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6日 星期三

烏來 「高砂義勇隊紀念園區」:為日本遠征南洋的台灣兵團


台灣的抗戰:為日本遠征南洋的台灣兵團
威克BBC中文網記者 發自台灣

2015年 7月 21日分享
Image copyrightBBC CHINESEImage caption高砂義勇隊紀念園區雖然位於知名的烏來風景區,但是到園區的遊客卻不多(BBC中文網照片)。

在台北近郊的烏來山區,有座「高砂義勇隊紀念園區」,紀念的是二戰期間為日軍在南洋戰死的原住民。

「高砂義勇隊紀念碑」原先並不在現在的地點,但是後來地方政府以地權問題而強制拆除,引起了爭議。

後來經過調解,才在現在的地點興建了如今的紀念園區。

首次見光

紀念園區在台北附近,但是根據史料,當年參加義勇隊的原住民並不僅限於北部,例如1974年曾經在印尼的叢林中發現一名漢名為李光輝、日本名中村輝夫、本族名為史尼育唔的台籍日本兵。

他自1944年與部隊失散後,獨自在叢林裏生活了30年,他是台灣台東阿美族原住民。Image copyrightBBC CHINESEImage caption紀念碑上刻著陣亡原住民戰士的名字, 一個人有漢名、日名以及本族名三種名字(BBC中文網照片)。

曾經研究台灣原住民文化的陳俊安說,台灣的原住民加入日軍,很大一部分是和原住民文化有關。

陳俊安表示,日本統治台灣之後,嚴格禁止部分原住民部落的獵頭「出草」習俗,但是到了戰事吃緊之後開始招募原住民,對原住民而言,參軍成了一個他們可以重拾「傳統光榮」的機會。

另外就是日本進軍東南亞,但是來自寒帶的日軍並不適應南洋的叢林作戰。

反而是來自台灣的原住民部隊在叢林作戰中如魚得水,到了戰爭末期,日軍人力吃緊,就開始大批招募台灣的原住民參軍。Image copyrightBBC CHINESEImage caption紀念園區內還展示了日本民間人士書寫的讚揚「高砂義勇隊」「英勇作戰」的詩句(BBC中文網照片)。

陳俊安說,在原住民的心中,本來就不是一般漢人的那種國族認同,所以他們不見得是為了日本而戰,以部落為中心的原住民是沒有什麼中國人、日本人之分的。
思想教育

李筱峰則認為,日本在統治台灣後期大力推動皇民化,在當時台灣老中青三代中,效果最為顯著的是青年一代。

他指出,老一代接受漢學教育,中間一代仍然還有父母的影響,但是年輕一代在日本教育環境中成長,還有爭取社會地位等等原因,因此有些人就態度積極地參軍作戰。

花蓮太魯閣族的優姬紗韻則說,不否認有些原住民是自願參軍的,但是她們的部落就有人是出於無奈被迫響應日本的參軍號召。 戰後,當局一直不提「高砂義勇隊」的事情,不論是教科書或者是正式史料都沒有這段歷史的蹤跡。Image copyrightBBC CHINESEImage caption據稱大約有數千人為日本參軍而戰死(BBC中文網照片)。

曾經擔任台灣政府原住民族委員會的孫大川在任內形容「高砂義勇隊」是「老人不說,年輕人不問」。

1990年代,台灣解嚴之後,這段歷史得以見光,但是其後所引發的爭議一直到現在,之前就有立法委員不滿日本的靖國神社裏面有台灣原住民的牌位,要求迎回。

李筱峰教授說,對台灣而言,那是一段悲哀的歷史,因為不僅是原住民,就算是非原住民族群、一般俗稱的漢人到了戰爭末期也是被迫參軍。

他以自己父親的經驗說,戰爭結束的那一天,大家集合聽宣佈投降的「天皇玉音」,李教授父親心裏所想的是「不用死了」,旁邊的日軍啜泣,他擔心被懷疑,也只好假裝哭泣。

自願與被迫之間Image copyrightBBC CHINESEImage caption從紀念碑前的供品來看,不少是從日本捎來的,例如正中間那瓶有「靖國」刻印的酒(BBC中文網照片)。

李筱峰教授說,當時在台灣,不論原住民還是所謂的漢人,都有自願參軍、更多的是被迫參軍的例子。

他認為,由於當初這段歷史被當局掩蓋,所以今天會有那麼多的爭議,而不同的人片面地只用一種看法或者史觀來看台灣的那段歷史,讓還原事實更加地困難。

李教授說,抗日在台灣是很多元的,大家應該用不同的眼光來看和闡釋這段讓多少人家毀人亡的歷史。

(責編:蕭爾)
網友反饋

當美國放任中國軍隊在台228大屠殺.搞長期戒嚴白色恐怖統治.讓台灣人民感覺日治時期比較台灣佔領當局文明.

老j, 台灣

「天皇禦音」應為「天皇玉音」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