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6日 星期三

台北可以這樣生活(劉克襄)

台北可以這樣生活(劉克襄)

 
台北市最近宣布將推動2050的願景平台,但我覺得時間太遠,試擬一十年可見的風貌如下。
大湖公園是文湖線風景指標,最具代表的景色是一圓形拱橋,以石頭支撐而起,經常倒映出秀麗的湖光山色。或許我們看久了,不覺新奇,最近卻被Bored Panda藝術網站評選為,世界上最美的16座古橋。

例假日全家若到此遊玩,一抵捷運站,便見此景遼闊開展,連接出水天一色的綺麗。方便得教人驚奇,但也方便得讓人心生警惕。
何以如是心情,原來整座公園,一半人工水泥化,設有遊樂場和游泳池,另一半保持自然狀態,盡是蔥蘢森林。這樣不協調的矛盾存在,恰巧反映了,現階段台北市民對綠色公共空間的某一需求。不要太原始,可又希望親近自然。
湖岸周邊的草生植物亦是。不同色澤、人工栽培的野薑花羅列,美化周遭河邊環境,卻也栽種不少稀有的本土濕地樹種,如水社柳、穗花棋盤腳等,藉以維護在地物種的多樣。
以往,公園內沒有草嶼,生怕太多此一類似的浮島蔓延,影響了排水功能。如今刻意製造好幾座,一來增加景觀的翠綠,二則讓魚蝦躲在下頭活動,鳥類亦能以此浮島築巢棲息。相關單位尊重動物,維護自然生態的正確意識,在這些小細節的施工裡,隱隱展現信心。
大湖早已失去了灌溉功能,如今除了觀光,還得兼及蓄洪。2001年納莉颱風雖帶來大水,但蘇迪勒好像並未帶來水患的隱憂。這方面的整治效果,包括緊鄰的大溝溪排水功能,好像暫時都過關了。
以上是前個月走訪大湖公園,觀看周遭綠色環境,一天小旅行的心得。
那天早上,我和友人經過大湖公園,觀看鷺鷥巢,越過拱橋,攀爬旁邊的白鷺鷥山。然後,再走到另一捷運站。這種站與站間的走路和翻山,過去較少在城市的休閒旅遊裡被強調,但我一直在嘗試,希望整個台北盆地的綠色步道和山徑,能夠連結成健行的國度。
以前例假日,我還數次從象山捷運站出來,走進四獸山的森林,翻過米路古道,再走到木柵捷運站。雖說一路有些公墓景觀,從90年代中旬,有些山坡地早已逐步徵收,恢復為森林。未來若大面積恢復郊野的氣息,規劃為城市自然步道,絕不輸新加坡。 

規劃空間宣導旅遊

不論四獸山或大湖公園,從生態環境的觀點,台北盆地許多區域都有獨特的地理特色。台北捷運系統完備,像多條迴轉壽司的輸送帶,將不同的綠色地景和山水休閒空間,運送到你面前,讓你選擇。
那不是一座花園城市,如此表面的簡單觀望。尤其是接近郊野的捷運站,彷彿是進出山林的出入口,多樣的後花園。市府單位應更有自信,掌握此類公共空間的規劃準則,減少水泥建設的建設,降低人工設施的設施。只待旅遊宣導,地圖的詳細規劃。把每一處地點清楚指示,生動的精緻包裝,凸顯每一站的綠色內涵。
當然,更重要的是提醒市民,這樣的城市生活價值。長期以來,台北多偏重政經和藝文的發展,或許也該培養這一休閒角度的雅興。 
作家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