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本採集】臺灣昆蟲的採集與標本之收藏
文、圖片提供/朱耀沂(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名譽教授)
編按:我國昆蟲權威、臺灣大學終身名譽教授朱耀沂,日前病逝,享年83歲。特刊出朱教授為83期《臺灣學通訊》所撰寫的<臺灣昆蟲的採集與標本之收藏>,向大師致敬。
最早記載臺灣產昆蟲的書籍應是1684年(康熙23年)金鋐主編的《福建通志》,該志列舉了蟬、蛾、蠅等昆蟲,但並未附任何說明;此後至1895年日治前,所刊行的《臺灣府志》、《彰化縣志》等20餘種志書中,列舉的昆蟲種類數略微增加,部分昆蟲附上形態及生活習性的說明,然而未交代昆蟲標本來源,與科學性報告的體例相去甚遠。
臺灣昆蟲研究的開始,要從1856年斯文豪(R. Swinhoe,或譯斯溫侯、郇和)在新竹縣香山的觀察及採集活動談起;斯文豪在該次採集中採得虎甲蟲等昆蟲。斯文豪是英國駐臺首位外交官,在臺期間常到處旅行並採集大量脊椎及無脊椎動物標本,將之寄送給大英博物館,其中昆蟲標本多交由貝兹(H. Bates)、摩爾(F. Moore)等專家研究並以學術報告發表。1895年日治前發表的有關臺灣產昆蟲之學術報告,至今所知共有27篇,其中根據斯文豪採集品所撰寫的就有10篇,斯文豪對臺灣昆蟲學貢獻之大,可見一斑。繼斯文豪之後,來臺採集昆蟲的外籍人士還包括赫布遜(H. E. Hobson)、拉圖雪(J. D. La Touche)、赫爾斯特(P. A. Holst)等人。
1896年,日本政府為調查新領土臺灣的動、植物,由東京帝國大學派出一支採集調查隊,其中多田綱輔負責動物調查,共採集近500種動物,包括約70種昆蟲,這些標本被分送到東京帝大、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史丹佛大學等委託研究。多田綱輔並將在臺採集調查的心得發表在日本的《動物學雜誌》。
日本治臺初期有兩大政策方針:一為保障在臺日人的健康,一為開展產業,使臺灣成為日本經濟後盾。就保障日人健康方面,日方針對當時臺灣最猖獗的風土病──瘧疾,在1905年大致完成媒介瘧疾之臺灣產主要瘧蚊的分類記述工作。就產業開展而言,有鑑於當時前景看好的物產是樟腦和蔗糖,日方在1906年派佐佐木忠次郎來臺從事樟樹害蟲的調查,同年並委派松村松年調查甘蔗害蟲,兩人並利用調查害蟲之際採集不少昆蟲帶回日本供日後研究。
1908年,臺北近郊的柑桔園飽受吹綿介殼蟲之害,據推測該蟲是從澳洲隨著樹苗入侵臺灣的。為防治該介殼蟲,當時的農事試驗場昆蟲部部長素木得一特地從美國加州引進該介殼蟲的天敵澳洲瓢蟲,至1910年完全抑制該介殼蟲之猖獗,挽救了臺灣北部的柑桔業。臺灣總督府為表揚他的壯舉,撥出不少經費給昆蟲部,用於建蓋新研究室及購置研究設備。1918年,在昆蟲部規劃下展開長達7~8年的全島性大規模昆蟲採集及種類調查。
在素木得一領導下,該昆蟲部成為日本極重要的昆蟲分類研究據點。當時主要的昆蟲專家除素木得一(直翅目,蠅、虻類)外,還有楚南仁博(蝴蝶,蜂類),高橋良一(蚜蟲,介殼蟲,粉蝨類),三輪勇四郎(鍬形蟲,叩頭蟲),中條道夫(金花蟲),水戶野武夫(天牛),一色周知(小蛾,舉尾蟲)等人(註:括弧內表示他們研究的昆蟲分類群)。
日治時期的昆蟲採集及分類學研究,雖以日本人為主,但也有他國人士參與,其中以威爾曼(A. E. Wileman)與邵德(H. Sauter)貢獻最大。威爾曼在1903年至1908年任職駐臺南英國領事,公務之餘勤於採集鱗翅目昆蟲;並在退休後把所有昆蟲採集品贈送給大英博物館,成為該館個人贈送品中最大宗的東亞地區鱗翅目標本。
紹德是德籍昆蟲標本商,於1905年任職於英商德記洋行的安平分行,除原住民居留地外,採集範圍幾乎包含全島各地;他不但自己採集,還雇用一批日人及臺人為採集人,其中包括朝倉喜代松、高椋悌吉等臺灣昆蟲採集史上的採集名人。埔里及其附近的南山溪、本部溪、眉溪,以及南部的竹崎、甲仙埔、阿里簡、港口,東部的太麻里,北部的阿玉山等著名的採集地都是邵德及其採集人所開發的。
邵德將大量的採集品或贈或賣給歐洲各地的大學或博物館。以 “H. Sauter’s Formosa-Ausbeute”(漢斯,紹德在臺灣的採集品)為副題,發表在歐洲著名學術期刊的報告或論文,篇數不下300篇,足見紹德對臺灣昆蟲學之貢獻;但因他的採集品分散歐洲各地,對日後研究臺灣昆蟲的人帶來不少困擾。
整體而言,日治50年間,臺灣的昆蟲相研究及鑑定工作有極顯著的進展,至日治末期,臺灣既知的昆蟲種類已近一萬五千種。以蝴蝶為例,1906年三宅恆方在《昆蟲學雜誌》發表〈臺灣產蝴蝶圖說〉,介紹了118種臺灣產蝴蝶,至1910年增加到217種;1935年寬尾鳳蝶被發現時增加到326種,至今臺灣既知種已超過410種。
83期通訊主題【動物】網址:http://www.ntl.edu.tw/ct.asp?xItem=16767&ctNode=457&mp=5
圖為紹德的昆蟲採集地圖