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1日 星期三

中央書局要回來了(劉克襄、沈政男);台中中央書局舊樓





沈政男
中央書局
◎沈政男

劉克襄說台中中央書局,在歇業十幾年後,就要在今年七月重新開幕。去年有一陣子周末經常到老中區吃飯逛逛,經過中央書局時,只見中正路平等街口角間位置,那棟熟悉的灰色三層樓水泥建築,外頭張貼著刺眼的血紅招租廣告,像額頭被貼了符咒的殭屍。透過一塊塊蒙塵的玻璃帷幕,依稀可見先前短暫販賣安全帽留下來的存貨,那破敗畫面看了實在讓人感慨。如今總算有人願意來做再造昔日風華的工作,希望這座老台中人心目中的文化古堡,不久就能重現街頭。


中央書局是全台歷史最悠久的書局之一,創建於1927年,在那年代是文化協會、台灣民眾黨等台灣本土政治與文化菁英,比如林獻堂、賴和等人的聚會地。中央書局在二戰後也一直是台中最大的書局,一直到八十年代才被附近的聯邦書局、新大方書局等超越。許多老台中人在學生時代都曾到中央書局買書,在裡頭翻翻看看,讓新知的火苗,在腦內引燃啟蒙大爆炸。

李敖、楊維哲、陳文茜、劉克襄、路寒袖,中學時代都是中央書局的常客,當然我也是。我第一次到中央書局,應該是就讀台中一中一年級,1983年的事了。周六下午一個人騎著單車,走三民路轉中正路,把車停在書局騎樓下,然後興奮地快步竄入裡頭,在兩層樓書局裡優游一個下午。

我的啟蒙時期是在高一下學期快放暑假的時候,啟蒙以後,我就很少到中央書局,因為裡頭的書不夠我念,但在此之前,我經常到中央書局看書買書。高一上學期,我還保有國中時代對中國古典文學與哲學的興趣,開學沒多久,就到中央書局買了藍皮平裝,有注音的《莊子讀本》,三民書局那版,後來也買了《古文觀止》、《楚辭》什麼的。我從小對書法很有興趣,高一有陣子一直鑽研,也在中央書局買了一些書法帖子、書籍來看。那時中央書局也自印書籍,主要是一些中學教科書,似乎是從美國的教科書翻譯而來,數學、生物什麼的,印刷鉛字呆版老氣,紙質也粗厚,似乎影響了銷路,一疊疊散列在二樓的泥砌書架,像是庫存品。

印象很深刻,中央書局的書架是水泥磨石子材質,這點,如果將來要複製必須注意。也讓人難忘的是,我曾站在那有些冰冷的書架旁,翻看李敖寫的一本本言辭熱辣的批判書籍,那是我的政治啟蒙來源之一。但中央書局在那時算是保守,並沒有販賣黨外雜誌,我都到三民路的聯邦書局購買《八十年代》。《八十年代》的主編是誰?很多人愛看蘋果日報的〈司馬觀點〉專欄,《八十年代》的主編就是司馬文武,我在高中時代,老早熟讀他的文章。

中央書局在九十年代漸漸沒落,因為諾貝爾、誠品這些新式書店起來了。如今又過了十幾年要重新開幕,網路時代已經來臨,如果定位成書店,經營會十分困難。不曉得承攬的團隊要怎麼規劃,我的看法是可以結合附近的宮原眼科、四信合作社與幸發亭蜜豆冰等古蹟再造建築,形成文化觀光連線,再加上更前頭的台中車站,以及後頭的第二市場、外圍的台中市役所、台中州廳、形務所演武場等,一起撐起台中舊城區的古典門面。

更希望有一天,能夠像三十年前高中時代一樣,騎單車走三民路轉中正路,到中央書局晃一個下午。三十年前的台中中正路是可以騎單車的,我記得有一天下午跟死黨騎車閒晃到中央書局前,等在紅綠燈時,他被一輛發財貨車從後頭輕微追撞,後輪有些扭曲變形,我架好車,轉身要過去理論,那司機一看到我,馬上遞了一張千元大鈔給我,還頻頻道歉。

我的死黨老同學,到時候見!





劉克襄新增了 5 張相片。


■■中央書局要回來了

久違了,中央書局。

前些時跟一些記者、市議員和建築學者去中正路,探訪這座飽含歷史文化意義的書店。從一樓走到三樓頂,瞭解它未來的空間可以如何使用,我也趁此機會回顧,小時跟家人到此買書的情景。


中央書局創建於1927年,源自日治時期中部地區文化協會的分支。書店一營運不只賣書冊文具,也藉此傳遞新文化及民主思想,戰後還協助楊逵、葉石濤等作家出版書籍。台中日後被譽為文化城,此地扮演頗為重要的角色。

戰後,對於許多生活在台中舊城的人,中央書局的意義更在於提供各類豐富的知識。在那個文化資訊貧困的年代,其不斷引進的書報雜誌,給予不少喜愛閱讀的人諸多精神養分。因而上個世紀末,當它結束營運,在地人都悲哀地以為,台中舊城的沒落真到了伊於胡底。

此後歷經十六年的轉手,從婚紗、便利商店,到今日的一樓安全帽專賣店,二樓另闢為舞蹈社。不同屬性店面的開張,我都隱隱覺得是對老台中的一再凌遲。

不過,下個月起,它便要結束苦難的日子。永豐餘已承租此棟日治時期的三層樓房,預計明年七月將以複合式的文創書坊,在老城區重新開張。我對此一復甦,充滿樂觀的期待。它若妥善規劃,將如同台南的林百貨,再成新地標,有可能帶來翻轉台中舊城區的機會。

我對中央書局的熟悉源自家庭的承傳。每個月月初,父親騎鐵馬載我到那兒,領取新到的讀者文摘。當時買的人不少,有時還得排隊。父親取完雜誌,有時會順便到二樓走逛,我因而對洗磨石子的欄杆印象特別深刻。有回好奇地把它當溜滑梯,還被賣書的小姐喝止。但溜過一回,我也毫無樂趣了。還是寄宿的大同國小樓梯欄杆較為寬敞,滑得更過癮。

除了讀者文摘,父親偶爾也買日文書籍。我猜那時家裡會有一整套「自由中國」應是從這兒取得。還有不少30年代作家魯迅、巴金的作品,而這些書後面都用毛筆字寫著我的乳名,「劉資愧藏書」。高中時期到大學,我都用這名字寫詩,連後來自己買的書,都喜愛在扉頁寫上這個名字。

至於我母親便有趣了,那是她在台中商專求學,領書買書必訪之地。出了社會,還有些走逛的閱讀經驗。直到嫁給父親,忙著育子生女操勞家務,此後不再有踏進書局的機會。我提及父親去買雜誌之事,她反而疏離許多。

我最常走逛中央書局的時間,當在高中時期,每次放學回家,都先到三民路二段的汗牛書屋。汗牛書屋主要以參考書為主,但也賣橋牌書籍,跟一些休閒餐飲書籍擺在一塊。我在那兒翻讀一陣後,總會再繞到此,逕自走上二樓觀看自然生態和文學書籍。

我翻讀最多的書,以晨鐘、水牛、今日世界和新潮文庫等出版主為多。當時還熱中自然科學知識,但這類書冊極為稀少,遑論本土著作。印象中除了蘭花和養鴿養鳥之類,就沒什麼相關的書籍了。

如今走上二樓才注意到,室內竟有四根圓柱頂住天花板。印象裡,這些圓柱都用木櫃遮擋,擺了許多圖畫和語言類書籍。相較於其它書店,中央書局寬敞而開放,空間大量透光而明亮。站在二樓翻書,更常處於安靜的時空裡。你可以從容地繞圈,像在逛誠品書店,待個許久,都沒人理你。不像汗牛書屋,小小的走道,大家擠聚著,進出都得移位,讓個便道。

從都市的規劃來看,中央書局也是整座舊城生活肌理的重要節點。由台中公園到演武場,或者從火車站到第二市場,它剛好都位於這一老城十字路的中間。假若進行城市的文化導覽,不介紹此地,彷彿少了台中的心臟。

可是,過往因為中央書局關閉,淪為跟文化毫無相關的店面。以前在帶解說時,自然會避開此道。明年此地重新開張。我想應該可以引領民眾到對街,從昔時的第一信用合作社遙望,一邊驕傲地描繪這城市的新風華。

●註:讀者或老台中市民,若有相關舊照或出版品文物,可以翻拍給我,或電傳給中區再生基地(thudrf@gmail.com)。該單位近期內會在中央書局2樓規劃文物展,希望能喚起大家的記憶,一起集思廣益,讓中央書局重返過去的榮耀。


中區再生基地 DRF Goodot Village 新增了 2 張相片。
 中央書局的前身是中央俱樂部,約九十年前,一群中部地區的文化協會成員在此創立了台灣最早的文化沙龍,之後啟動了各種台灣文化的自覺運動,今天舊城區的再生,希望能再次以中央書局做為文化啟動的心臟!
 1925年11月10日中央俱樂部創立時的二十位發起人:
張濬哲(大雅)、陳滿盈(和美)、賴火烈(員林)、林獻堂(霧峰)、林載釗(潭子)、林資彬(霧峰)、林糊(福興)、吳沛然(名間)、洪元煌(草屯)、楊濱嶽(梧棲)、陳炘(大甲)、杜清(大甲)、蔡年享(清水)、楊天斌(清水)、許金來(鹿港)、林少聰(霧峰)、林月汀(竹山)、林垂拱(太平)、楊路漢(梧棲)、莊垂勝(鹿港)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