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6日 星期日

照葉樹林文化


南島觀史-福爾摩沙 Formosa 分享了貼文


南島觀史-福爾摩沙 Formosa 新增了 2 張新相片


照葉樹林文化。

是1970年代以來日本人類學家提出日本文化源頭理論。提出喜瑪拉雅山以南至日本關西有一常綠闊葉樹林,其中以雲南為中心,日本的水稻種植與此文化有關。以種植野芋,水稻,食用發酵食物、黑齒、漆器、干欄式建築、紋身、貫頭衣、走婚與養鸕鷀為特色。雲南是最集中體現的地方,也被認為是倭人發源地。

“照葉樹林”一詞,係東京大學教授中野治房于1930年從德語“lorbeerwaider”翻譯而來,吉良龍夫最先將其運用於生態學領域,但開始時並沒有受太大關注。可以推斷,梅棹忠夫前書發表以後,因為在方法論上有些聯通,“照葉樹林”才越來越在著作、論文和學問談話中被人們提到。


  照葉樹林首先是一個專門性的生態地理學名詞,它的分佈區域是怎樣確定的呢?關於這一點,日本學者在氣象學、生態環境學和植物學、物種學上所做的大量調查,得到了大量統計、測量的數據,是令人嘆服的。其中有一個通過大量數據分析而得到的名詞──東亞半月弧。其分佈地帶大致為,從位於喜馬拉雅山脈的尼泊爾、不丹,經由中國南部,向日本列島作帶狀展開的類似半月弧的狹長地域。顯然,這一地帶由於多雨溫潤,氣候偏暖,植物可接受充分日照,雨後的樹林常可窺見陽光照射下的交叉光線,是特別適應植物生長的,是大自然對人類的特別饋贈,同地中海區域生長的硬葉樹林相區別,這裡主要生長著常綠闊葉樹種。對濕度、溫度、植物種類進行細緻調查的目的,在於證實這類地域可能會最早或較早地發生農耕作業,農耕作業自然是人類踏入文明門檻的重要標誌。

  在“照葉樹林文化”的展開過程中,內部雖有觀點相歧甚至激烈爭論的場面,但在最後的歸宿點上,即一旦討論精神文化,都不由自主地達成了統一見解。“照葉樹林文化”的固存信仰是什麼?江上波夫在《騎馬民族國家》中提出假説──天神是外來騎馬民族,國神則是天神征服的倭人即原住民。若用“照葉樹林文化”的農業發展階段論及生態論去衡量,便會發現來自寒冷地帶的不從事水稻耕作的騎馬民族來到日本進行統治,會成為阻礙這種假説為人們普遍接受的鐵壁。

  反之,柳田國男的天神乃倭人而國神乃原住民的假説,會更受人們矚目。因為日本文化的根基,是由農耕生活逐漸發展而來的水稻農耕。隨著水稻耕作技術的進展漸次北上,逐步進入山地,固執于傳統文化的人數隨之減少,但偏狹的人們仍在堅守,於是“國巢”、“土蜘蛛”、“佐伯”等一類山嶽居民成為柳田民俗學研究的對象,這時“森林之神”、“草原之神”、“樹神”、“櫃石神”等原始信仰的價值就會被反復提起,而“天神降臨”時,天照大神之子天忍穗耳將稻穗授予天孫瓊瓊杵尊,則將稻作生産同王權以及原始崇拜和神道信仰前後串聯起來。“照葉樹林文化”假説恰好能在這一串聯中擔當無可替代的作用。

  照葉樹林文化論的最大特徵是,在對自然環境抒發的感恩性讚嘆中,將“自然─農業生産─神話”串連成一條可為日本文化獨特性提供基礎性支援的主軸線,其溫和的外在姿態和執著的內心自讚互為表裏。

參考資料來源 http://japan.people.com.cn/…/20…/0310/c35465-24590746-3.html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