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4日 星期四

基隆北方三座離島:Pinnacle I., Crag I., Agincourt I.

基隆北方三島的洋名字 原來都是150年前英國艦長取的

英國艦長將彭佳嶼洋名命名為台灣的阿金庫爾 希望打仗能以寡擊眾

江則誼/編譯 2015-09-24 08:10
基隆北方三島的洋名字 原來都是150年前英國艦長取的
基隆北方三島花瓶嶼、棉花嶼、彭佳嶼被標示成奇怪的英文名字,原來是牽涉一段150年前的國際關係故事的。(截圖自石井望教授《歐洲古圖為證》一文附圖)
基隆北方有三座離島,由南往北分別是:花瓶嶼、棉花嶼以及彭佳嶼。在斯蒂勒與史丹福所繪製的十九世紀老地圖中,我們看到花瓶嶼的位置標上「尖頂島」(Pinnacle I.);棉花嶼的位置標上「危崖島」(Crag I.);彭佳嶼的位置則標上「阿金庫爾島」(Agincourt I.)。這是怎麼回事?尤其是彭佳嶼,「阿金庫爾」是甚麼怪名字?
在解開這疑問前,先來了解1860年代的歐洲局勢。那時歐洲的英國與俄羅斯正在衝突,1856年英國贏得克里米亞戰爭,暫時阻止俄羅斯蠶食土耳其,逼得俄羅斯只能再次向東方擴張,但俄羅斯東擴勢力很快接近英國的勢力範圍: 伊朗與印度,還趁著清廷與英法聯軍作戰,以調停國身份強迫清廷割讓烏蘇里江以東的土地,順利取得遠東港口海參崴。
對英國來說,俄羅斯再次東擴將損害英國的利益,所以英國政府決定在亞洲扶植一個政權與俄羅斯對抗。原本英國想找中國,但看到清軍戰鬥力大有問題,只好放棄扶植中國。剛好1863年英薩戰爭爆發,日本薩摩藩雖然獨自力抗英國艦隊失敗,卻使英國見識到薩摩藩的實力,所以決定支持薩摩藩,薩摩藩日後成為明治維新的推手,英國也就順勢扶植日本成為對抗俄羅斯的亞洲盟國。
英國為了支援日本這個新盟國,皇家海軍重啟「廣域海洋探測計劃」,派出數艘軍艦前往亞洲,收集英國到東南亞、再經過中國沿海抵達日本的航道水文資料。1866年,皇家海軍小型砲艦「巨蛇號」(HMS Serpent)在艦長查理.布勒克(Charles J. Bullock)指揮下從英國航向日本廣島,沿途進行海洋探測。巨蛇號的船醫兼自然學家卡斯伯.科林伍德(Cuthbert Collingwood)根據這趟旅行的所見所聞寫成一本遊記:《自然學家漫談中國海岸》(Rambles of a naturalist on the shores and waters of the China Sea,1868出版)。
該書第八章<福爾摩沙東北方諸島>描述1866年6月巨蛇號從基隆港出發,往東北方航行,準備調查基隆東北方約180英哩的新兵島(Recruit Island)與洛利礁(Raleigh Rock)的確實位置。新兵島可能是釣魚台列嶼中的赤尾嶼,而洛利礁可能是赤尾嶼周遭露出海面甚高的礁石。巨蛇號出海沒多久陸續發現三個小島,就是花瓶嶼、棉花嶼及彭佳嶼。艦上人員們對這三個小島所知極少,除了彭佳嶼已經標在海圖上,其他兩個小島從未在海圖上出現過,所以經過例行地探測小島四周的海域後,也登上棉花嶼及彭佳嶼實地觀察島上狀況。從該章內容來看,布勒克艦長可能在這趟任務中為三個小島命名。花瓶嶼外型如針突出於海面上,命名為「尖頂島」、棉花嶼四周大部份是懸崖峭壁,命名為「危崖島」、面積最大的彭佳嶼則以法國鄉村「阿金庫爾」命名。
阿金庫爾在今日法國加萊海峽省,1415年英格蘭國王亨利五世曾親率軍隊,在這裡以寡擊眾打敗法蘭西大軍,因而以「阿金庫爾會戰」著名,六百年來在英國家喻戶曉,莎士比亞戲劇《亨利五世》裡最有名的一幕就是亨利五世在開戰前激勵英軍的演說。
其實,十八世紀中業到十九世紀初期歐美各國的海圖上,彭佳嶼大部份都標為「Pong-kia-chan」,也就是「彭佳山」的發音,康熙年間製作的《皇輿全覽圖》就是將這座小島標為彭佳山,歐洲各國繼續延用。而英國海軍可能為了方便海員們記住這座島,才將彭佳嶼「重新命名」為阿金庫爾島,因為阿金庫爾對英國人來說意義重大。既然英國這個海上強權這麼做,歐美其他國家也就順勢附和。自此之後將近150年,歐美各國的海圖上,基隆北方三島大都標示著布勒克艦長當年所取的洋名。
參考新聞來源:
《民報》:歐洲古圖為證:釣魚台自古不屬於中國。
參考資料來源:
《自然學家漫談中國海岸》(英文,可線上閱讀或下載電子檔)
http://www.biodiversitylibrary.org/ia/cu31924024005807#page/1/mode/1up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