在市區散步。一位盲胞穿過十字路口,走在川流不息的馬路中間,所有的車都在閃他。友人趕忙過去協助,準備引領他走進騎樓。
沒想到,盲胞拒絕友人的帶路,清楚地表明,「我不敢走騎樓。」友人有點震驚,只好引領他走在馬路的邊邊。
什麼樣的騎樓讓他不敢走呢。仔細想,當下即恍然明白。馬路或有車,但至少是平的,騎樓豈止起落不平,還有各式各樣私人障礙物。很少有一條街的騎樓,完整可以貫穿,安心地散步。平常人都要繞出馬路,更何況是一般身障者。盲胞或弱視者更是辛苦,他被迫走到馬路,冒著被車輛擦撞的危險。
這樣不友善的城市,台灣各地的城鎮比比皆是。但大都會應當率先引領,朝此帶頭改善,勇於破除一些既有的路障積習。我們有親切和藹的借問站,待人熱情的國民,甚而建設密集便利的交通系統,這等表面的生活禮儀和硬體設施,一直被大家琅琅上口。但沒有適宜的走路環境,沒有考慮單車停放,沒有良好的人行車道,生活再如何便利,好像都顯得基礎薄弱。人情再如何溫暖,也不若公共空間的友善來得合宜合體。
都市發展不斷,公共建設不停,我們彷彿一直在往前推進。但整體規劃裡,對人生活權利最基本的尊重,若無法做到,有時真難侃侃而談任何重大措施。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